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暴雨过后 连云港无“海”可看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8日03:19  现代快报

  自2011年开始,国内包括武汉、北京、成都、长沙等多个城市相继在暴雨过后发生严重内涝情况,下雨俨然成了城市的克星,几乎每一场暴雨过后,总会有城市中招,于是“请到XX看海”一度成为网友调侃的热门话题。7月3日、4日,江苏南京和山东日照在暴雨过后再次不幸变“海”,如何有效避免内涝成了各大城市都在思考和努力解决的一大难题。

  然而,记者了解到,海拔仅为3米左右的连云港却创造了一项奇迹,虽然上世纪70年代连云港曾经遇水即淹,但是自2000年“8·30”大水以后,近10多年来,连云港无论遇到何种程度降水,再也没有出现大面积内涝。位于沂沭泗流域的最下游,号称“洪水走廊”的连云港在承受巨大防洪压力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对城市排水系统以及水利建设的重视,让连云港彻底摆脱“城内看海”。

  □现代快报记者 王晓宇

  上世纪70年代

  市区遇雨即淹

  连云港市区位于江苏省东北隅、海州湾南岸,境内有山区、平原、滩涂和洼地,市区由西南向东北分布有锦屏山、云台山和连岛,它们是鲁南山脉的余脉,市区以平原地形为主,海拔多在3米左右。

  如此低洼的地形让连云港一度成为暴雨肆虐的对象,家住海州区今年75岁的张大爷告诉记者,在上世纪70年代,连云港就曾经遇到过一次非常大的暴雨,整个城市几乎全部被水淹没,境内的陇海铁路成了“水下轨道”,很多人不得不往东部的山上迁移避难。记者从连云港市气象局查到,张大爷提到的大雨发生在1976年,据当年的气象数据记录,光6月29日这一天连云港的日降水量就达到了264.4mm。

  周新林是个地道的新浦人,提到发生在过去连云港的城市内涝状况,50岁出头的他记忆犹新,周新林回忆,上世纪70年代,连云港只要一下雨,几乎处处是水,“1970年,有一次发大水,我父母不得不将家里的八仙桌翻过来,把一些值钱的东西放在上面,我们自己就往父母的单位跑,单位是楼房,淹不到,街上随处可见小孩子被大人放在木桶里在水上浮起来的情景。”

  2000年连云港再次遭遇严重内涝,当年8月底,受12号台风外围与冷暖气流的共同影响,全市普降特大暴雨,其中8月30日该市灌南县长茂镇一日降水量达到惊人的812mm。8月31日又值农历八月初三天文大潮,8月31日石梁河水库客水压境,被迫泄洪,最终形成大风、暴雨、大潮、新沭河行洪齐碰头,连云港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防汛形势,全市骨干河道堤防漫堤14处,决口1处,河堤滑坡6处,导致市区被淹长达7天。

  2000年以后

  城市没有出现过内涝

  自上世纪80年代,连云港市政府以及水利部门逐步意识到水患对连云港市区的危害,于是加大对水利的投入,连云港地区城市防洪由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内涝现象几乎绝迹。从2000年8月至今,连云港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大面积的内涝现象,除了偶尔短时急雨导致一些涵洞以及城市低洼地区短暂积水外,内涝从此远离了连云港。

  记者从连云港市气象局了解到,近10多年来连云港在每年的6到8月期间降水量相对集中,而且也多次出现雨量较大的情形,其中,在2003年的7月以及2004年的7月,连云港的降水量分别达到了388.7mm以及429.1mm,在2008年的7月达到456.8mm。据气象部门工作人员介绍,降水量超过50mm就被称之为暴雨,一个月降水量超过450mm,足见当月的降水量并不算小,但是即便如此,连云港并没有因此出现一次大面积内涝。

  “洪水走廊”

  承受巨大外部压力

  是什么原因让连云港在众多城市不幸被淹的情况下还能够独善其身呢?是否与连云港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记者了解到,连云港紧邻黄海,市区水系发达,市区内河流包括新沭河,蔷薇河,大浦河,东、西盐河等大小河流超过10条,其中蔷薇河是沭南地区的主要排水骨干河道,是市区重要的防洪屏障,大浦河、排淡河、烧香河是市区排水的主要骨干河道,是市区防洪、排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水系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排涝提供了国内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先天条件,但是天然条件并不能减小连云港所面临城市内涝的危险。因为连云港地处沂沭泗流域最下游,新沭河、新沂河从该市北、南两面穿境入海,区域性高水河道蔷薇河从西傍城区而与新沭河汇合入海,善后河高水河道从城南由西向东入海。城市东、北两面临海,加上境内的石梁河、安峰山两座大型水库和7座中型水库居高临下面向市区,种种状况综合作用,导致连云港市区防洪排涝任务异常艰巨,是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每年的汛期都要承泄上游近8万平方公里区域的洪水入海,年平均入海水量达93.51亿立方米。

  与之相对应,作为城区主要防洪排水河道的大浦河,其排涝既受蔷薇河高水河道的影响,又受新沭河洪水的顶托。而且大浦闸是大浦河的唯一排洪关口,市区洪水经大浦闸从新沭河入海,一旦新沭河行洪,大浦闸便无法开闸自排,极易形成内涝。另外,连云港市区地处中纬度地区,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地带,环流季节变化明显,属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夏季雨量丰沛,常受副高压影响,又是台风活动季节,多暴雨,所以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由于排涝受到外部影响较大,就会出现因洪致涝的情况。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面前,是什么原因让连云港近10多年来能够始终避免城市内涝的出现,并且保证市内80多万的居民在面对暴雨时能够高枕无忧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连云港市城乡建设局和连云港市水利局进行了解。

  城建:加大难点攻关

  新区全部雨污分流

  连云港市城乡建设局城建处处长徐传东告诉记者,在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上,连云港市针对一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在建和拆迁工地以及两座铁路涵洞等市内容易出现积淹水区不断加大排水工程改造投入力度,有效解决了主要积水路段的排水状况。“我们在一些易积水路段还安排相关单位落实专人值班制度,在汛期来临时配置应急排水设备,确保暴雨后及时排水。”

  同时,徐传东还介绍,从2011年开始连云港市城市排水管网已被纳入城市道路工程内容,随道路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期交付使用。截至2011年连云港市区建成的雨水管沟全长约1000公里,排水管渠主要由混凝土排水管、石砌方沟以及截洪沟等系统组成,老城区排水仍然是雨污合流方式,但是新区建设全部要求实行了雨污分流,并逐步对老城区合流系统进行分流改造,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达到了90%。

  水利:4座强排站

  成防洪“守护神”

  除了建设部门的努力外,水利部门在保障城市防洪的工作中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雨水自城市排水管网进入河道以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排放,将是形成内涝的一个致命要素。

  谈起近10多年来连云港没有出现内涝的原因,连云港市防汛防旱指挥办公室副主任王祥干认为,首先与连云港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连云港市区基本都是平原,所以在遇到暴雨时,雨水不会在短时间出现从高处向低处汇集的情况,基本都在均匀地向河道渗流,另外由于河系发达再加靠近大海,这一切都为行洪排洪提供了有利条件。

  除了自然优势外,人为努力也为连云港的平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连云港的防洪压力大部分来自外部,过去出现内涝的原因也是因为外来客水以及海水顶托导致城市河道积水无法及时正常排放所致,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在上世纪70年代以及2000年大水以后,连云港市相继于1979年、2000年、2004年以及2011年在“洪水走廊”的最末端临洪水利枢纽处兴建了临洪西站、临洪东站、大浦抽水站以及大浦第二抽水站等4座排涝泵站。其中大浦抽水站以及大浦第二抽水站更是直接用于市区行洪排涝河道大浦河河水的排放,这两座排涝泵站可谓是连云港市区安全的“守护神”。

  上述4座排涝泵站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外围水位高于泄洪河道水位时,可以进行强排,其中值得骄傲的是临洪东站是目前我国单站流量最大的泵站,拥有12台功率达2000千瓦机组,最大排涝能力可以达到360立方米/秒,正是这4座强排站的建成,让连云港的内涝得以全面解决,在抗御2000年百年不遇的“8·30”特大洪水中,临洪东站连续开机84小时,抽排洪水1.04亿立方米,大大降低了灾害损失程度。4座强排站一起筑起了连云港城市防洪的坚强堡垒。

  18座小水库

  成为蓄洪滞洪能手

  除了强排站,连云港市内还藏着一个蓄洪滞洪能手,那就是分布在市区云台山、石棚山周边的18座小型水库。由于大暴雨发生时,汇流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个小时),洪水下泄迅速,而此时小型水库的存在能够起到蓄洪滞洪的效果,有效削减洪峰,可以减轻下游区域的防洪压力,对保障下游耕地、提高城镇安全保障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连云港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这18座小水库大都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施工条件限制,建筑标准较低,加之多年运用导致工程老化严重,大部分存在隐患,影响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最近几年,通过连云港市水利局的不懈努力,对这些小水库全部进行了除险加固工程改造,让它们重新恢复生机,在蓄洪滞洪,调蓄错峰方面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连云港全市的防洪排涝压力。

  改造重点工程

  提升防洪标准

  为了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连云港不断加大工程建设力度,先后实施了一批水利重点工程。如新沭河50年一遇治理工程,新沭河是淮河流域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工程中“东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沂沭泗河、南泗湖地区洪水出路的主要通道之一,工程实施后,使市区防洪标准由目前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进一步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排涝条件。

  由于连云港海岸线较长,南北长达171千米,海堤对连云港的作用不言而喻,自2006年开始,连云港海堤按防御10级风浪加50年一遇高潮位设计,实施了海堤达标工程,大大提高了防洪、排涝、挡潮标准。另外,近年来开展的大浦河调尾工程、蔷薇河治理工程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连云港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

 
  • 新闻中方:钓鱼岛系中国神圣领土决不许买卖
  • 体育温网-费德勒胜小德八进决赛 与穆雷争冠
  • 娱乐汤嫂突袭提离婚 阿汤哥措手不及
  • 财经宜家物美价廉被指噱头 宣称低价实则暴利
  • 科技韩寒告百度案7月10日开庭 要求关闭文库
  • 博客孟非:非诚走红原因 董藩:楼市已到底部
  • 读书延安往事:林彪没离婚就与叶群再婚
  • 教育港校内地招生十年:“高烧”已退魅力尚存
  • 育儿预产期过一两周出生的宝宝更聪明
  • 健康不下厨也能吃得可口 防暑降温攻略
  • 女性中国成注水奢侈品倾销地 巴黎高定时装周
  • 尚品男人做炸酱面更好吃? 经典宝马M3改装集
  • 星座周刊下周言行不一 测你生活死角
  • 收藏文交所:组包方交易商与投资人博弈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