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强省建设绘制新蓝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5日03:53  中安在线 微博

  《纲要》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建设美好安徽的具体行动和重要抓手,是未来十年指导经济强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四大突出特点:一是“新”。深入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体现省委、省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二是“实”。与“十二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既保持一致,又体现区别,把重点放在关键举措上,突出可操作性。三是“强”。把优化结构和提升竞争力放在核心位置,打好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攻坚战,《纲要》提出了通过强结构、强产业、强企业、强品牌、强市、强县、强区,实现经济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四是突出“建设”。目前我省还不是经济大省,必须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推进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强省建设目标,因此《纲要》把重点放在“建设”上。

  5大目标鼓舞人心

  《纲要》在分析阶段性特征、判断未来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强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按照走出“六条新路”的要求,重点推进十大专项行动,强力实施十项重大工程,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初步建成总量大、结构优、竞争力强、生态良好、人民生活水平高的经济强省,为建设美好安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经济强省的建设目标具体分五个方面:一是速度、总量和收入水平赶超进位,经济增长速度全国争先、中部领先,力争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两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结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进步贡献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竞争力显著提高;三是涌现一批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企业和品牌,形成一批产值超万亿大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四是崛起一批跻身全国前列的经济强市、强县和园(新)区,力争有更多的城市进入全国城市GDP百强,合肥市经济总量进入省会城市十强,芜湖成为长江沿岸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若干县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形成若干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园(新)区;五是形成一批加速要素集聚的改革先行区、创新示范区和开放新高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区域创新品牌,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居全国前列,利用外资、对外投资、进出口总额居中部前列。

  为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的要求,《纲要》突出了“赶超进位”的奋进基调,明确提出经济增长速度要“全国争先、中部领先”,在“十二五”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的基础上,力争到2020年左右再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经济总量由2010年的12000多亿元提高到2020年前后的48000多亿元,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从部分经济强省的发展经验来看,大体上用了8、9年时间实现了翻两番。就我省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说,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双双超过40%,已经到了“双轮驱动”加速推进的阶段,即便考虑到未来10年全国经济增速总体可能放缓,我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也是可行的。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根据测算也是可以实现的。 2011年全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分别为21810元和6977元,以国家“十二五”规划7%的年均增速计算,到2020年,全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分别将达到40096.8元和12826.9元。2011年,我省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分别为18606元和6232元,今后10年全省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年均增速只需要分别达到8.9%、8.4%就可以在2020年左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0项工程构筑强省支撑

  为把十大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纲要》提出强力实施十项重大工程。

  围绕主导产业壮大行动,提出了三项工程。强企工程。力争到2016年,打造15个以上进入全国500强的工业企业,5家以上进入全国百强行列的服务业企业,3家至5家跨入百亿级的文化产业企业,新增上市企业50家,100个以上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单打冠军”。品牌培育工程。力争驰名商标超过160个、省著名商标达到2000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500个,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0项以上。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五大载体建设,形成6个超千亿元的大产业,建成10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100个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旅游总收入超过3500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5%。

  围绕新型城镇化推进行动,提出了两项工程。城市经济壮大工程。到2016年,合肥市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芜(湖)马(鞍山)组团突破5000亿元,绝大多数设区市超过1000亿元,形成一批经济总量达百亿元级的县级中小城市和一批经济强镇。到2020年前后,合肥市和芜(湖)马(鞍山)组团经济总量双双突破万亿元。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力争到2016年,全省开发园区经营收入超过3.5万亿元,经营收入超千亿的园区超过15个,市管省级开发园区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万元/亩,县管省级开发园区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万元/亩。

  围绕农业现代化行动,提出了两项工程。现代农业主体培育工程。到2016年,力争培育3个至5个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20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000个,入户成员占总农户的50%以上。美好乡村建设工程。建成20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15000个美好乡村,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力争达到45%。

  围绕自主创新支撑行动,提出了创新能力增强工程。重点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鼓励开放创新,组织技术攻关。到2016年,每个市围绕首位产业形成1个公共创新平台,8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

  围绕开放合作深化行动,提出了外向型经济拓展工程。力争到2016年,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境外世界500强来皖投资企业突破100家,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建成一批境外资源开发基地、加工生产基地和综合性国际营销中心。

  围绕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行动,提出了全民创业促进工程。兴办一批创业园区、示范街道等创业载体,优化创业环境。到2016年,非公经济比重达到65%左右,建成各类创业基地400个,每年新增私营企业4万户以上。

  10大行动筑就强省之路

  重点推进十大专项行动,是《纲要》明确的经济强省建设路径。十大行动中,主导产业、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经济强省建设的核心内容,自主创新是根本动力,区域协调发展是内在要求,基础设施是重要保障,生态强省是基本前提,开放合作是必由之路,扩大内需是基本方针,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则是经济强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导产业壮大行动。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能源和新能源、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八大主导产业,整合各种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体系完备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和省级主导产业核心基地。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社区和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构建功能完备、布局合理、服务高效、供给良好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升。促进文化产业新跨越,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

  ——新型城镇化推进行动。 《纲要》提出,优化城镇体系,完善城镇功能,彰显文化品位,提升城市能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重点推进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皖北城镇群发展,重点支持芜马、铜池、淮(北)宿(州)经济一体化,壮大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阜阳、黄山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城镇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强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功能配套完善的要求,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主导功能突出、要素节约集约、相互协调促进的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软实力,努力打造若干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

  ——农业现代化行动。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化率和科技贡献率,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基地与产业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700亿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全省区域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农民增收的先行区,引领全省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自主创新支撑行动。《纲要》提出,加快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20%。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放大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效应,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吸引国内外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引进跨国公司、国家和省外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中心。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区域协调发展行动。坚持主体功能导向,加快构筑良性互动、多极支撑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进一步增强皖江示范区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领军企业,加强与境内外龙头企业合作对接,积极推进集中示范园区,加快建设江北、江南集中区,支持跨江发展、联动发展,基本达到长三角地区中等发展水平。加快皖北振兴步伐,坚持工业引领,强化城镇带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皖北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经济强省建设新的增长极。促进皖南和大别山区绿色发展、生态保护、扶贫开发“三位一体”协调推进,努力建设绿色发展、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生态经济强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做精县域省级工业园区,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小城市,培育一批总量超500亿元的经济强县。

  ——基础设施体系完善行动。继续加大投入,打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化建设四场硬仗,强化对经济强省的基础保障。

  ——生态经济培育行动。在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的背景下,必须把生态经济培育作为经济强省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纲要》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生态绿色产品体系两大重点。

  ——开放合作深化行动。作为中部内陆省份,安徽开放度不高。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拓展区域合作空间,努力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内需扩大行动。经济强省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扩大内需方针。 《纲要》提出提升“861”行动计划,积极扩大民间投资,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提升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协同拉动力。

  ——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行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关键是要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积极促进就业,切实改善民生,努力实现财富增值,稳步增加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大幅提高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5大措施保障《纲要》实施

  《纲要》最后提出了五项保障措施,包括推动思想大解放、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要素保障、落实责任等,为经济强省建设提供全面支持。

  以解放思想求突破。实现经济强省建设目标,必须解放思想,树立雄心壮志,坚定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市要争当经济强市,县要争当经济强县,企业要争当全国500强和单打冠军,以更大的气魄开创工作新局面。

  以推进改革增活力。建设经济强省、实现赶超进位,必须毫不动摇地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纲要》提出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产权多元化,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积极创新财税激励约束机制。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强化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创新户籍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居住证制度。

  以优化环境促发展。优越的发展环境,是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保障。《纲要》提出,大幅度精简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推进依法行政。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信用环境最优、信息公开最好、收费最少的省份之一。

  以要素保障增后劲。资金、土地、人才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保障要素有效供给,是实现经济强省目标的关键。 《纲要》从资金、土地、人才三大要素制约入手,提出了相应的破解之道。

  以责任落实保实施。目前《纲要》已经对十大专项行动、十项重大工程、五大保障措施进行了任务分解,明确了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抓紧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每年对经济强省建设情况进行督查,提出评估报告,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策划:省发改委)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