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治理流浪人员不能一味驱赶”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5日06:59  晶报

   晶报记者 卢育鸿/文 张定平/图

   昨日,晶报报道的《南山天桥底浇筑水泥锥防流浪汉聚集》一文后,引起了市民、网友的极大关注。 为此,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对于浇筑水泥锥的做法,有学者认为有待商榷,而有专家表示支持政府做法,但要一分为二看待,以加强管理为主。

   汪永成:

   浇筑水泥锥有待商榷

   “浇筑水泥锥的做法有待商榷,对待流浪人员要以包容、疏导为主。”来自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的教授汪永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汪永成认为,对待流浪人员相关部门要加强巡查和疏导,而并不是变相地驱赶。“在桥底立了水泥锥,流浪人员不会在此聚集,但他们也有可能去别的地方聚集,这是不治本的方法。”汪永成说,作为现代化都市,不要说深圳,香港、纽约都有流浪人员存在,所以采取驱赶的办法是不可行的,也体现不了深圳的包容性。“任何一座城市都会有流浪人员存在,治理流浪人员不能一味驱赶,要有合理的容忍,并从根源上加强救助和管理。”

   吴立民:

   浇筑水泥锥不能一刀切

   作为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委委员的吴立民对于浇筑水泥锥的做法表示赞同。吴立民认为,一个地方长期聚集了大量的流浪人员,对于市容环境和治安都会带来影响。“流浪人员的长期聚集,会留下大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到了晚上,部分地方会发生流浪人员抢劫等事件,不利于治安,我是比较赞同政府的做法的。”吴立民说。

   吴立民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他就一直关注流浪人员,在深圳的流浪人员与其他城市有所不同。“经过我的调查跟踪,深圳的一些流浪乞讨人员,有一部分是职业的乞丐和乞讨团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为生活所迫的流浪者,对于这部分人员,政府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吴立民表示,天桥底下浇筑水泥锥的做法也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对于行人过往频繁的天桥底应考虑公众安全,尽量避免设置水泥锥,而在一些偏僻但流浪人员又长期聚集的天桥,浇筑水泥锥也是可行的办法。

   对于强制驱赶流浪人员的做法,吴立民也表示不可取,希望政府从实际出发,加强管理的同时也适当进行疏导。

   去年深圳救助流浪人员1.8万人次

   □链接

   在辖区街道发现流浪人员,有关部门该如何处理?昨日,记者向南山区城管局下属的联合救助机构了解情况。该机构的李队长告诉记者,目前机构巡逻队主要以巡查为主,一旦发现流浪人员和乞讨人员,如有需要救助的,将会第一时间送往深圳市救助管理站。

   随后,记者联系上了深圳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深圳对待流浪乞讨人员,主要以救助和疏导为主。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救助条例》,对于各区送来的流浪人员,管理站将逐一查证资料,发现确实属于流浪人员的,就会给一定程度的救助。“如有些流浪人员患病,我们会安排医院为其治疗,我们还提供临时住所和衣物食品给流浪人员。”工作人员说。

   据悉,深圳救助管理站去年救助流浪人员1.8万人次,今年截至6月份也已达四五千人次。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来求助的人员主要以简易救助为主,如需要食品和衣物等,救助站也会为流浪人员提供最多10天的暂时住宿。“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以疏导为主,一旦确认流浪人员的户籍地,我们将会为其购置车票劝其返乡,对于行动不便或残疾人士将有专门人员护送其回家。”工作人员说,对于深圳户籍流浪人员,将按属地原则,通知各区民政部门进行妥善安排处置。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