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用作品说话 用文艺歌唱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5日10:47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施晨露

  前昨两天,近600名文艺工作者汇聚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共商繁荣文艺大计。时隔六年多召开的市第七次文代会,是上海文艺界在本市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进程中的一次盛会。站在新起点上追求更高的目标,“多出作品多出人才”、“扩大上海牌的影响力”、“为大众创作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等,成为与会代表议论最多的热门话题。既总结过去成绩,更确定未来目标,文艺家们都表示,上海文化的“硬件”越来越齐备,文艺工作者更应该以自己的创作,丰富市民生活,塑造城市文化内涵。

  关键是出好作品

  如何以自己的力量为上海原创作品添砖加瓦,创作更多具有时代特色、上海特点的优秀作品,是小组讨论中各组艺术家们都尤为关注的问题。

  著名作家叶辛说:“文联的工作千条万条,关键是出好作品。归根结底就是我们能否为上海这座城市拿出好的电影、电视、小说、诗歌……”作家们认为,文学的口碑在民间、在大众心中,好作品不会被读者忽略。作家于建明说,创作的背后离不开人才和队伍,上海的文学创作在50后、60后、70后、80后都有引领全国风气的代表人物,“文学是耗费时间的工程,不能急功近利,而人才的培养要趁早。”

  六年多来,正是中国电影市场突飞猛进之时,这让与会的电影界代表受到鼓舞,也倍感压力。“新的市场要求催促我们拍出更多唱响时代主旋律,也更符合电影大工业生产规律的作品。”上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说。青年导演郑大圣认为,“海派艺术”关心的从来不仅是本地一隅,上海文化要对更广大的范围有态度、有表述、有成就,对创作者来说,亦是义不容辞的时代要求。“关键是作品怎样把故事讲好,把人物塑造起来。”导演李歇浦说。

  永远不抱怨观众

  编剧王丽萍谈起近来与金星、关栋天等几位艺术家合作话剧《尴尬》的经历,“演出前一周票房即告罄。首演开始前,剧院门口还挤满了买不到票的观众。这火爆局面是我们未曾料到的,也让我们思考什么样的作品会受观众欢迎。首演前的小插曲让我印象很深,因为观众熙熙攘攘有些嘈杂,我对制作人喻荣军说,观众秩序好像不太好。他说,不要抱怨观众……麦克风声音不大响。我说,剧场好像不太好,他说不要抱怨剧场……是啊,我们永远不应该抱怨观众或剧场、播出演出的平台,只该问我们自己有没有拿出对得起观众的作品。”

  《尴尬》的创作班底都是与会的文联代表,除了王丽萍、喻荣军,还有舞蹈家金星、京剧表演艺术家关栋天、沪剧演员孙徐春、话剧演员尹铸胜,这一跨界合作的模式也在与会艺术家中引发讨论。大家认为,上海的文艺创作环境越来越宽松,形式越来越多样,艺术创作需要个性,也需要团结协作。以文联为平台,上海文艺人才应该发挥合作优势,多多碰撞艺术火花,奉献鲜活的艺术作品。

  软硬件都要提升

  六年多来,上海文化“硬件”建设扎实推进,格局广阔。

  今年10月,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就将建成开馆试展,上海的艺术展示空间将有质的飞跃,与会的美术、书法、摄影界代表不约而同聚焦“两馆”建设。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说,“两馆”建成后,必将吸引世界和全国的艺术精品更多地在上海亮相。但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展示海派艺术精华,如何以上海原创为“两馆”提供坚实的展示基础,更对上海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大美院教授杨剑平认为,美术家不止有艺术创作的任务,更应该肩负起艺术普及的责任。“不少美术馆都会遇到这样的参观者,他们热情高但欠缺欣赏的入门基本功,这就需要艺术家去引导、去普及,让城市的文化内涵真正上一个台阶。”

  书法家周志高说,近年来,上海的书法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书法艺术要走出书斋、走进社会。摄影家张元民说,摄影家要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现实,对生活和社会有观察、有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创作出有分量的作品。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