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艺工作者的“娘家”“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4日15:04  新民晚报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昨天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开幕,距离第六次文代会召开已经6年多了。这些年来,上海的文化氛围更为和谐宽松,上海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日益高涨,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涌现了一批优秀文艺人才,200多部文艺作品获得国际或全国大奖。上海市文联作为上海文艺工作者的“娘家”,为文艺工作者搭建起创作平台、展示平台和服务平台,在团结凝聚文艺家、开展文化惠民、发展文化品牌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创作平台培育原创土壤

  搭建原创的舞台、培育原创的土壤是这些年文联的一项重要工作。上海评弹团评话演员吴新伯创作的短篇评话《夜走狼山》曾在中国评弹艺术节、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奖,但这一作品刚推出时曾遭遇一些圈内的反对意见,对于能不能参加中国评弹艺术节有很大的分歧,是上海市曲协邀请了圈内外专家进行研讨,提出了充分的肯定和中肯的修改意见,才使得这个可能夭折的新作“起死回生”,捧回了当年度评弹节、牡丹奖的数个奖项。从上海曲协的“曲苑文坛”创作笔会、上海剧协的新剧本朗读会到剧协和市群艺馆联合举办的小戏小品大赛等各项活动,为原创作品“保驾护航”成为市文联的一项重要工作。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的“养料”。文联下属各协会这些年积极组织艺术家深入第一线去感受生活,寻找第一手鲜活的素材,为创作进行有效积累。从美术家重走长征路,到摄影家重访革命圣地,一批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党的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摄影作品展》,展出了沪上55位资深摄影家历时两个半月,分九条创作线路,深入到全国30余个拍摄点和革命老区实地拍摄的400多幅作品。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组织70多位画家参与的“上海画家重走长征路”系列采风活动,足迹遍布5省11市,创作了100多件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中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等作品。

  展示平台汇聚名家新秀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上海美术大展和书法大展、“粉墨嘉年华”上海优秀青年演员汇演……由上海市文联主办或参与主办的各项展事、赛事等数不胜数,这些活动不仅汇聚了本地及全国的名家新秀,也成为新人新作的助推器。已经举办29届的“上海之春”的舞台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和新秀,为了更好地提升本土音乐文化,2006年起“上海之春”还特别建立了“海上新梦”这个平台,为上海作曲家提供更多的演出原创作品的机会。从2007年至2012年,66首原创作品在“海上新梦”舞台上奏响了第一音。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已经举办了22届,400多位全国各地各剧种乃至国外的戏剧演员先后获得所属各个奖项,其中不乏一些地方性小剧种,甚至一些近乎失传的稀有剧种的表演人才。“白玉兰奖”的大门对任何戏剧演员都是敞开的,不同地域、不同剧种、不同资质和知名度、各种风格流派的演员,都可以在这个宽广的平台上尽情表现。而“粉墨嘉年华”则旨在为上海本地优秀青年演艺人才搭建推介展示平台。此外,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校园戏剧节、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比赛等相继落户上海,则提升了上海文化活动的内涵,扩大了上海文艺在全国的影响力。

  服务平台乐当贴心后盾

  2010年6月,著名导演谢晋名誉侵权案尘埃落定后,84岁高龄的谢晋遗孀徐大雯携家属在律师的陪同下来到上海文联赠送锦旗,当锦旗被展开,上面“娘家人主心骨”六个大字赫然出现。作为“娘家人”,文联是文艺工作者坚强的后盾,一旦艺术家的权益受到损害,它便会挺身而出,为文艺家请命讨公道。据介绍,文联维权中心每年都要处理三五十件投诉个案,维权中心工作人员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工作时间也是按求助人的需要来安排,包括闵惠芬、任溶溶、李守白、童自荣等名家在内的艺术工作者都曾前来投诉,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文联的服务功能不仅仅体现在为艺术家维权上,它同时还是一个为演艺人才提供创业就业服务的公共平台。2005年上海文联成立了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为引进演艺人才开辟了“绿色通道”。几年来“艺联”为近200位优秀演艺人才申办了本市户籍,并组织实施中、初级专业技术水平认定工作,为101名社会文艺工作者评上了专业技术职称。近一二年间,来自北方的相声艺术在上海火了起来,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就不失时机地成立“相声专业委员会”,凝聚民营相声团体和青年相声演员,为他们创作演出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也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

  6年来,市文联还积极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组织文艺巡演、书画巡展、故事巡讲数百场,受惠观众达数十万人。同时以“文联艺术家讲坛”为载体,举办各类讲座近300场。还建立了51个文化共建单位,6个文艺创作基地,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群众性文艺赛事活动。此外,文联还组织40多个代表团共200多人次出境开展文化交流,在美国、德国建立上海文艺家展演基地,举办上海文化周活动,推介上海文化新人。举办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日中韩三国世博城市美术展等,营造国际文化交流氛围,为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了贡献。

  本报记者王剑虹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