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深沟搬进新农村 叩开幸福生活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6日00:32  北方新报 微博
从深沟搬进新农村叩开幸福生活门

  胡玉根坐在炕头上拧开灶台旁的水龙头

从深沟搬进新农村叩开幸福生活门

  这是老人小时候住过的窑洞

从深沟搬进新农村叩开幸福生活门

  一个村庄的窑洞人家以前都在这个水坑里取水

从深沟搬进新农村叩开幸福生活门

  胡玉根就在这个窑洞结婚

  朝阳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院落和大棚间。胡玉根老人坐在自家炕头上,用长满老茧的手拧开灶台旁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进了水缸。胡玉根感觉日子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住窑洞缺水吃的日子一去不返。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宏河镇永兴扶贫移民新村的100户村民都是从深沟里的窑洞中搬迁过来的,胡玉根一家三口是其中一户。

  6月19日至21日,记者走进这个村庄,吃住在胡玉根家中,深入采访了从深山窑洞中走进新农村的一家人。

  三代人在深沟内修建了三处窑洞

  已经61岁的胡玉根穿着一身粗布衣服,脸色黝黑,额头上布满皱纹,说起话来嗓音响亮,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民形象。胡玉根的老伴儿李秀兰55岁,不善言辞,从记者走进这个家门开始,她就里里外外忙活着,干起活来干净利落。胡玉根的儿子胡晓瑞31岁,坐在轮椅上总是面带笑容却很少说话,通过深入交流记者才得知,胡晓瑞是因为多年前的一次意外事故导致下肢瘫痪。

  永兴扶贫移民新村东南方向约两公里处,有一道名叫“巴图沟”的深沟,沟内横七竖八地生长着杨树、柳树、榆树等多种树木。如果是初次来到此地人站在沟口,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这道沟内竟然会有人居住。

  在胡玉根的带领下,记者深一脚、浅一脚地步入沟内,土沟的两侧是陡峭的梯形土壁。走到土沟深处时,胡玉根突然指着沟北侧一处土坎儿说,那里就是我家最早的土窑洞。记者抬头看去,见土坎上确实有一个洞穴。走近洞穴时,发现洞穴周围的荒草中还残存着一点院落的痕迹。洞穴已经坍塌得看不出本来面目,只是洞穴顶还残留着一些粉刷白灰。这个土窑是胡玉根的爷爷修建的,胡玉根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0多岁。

  随后,记者又跟随胡玉根从沟底沿着一条陡峭的羊肠小路艰难地向上攀爬了数百米后,胡玉根又指着一处土坎儿说,那里是我家的另一处窑洞。这里的3间窑洞保存的还比较完整,院落内野草齐腰。窑洞里面除了火炕、灶台之外,还有些破盆烂罐。这个窑洞是胡玉根的父亲修建的,胡玉根就在这个土窑里与李秀兰结了婚,并且在这里生活到1992年。

  记者跟随胡玉根沿着羊肠小路继续向上行进,就在即将爬上沟顶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由多个窑洞构成的村落。村落内静悄悄的,不见一个人影。胡玉根在这里的又一个家也是3间窑洞,窑洞前墙都是用一块块方整的石头砌成的。走进窑洞,里面还保留着完整的生活气息。胡玉根说:“从这里搬出去以后,我偶尔回来住上一晚!”这个窑洞是胡玉根自己修建的,修建窑洞的方整石块也是他一个人从山上一块块地打凿出来的。在这里,胡玉根一家人从1992年一直生活到2009年。

  几十年都在一处水坑内取水喝

  在胡玉根的记忆中,从他记事起,家人和牲畜吃水一直都特别艰难,严重的缺水问题至少困扰了他家三代人。

  就在胡玉根爷爷建造的土窑不远处的沟底,有一处高达数米的岩壁,岩底有一处很小的水坑。在胡玉根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这个水坑前仔细观察,发现岩壁内可能有几个泉眼,导致潮湿的岩壁常年向外渗水,而渗出来的水大多就聚集在了岩壁下的这个水坑内。过去的几十年间,这个水坑就是胡家和沟内的20多户窑洞人家在附近唯一的取水之地。

  水坑周边,不知是在什么时候被村民们用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大小石板砌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坑口。坑不是很深,伸手一探就能摸到坑底,水面上漂浮着杂草、树叶,水质浑浊。

  据胡玉根回忆,在他10多岁的时候,水坑里的水还很多,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坑里的水变得越来越少。居住在沟里的人们,经常排着队在这里一瓢一瓢的往水桶里舀水,很长时间才能舀满一小桶。

  多年前,这个水坑已经无法为20多户窑洞人家提供足够饮水。于是,深沟的窑洞人家自发的做出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儿的决定,只允许沟内几户老弱病残的窑洞人家在这个水坑内取水,其余的人家均要跑到两公里外的地方去拉水。胡玉根家在此居住的最后几年,就是从两公里外将水拉回来之后,再倒进自家的水窖里储存起来,每天倍加珍惜地饮用。

  一年辛辛苦苦也只能填饱肚子

  胡玉根家有耕地20多亩,均为山坡上的旱地。在胡玉根的记忆中,1998年他家种的向日葵收成最好,不过也仅仅卖了5000元左右。2001年,大旱,胡家的地里颗粒无收,胡玉根被迫到呼和浩特市打工,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出远门。多年来,胡玉根家的耕地绝大多数年月都是广种薄收,每年的收入也只能填饱肚子。

  在窑洞里居住的时候,胡家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台黑白电视机还是胡玉根花320元买来的旧货。胡玉根还有两个女儿,如今均已出嫁。胡玉根说:“我大女儿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二女儿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可因为家里拿不出数千元的学费,最终未能继续上学。”

  在窑洞居住的岁月里,胡家每年养一头猪,过年时宰杀之后就把肉储存起来,能吃一年。每年春节,日子过得稍好的人家多会添几件新衣服,胡玉根家则只是把旧衣服洗一洗,吃上几顿饺子,就算是过年了。

  一家三口搬进新农村开启新生活

  2009年,清水河县县委、政府按照“尊重民意、收缩转移、整合资金、设施配套、集中发展、脱贫致富”的建设模式,在宏河镇永兴村实施自治区第六期扶贫移民扩镇工程,将分散在附近的前库伦图、巴图沟、庙沟3个自然村的100户窑洞人家迁移到新村生活,胡玉根家就是其中一户。

  新村共用地面积59万平方米,其中移民生活区占地面积5.67万平方米,包括新建移民房100套,每户房屋建筑面积48平方米,预留宅基地48平方米;畜棚建筑总面积40平方米,建沼气池1个,水冲厕所1处,并新建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党支部村委会活动室1处,活动室的建成,使村级组织有了自己的阵地,党员群众有了一个漂亮的“家”。新修通村公路2.5公里,道路绿化2.5公里。新村内自来水、用电等设施配套齐备;生产区面积53.33万平方米,包括新建1000吨灌溉蓄水池1座;在村西部建成占地50亩的中棚100座;对村南部的一条大沟进行综合治理,新打防洪淤地坝1座,在沟的背阴面栽植松树500株、杨树1000株、沙棘5万株、丁香200株、果树400株;通过平整土地,在沟的向阳面新建坐北朝南的梯田式厚墙体温室12座;对村南650亩坡地进行平整,配套了滴灌设施。

  采访中,胡玉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家是2009年7月28日那天搬进新村的,搬家那天,他和家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搬家时,胡玉根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只把窑洞里的一组红色躺柜和一组碗橱搬了过来。据胡玉根介绍,他家只缴纳了4000多元就搬进了新村里的新房子。搬入新村之后,胡玉根一拧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就流了出来,这比他在窑洞里居住时方便了千百万倍。

  如今,胡玉根在自家中棚里种蔬菜,每年纯收入四五千元;家里饲养的牛羊每年也能卖个三四千元;胡玉根的老伴儿在新村里的温室大棚内打工,每年能挣1万多元。此外,胡玉根一家三口每年还能领取退耕还林款、粮补、低保等加在一起也有两千多元。因此,在搬入新村几年后,胡玉根就逐渐摆脱了贫困。如今,胡玉根家中也购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小日子过得既和谐又快乐。

  【背景全链接】新农村试点正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内蒙古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恰好起步于十一五开局之年。2006年以来,根据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部署,自治区坚持把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和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起步之初,自治区有关部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定100个自治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3个省部共建新农村试点开展示范建设。在农牧系统内部实行对口服务制度,开展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自治区新农村新牧区试点嘎查村互帮互建行动,通过项目倾斜、资金物资帮助、办实事等各种形式推动新农村新牧区试点建设。

  多年来,通过切合实际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试点嘎查村主导产业基本确立并得到培育发展。103个试点嘎查村,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占50%以上,以设施农业、反季节蔬菜和马铃薯种植为主导的占40%。总的来看,农区试点有的向设施高精农业发展;有的向种养结合发展。

  经过多年建设,全区绝大多数的试点嘎查村在农田水利、土地整治、蔬菜大棚、标准化生产、养殖小区等建设均有较大的突破,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村庄整治、道路硬化、农田建设、人畜饮水、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应用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全部试点嘎查村均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规划和治理,54%的试点嘎查村道路进行了硬化,沼气覆盖率达45%,人畜安全饮水率达到52%,76%的试点嘎查村实现了城乡同网同电,16%的使用风光互补用电。

  从2012年开始,自治区又决定将全区新农村新牧区试点扩大到300个,并且力争用5年时间,使不同类型、各具特色、标准较高的新农村新牧区,达到全区嘎查(村)总数的一半以上。

  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上,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各地,要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民居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民居建设上尊重农牧民意愿,从有利于农牧民生产生活出发,不能把城镇建设简单套用到农村牧区建设中去,不能把城镇的居民小区,照搬到农村牧区去,不能赶农牧民上楼。

  【说说心里话】滋润生活由新始

  文/张晓

  电影《洗澡》中有一组镜头耐人寻味,表现的是一个缺水山区的故事,在那个严重干旱的山区,姑娘们只有出嫁时才能洗一次澡,而洗澡水是姑娘的父亲用一碗一碗的粮食换来的。电影里的故事好像很夸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干旱地区的乡亲们都曾体验过类似的生活。

  说起缺水之困,至少胡玉根就很有发言权。因为干渴的生活贯穿了他大半生的记忆,从他记事起,水就是生活中的稀缺品,吃水难困扰了他家三代人。从在一个污水坑中取水为生,到自来水哗哗流淌,胡玉根的生活发生了恍若隔世的巨变,其中的变化像一本流动的影像日记,生动地记载了他们一家人脱贫的全过程。他们家故事的背后则是一个缺水群体的整体搬迁,从深沟到新村的路很短,仿佛一夜之间他们就享受到了新生活。

  如今,胡玉根的滋润生活让人欣慰,他只是内蒙古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受惠的一个代表而已,在他的身后,还有很多农牧民脱贫致富,在党的惠民政策帮扶下,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双重提升。他们的幸福得益于“新”,正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让他们搬新村、住新房,迎来了崭新的生活。

  文·摄影/首席记者张弓长

 
  • 新闻张春贤考察驻疆反恐部队参与实弹射击
  • 体育NBA重磅消息-纳什将入湖人携手科比
  • 娱乐汤嫂突袭提离婚 阿汤哥措手不及
  • 财经石油三巨头借原油反弹推高成品油价
  • 科技阿里交出反腐答卷:原聚划算总经理被刑拘
  • 博客专家质疑全家得性病报道 喵星人广场(图)
  • 读书文史观天下:阿波罗登月"骗局"与真相(图)
  • 教育揭秘大学生“校园婚姻”:用婚姻守住爱
  • 育儿2岁男童吃手指饼被噎身亡(图)
  • 健康自查你肝脏正常与否 自测是否情绪中暑
  • 女性二手爱马仕价格下跌 明星7月卖萌私服
  • 尚品“涅槃重生”Dior高定秀 男生时髦马甲
  • 星座测试你会吸引变态吗 你最出众的基因
  • 收藏黄花梨一木难求的传奇 古墙砖流落垃圾场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