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死亡具有另一种存在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5日02:59  工人日报

  本报讯 (记者高柱) “人死了不都一样吗?不如捐献出来救助别人,或者用于医学研究。”7月1日,当记者走进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住院部的一个房间,看见达县石体镇磨山村农民工严亮正在接受输液治疗。身患扩张型心肌病的严亮,已是第三次因病发作入院治疗。他决定死后捐献所有器官。

  “正是因为深感生命可贵,我才萌发了死后捐献出所有器官的想法。”他平静地说。

  今年28岁、出生农家的严亮,曾经有过许多梦想。他不到20岁,就出川到广州、福州、厦门等地打工,先后干过厨师、汽车驾驶和水电安装等活计。但就在生活慢慢好起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他身上。

  2002年,正在福州打工的严亮,突然感到身体出现胃胀、心衰、腿肿等极度不适,回到老家在达县人民医院一检查,被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从此,他只得在家治疗,但却不见病情好转。

  2005年7月,严亮再次因身体异常被送到达州市中心医院,这次被新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

  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孟玲告诉记者,扩张型心肌病又称充血性心肌病,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为基本特征,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正常人的心脏只有自己拳头大,而严亮的心脏已有他的两个甚至3个拳头那么大。如果继续治疗,能延长一两年或更长时间的生命。但如不治疗,随时都有可能死去。

  “每一次发病,住院治疗费用多的要七八千元,少的也要四五千元。”严亮的父亲严志明忧愁地告诉记者,全家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而且还欠下了五六万元的债务。“家里能卖的都卖了,只想治好病。”

  由于严重的经济负担,去年10月,严亮的妻子带着3岁的儿子离他而去。但在记者面前,严亮并没有流露出对妻子的丝毫责怪,相反还感谢妻子在他“危难”时担负起抚养儿子的义务和责任。

  一次次的病痛折磨,使严亮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也萌发了自己该做点什么的想法。“我要是走了,请把我的眼角膜、耳膜等所有有用的器官,捐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心脏,可以捐给科研机构。”

  今年5月的一天,当严亮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年迈的父母时,遭到了双亲的坚决反对。但严亮持续不断地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最终还是说服了两位老人。

  “要说不心痛那是假的,但他愿意那样做,也许能对社会有点贡献。”理解了儿子意愿的严志明,老泪纵横地对记者说。

  6月6日,达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应邀来到严亮家中,为他送去眼角膜和遗体捐献申请书,帮助他完成了捐献意愿。达县红十字会有关人士称,这是他们完成的首例眼角膜和遗体捐献登记。

  “他这是在追求让死亡具有另一种存在意义。”陪同记者采访的达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覃才峪感慨地说,自己为本县有这么一位坦然面对生死、具有博大爱心的农民工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为严亮送上了2000元医疗救助金。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