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限车治堵”,让人添堵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7日01:39  燕赵都市报

“限车治堵”,让人添堵

“限车治堵”,让人添堵

“限车治堵”,让人添堵

“限车治堵”,让人添堵

  很多人都还记得,2011年1月,广州市一位副市长说,“广州为什么堵?是因为路不够啊!”他还表示,未来广州治堵一定是靠修路而不是限车。可惜刚刚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广州也要限车了。

  广州限车,“刷”的亮了红灯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广州限车,“突然袭击”再合适不过了。

  李妍:在绿灯变红灯前,黄灯亮起的短短几秒钟是预告,可以确保驾驶员有个缓冲和应对的时间,这是减少交通事故和保证畅通的基本常识。但是现实中有些事情却容不得有个黄灯的缓冲,比如这次汽车限购,说来就来,“刷”一下,红灯就亮了。

  陈方: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广州限车,“突然袭击”再合适不过了。6月30日晚上9时,广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广州市试行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的通告》。3个小时后,也就是7月1日零时起,广州市小汽车“限量”政策正式实施,并暂停办理牌照登记。

  周东飞:大家也都看到了,广州这次汽车限购,公众的第一反应,也是最大的诟病,就是指责它的“程序不正义”。对于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在决策之前深入调查研究,并召开听证会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这是法规的明确条文。

  陈方:北京当时限行,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公开网上讨论,各种意见好歹也得到了表达,但是广州这次,民众连表达的机会都没有了。

  真不知道广州市交管委为什么把这个限车的规定,藏得这么深?

  朱松青:对于我来说,这次限车是预料之中的事。

  周东飞:不过,也有人宣称明白和懂得广州的一片苦心,怕经过公开听证程序后引发抢购。但是北京和上海的实践已经表明,依法决策并不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

  李妍:其实呢,按理说,广州做出限购的决策,也许初衷是很美好的。

  周东飞:在公共治理领域中,初衷好不等于可以不透明。这次从公布决策到政策生效,其间只有短短3个小时。4S店灯火通明,购车市民通宵排队。如果不需要当期购车,决不会像眼下一样慌了手脚,去非理性抢购。如果有一个月的讨论缓冲期,市民恰恰会变得更理性和现实一点。这种突然袭击,最容易造成民众的心理恐慌。

  陈方:我不同意刚才东飞说的非理性抢购。很多市民本来就有购车计划的,只是政策迫使他们不得不以“抢购”的姿态来呈现啊。

  李妍:我们反复提到听取民意、召开听证会等程序性的东西,但在现实中,一些听取民意的过程往往沦为花架子。是不是因为这些原因,让广州公共管理部门索性连最后一块遮羞布也扯下来了。很多人拿北京的限购与广州对比,倒不是说北京限购有多么好,而是至少在程序上,它满足了法治与民意的诉求。

  朱松青:我不是特别同意几位的意见。这个也是出于保密的考虑,什么都四平八稳,早就满城风雨了。除非有违既定的行政操作条例,否则,三个小时我觉得也是多余的。这三个小时,实际上就增加了很多问题,至少猛增了很多新车。有人还说要听证,那就更是天真,听证会还没开,汽车销量就可能翻几番了,到时候骂街的人就更多了。我觉得限购损伤的是相对有钱人的利益,立足于中下阶层的角度,这样做利大于弊。

  限购真能治堵吗

  治堵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用“复方”来治疗,把希望寄托在限购一味药品上,恐怕是靠不住的。

  李妍:前面说了这么多,政府之所以拿出限购政策,归根结底其实还是为了治堵。但是,汽车限购真的能够治堵吗?

  周东飞:套用一句滥俗的话说,治堵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用“复方”来治疗,把希望寄托在限购一味药品上,恐怕是靠不住的。

  我们不妨想想,市民为什么要买车,没有多少人是图面子,他们不过是生活品质提升的愿景下,希望出行能够更方便一些。现在大部分城市的公交系统是个什么状况?说"热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恐怕丝毫都没有夸张,一些城市的高峰期甚至需要从车窗上人。下班的时候,打不到的士,几乎是所有城市的普遍风景。在公共交通如此不给力的情况下,市民希望拥有自己的车,这错了吗?

  你说PM2.5升高是车多的缘故,你说拥堵是车多的罪过。好,我可以不买车,你能保证我出行便利吗?你不能,那就不要自以为真理在握。

  陈方:刚才东飞说的我很赞同。说说我对车的切身感受吧。有小孩之前,我对车没有任何兴趣,但有了孩子之后,我发现有车的方便。比如你去给孩子打针,自己开车就方便多了。这不是个面子问题,还是生活便利程度的问题。

  周东飞:中国城市在治堵的问题上,老喜欢跟外国城市“攀比”,动不动就说,你看伦敦人家都收拥堵费了,你看新加坡人家也实行私人牌照限制了……仿佛外国这么干了之后,我们干起来就没有二话可说。这是巨大的谬论。人家是穷尽了其他办法之后,才使用这种极端手段的,而且程序方面并无瑕疵。其实再限,汽车的增长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陈方:除非你把汽车搞成“奢侈品”,让民众消费不起。如果大家能消费得起,你又禁止消费,总觉得这样的思路怪怪的。

  解决交通拥堵,到底是靠修路还是靠限车,我觉得现在还没有答案。

  周东飞:不能轻易限车,这就是答案。

  买车为何会成为刚需

  优先公共交通,不是一定无潜力可挖了,而是压根就没有做足。这种情况下,动不动就搞汽车限购,有道理吗?

  李妍:大多数普通市民买车那是因为真需要,用流行方式来讲,叫“刚需”。为什么买私家车会成为刚需?原因就是刚才东飞和陈方说的那样,公共路网不完善,公共交通不发达,最终就导致大家不得不去选择买车,找回畅通的交通行路权。

  我还注意到一个相反的例子,如果说要接轨,建议可以跟这根轨接一接。在香港,大多数人其实是不买车的,前两年曾采访梁文道,他说自己连车都不会开,原因很简单,香港的公共交通实在是太发达了,自己开车甚至没有公共交通快。前段时间我也读到一条非常有意思的新闻,说不少民众见周润发坐公交车,夸他亲民。发哥的回应其实很简单,开车没有坐公交车快捷方便。

  周东飞:陈方说,是扩路还是限车,现在还不定。我觉得答案是有的,那就是限车要放到最后一个选项。

  在限购车辆之前,政府至少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做好。比如提高道路的承载力和通畅度。美国一些城市有所谓智能交通系统的探索,我们的城市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陈方:公交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每个城市都在这样喊,可是到底有哪个城市是真正把它做实了的?如果一个人在城市里依赖公交出行,试试就知道非常费劲,下了公交还要走很远,这是很常见的问题。

  周东飞:于是,有城市提出发展公共自行车,解决公交站到目的地最后一段路的问题,这很好。可是,有些城市也在喊,就有点叶公好龙东施效颦的意思了。很简单,你看看它的马路,根本就没有自行车道,还奢谈什么公共自行车啊?

  李妍:公共自行车也要因地制宜,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拿重庆来说,一座建在山上的城市,骑自行车最后就会变成车骑人呀。

  周东飞:优先公共交通,不是一定无潜力可挖,而是压根就没有做足。这种情况下,动不动就搞汽车限购,有道理吗?

  陈方:东飞刚才说了很多细节问题。我很奇怪,既然要治堵,那么这些普通人都能想到的问题,城市管理者为什么就想不到呢.说到底,还是城市管理中民意不到位的体现。

  朱松青:虽然说了怎么多,但我觉得,面对有限的道路资源与无限的汽车拥有能力和欲望,目前解决拥堵的办法只有限车。限车有三个方式:一是限购,二是提高拥有成本,三是让车堵成废铁。显然,第一种做法最人性,实际上也暗藏了第二种方式。有钱人可以通过买别人的车牌而拥有汽车,这就提高了拥有车的成本。有人说如果让全世界人民都过上发达国家的生活,那就要几个地球的资源。同样,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有车一族,肯定也要让广州的道路增加几倍,车也必然需要限购。

  陈方:看过一份资料,不知道准确不准确,至少有借鉴意义。300∶523,这是东京人口和汽车保有量的对比数,人车数量都远超我国很多大城市。8∶17,这是东京推行“治堵”前后的行车时速对比,30年间,东京城市急剧膨胀,车速却提高了一倍。

  治堵30年,很多方法东京都考虑过,譬如提高停车费、限购等,但最后都放弃了,而这30年里,也有一些做法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近86%市民使用轨道交通系统出行;整个东京的公务车数量被限制在10辆左右。诸如此类的措施保障了东京交通顺畅,值得参考借鉴。

  限购之后的担忧

  一线城市的限车政策,会不会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李妍:说一千道一万,现在限购已经开始了,这对城市管理、社会公平乃至汽车产业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周东飞:我觉得汽车限购,可能造成对权力、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必须引起注意。

  先说对权力的影响,这种人为的、行政的限购措施,很容易腐蚀权力;对经济的影响,北上广出台汽车限购政策可能会产生示范效应,这对汽车产业来说,是一盆凉水;对于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幸福感方面。剥夺权利的事情,要慎之又慎。买车,同样是一种权利。

  李妍:不管是牌照还是摇号,最终结果都是将这些本来应该属于公众的权利搞得稀缺化了,这势必影响社会公平。物以稀为贵,但是一种普通的东西,非要通过行政强制力将它变成稀缺品,这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更伤害社会公平。

  拿已经实施汽车限购令的地方来说,指标、牌照被炒到数万元,二手车可以坐地起价,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已经购买车的先富者坐享政策红利,而在城市公共交通并没有达到非常快捷便利的前提下,却剥夺了一些后富乃至底层人群的选择权和畅通行路权。

  陈方:我还担心,一线城市的限车政策,会不会向二三线城市蔓延,会不会有多米诺骨牌效应啊?这可能才是外围公众真正担忧的问题。

  朱松青:我希望这样。因为哪里限车,就说明那里的人有钱。当然,这可能对汽车产业产生影响——— 有人说得好:走太快,魂就跟不上了。中国人,该缓一缓了。

  李妍:可是,没有解决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根本,却先把大家的用车权、交通行路权给没收了,这难免让公众恐慌啊。

  陈方:中国很多城市的交通问题并不是车辆过多,而是城市规划、交通管理、驾驶习惯等多方面出了问题,一限了之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缓解拥堵,很少有人检讨的是城市扩张模式……

  □陈方

  (本报评论员)

  □朱松青

  (广州市民)

  □周东飞

  (电视节目策划人)

  □李妍

  (《重庆时报》评论员)

 
  • 新闻张春贤考察驻疆反恐部队参与实弹射击
  • 体育温网-小威完胜七进决赛 将与A-拉德争冠
  • 娱乐汤嫂突袭提离婚 阿汤哥措手不及
  • 财经央行非对称下调一年期存贷款利率
  • 科技韩寒告百度案7月10日开庭 要求关闭文库
  • 博客孟非:非诚走红原因 董藩:楼市已到底部
  • 读书延安往事:林彪没离婚就与叶群再婚
  • 教育港校内地招生十年:“高烧”已退魅力尚存
  • 育儿预产期过一两周出生的宝宝更聪明
  • 健康晒伤5步紧急处理法 防暑降温攻略
  • 女性巴黎高定白富美指南 奥运史最时髦队员
  • 尚品“涅槃重生”Dior高定秀 男生时髦马甲
  • 星座周刊下周言行不一 测你生活死角
  • 收藏古董劳斯莱斯4640万 连环画稿价超千万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