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11名校长助理,又是大学行政化惹的祸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5日10:48  现代快报

  网友“摆古论今”微博透露,北大官网公布校领导机构设置中存在11名校长助理。记者查询发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央各部委部长助理的数量都很少:其中最多的是商务部和财政部,也只有4人,而最少的文化部,则只有一位部长助理。

  (7月4日《广州日报》)

  大学本应该是教书育人之地,如今却成了领导们的生产线,难怪有网友评价说:“这让蔡元培、严复这些老领导汗颜!”

  其实,所谓的“11北大校长助理”,不过是高校行政化的产物,这种产生逻辑其实我们也早已熟知。当下高校(尤其是公立高校)的资源分配存在着差序化的格局:行政权力对教育的过度干预,让大学资源的分配很难以学术能力为评判标准,很多时候,距离权力越近,获得资源的可能性与便利性就越大,这当然会刺激更多的大学向“更行政化”靠拢,会刺激更多的大学老师去当行政领导。

  大学过度行政化的弊端还在于:行政管理者习惯于把所有权力都抓在手里,学术上的事情不交由教授们去做,甚至基建、人事与学生们的恋爱行为都要亲管亲抓,要管的事情太多,只会导致管事的官员愈加增多,如此之下,校长助理数量当然也就不惮于直逼“11位”了。正如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所说,高校的行政化往往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师资有限,人的精力和资源也有限,本来是搞教育的人都忙着去当官了,必然会对学校的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

  以此来看,现实中“北大校长11名助理”其实并不稀奇,它只是高校行政化的一个必然。如今,高校行政化已经成了一个难以破除的怪圈,一方面,尽管舆论呼声不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大学要去行政化”,但高校行政化坚冰依旧,人们也看不到破冰的坚实信号。不仅是大学之外的去行政化力量式微,另一方面,大学内部的去行政化自觉也难以倚仗。这倒不完全是说大学领导们都没有去行政化的想法,而是附加于大学评价与考核体系之上的僵化方式,以及它的强化,会让他们作为的空间越来越小,让“11校长助理”成为更常见的一景。不受约束的高校行政化趋势只会恶化,把更多本应该成为教授学者的人才推向权力的坐椅。高校行政化早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大学里“厅级干部一讲台、处级干部一走廊、科级干部一礼堂”的俗语,已经流传了很多年。北大的“11校长助理”之所以引发关注,原因可能仍在于北大的眼球效应,如果此事发生在另一所普通的高校,可能根本就没几个人围观。这里面的反差,其实是更大的断裂:高校行政化已经很难激起普通人的关注痛感,而被习惯性漠视的高行政化之弊,其实远甚北大的11名校长助理。 (王聃)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