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学术本位走向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8日04:09  光明日报

  盛夏七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迎来了3周岁生日。

  从2009年盛夏第一张散发着油墨香的《中国社会科学报》问世,到如今数十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各界读者品读珍藏、高度重视,1000多个日夜的披星戴月、辛勤耕耘,《中国社会科学报》这份学术理论专业报纸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为努力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学术话语体系,服务国家,升华文明,与国际学术展开平等而不失尊严的对话,不懈追求。

  从创业到腾飞

  

  2008年10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创刊,开始了创办一份全国性学术理论报纸的初步尝试。经过近一年的经验积累,各方面条件均已成熟,2009年7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学界期盼中诞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党和国家的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展现当代中国学术的丰富内涵,努力成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准确定位,秉持扎根学术、服务中国、放眼世界的宗旨,初步站稳脚跟。《中国社会科学报》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等“一报六刊”协同作业、相辅相成,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与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

  2010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报》迎来了一次腾飞的机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搬迁至北京CBD核心区的泰达时代中心办公。杂志社以办公楼搬迁为契机,积极借鉴和引入现代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在办好“一报六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和传媒界的对话及交流,整合各方资源,逐步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现代学术传媒集团。

  2011年9月5日,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务实启动,《中国社会科学报》又迎来一场深刻的历史性改革。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阵地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

  以创新工程为契机,2012年1月起,《中国社会科学报》由每周两期改为每周三期。改刊后的报纸实现了量和质的双重飞跃。逐步创立了特别策划、独家报道、社科学者走基层、记者走基层等品牌栏目,从学术资讯到热点难点深度解读,从理论探讨到深入基层考察国情,报纸更加立体富有深度。

  从2010年起,《中国社会科学报》相继建立了广东、陕西、上海、湖北、江苏、吉林、青海、四川、山东9个国内记者站,在全国重要的高校及科研单位发展通讯员400多位,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各主要学术中心城市的信息网络。报纸时效性更强,反应迅捷,新闻覆盖面更广,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报纸现已建立北美记者站,并在全球建立特聘记者网络。目前已聘请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瑞士、俄罗斯、保加利亚、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巴西、阿根廷、秘鲁、墨西哥、南非等30多个国家的学者为特聘记者,承担为报纸及时、全面介绍所在国家人文社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的任务。

  3年的时间,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相比,异常短暂,但对一份新生的报纸来说,弥足珍贵。

  短短的3年时间,《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新生走向成熟。她正从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面向广阔而辽远的学术天空不断伸展。

   以准确定位与鲜明特色赢得发展

  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的2009年,实际上全球报业正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很多老牌报纸纷纷倒闭,报纸正在陷入“夕阳产业”。面对这样的形势,作为一份新生的报纸,没有过多的经验,没有十分雄厚的资金,《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立足,怎样赢得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人的回答是简单的,又是坚定的。这就是:坚持学术本位,保持学术特色。实践证明,这一定位是完全正确的。3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报》正是依靠鲜明的特色、准确的定位而迅速占领学界、赢得市场,获得高度关注。

  把报纸建设成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资讯的权威集散地、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高端发布平台和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是《中国社会科学报》人的不懈追求。《中国社会科学报》始终扎根学界、立足现实,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新闻资讯版块信息辐射全球,反映学界前沿趋势,热点解读独树一帜;学科专业板块覆盖多学科领域,以理论学术性见长,紧扣学界发展脉搏;文化副刊版块扎根学界,关注学者,兼备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创刊之日起,就要求编辑、记者带着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人文的视角报道中国、观察世界。记者经常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寻找鲜活的报道素材。记者在汶川、玉树地震灾区的现场走访,在寒冷难眠的抗震棚中彻夜写作,在氧气稀薄的青藏高原实地考察,在墨脱天路上艰难爬行,以“西部纵深行”、“独家报道”、“特别策划”等报道形式书写了一系列具有社科特色的稿件。

  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融入火热的建设大潮,感受祖国变化的点滴,镌刻时代发展的印记,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记者、编辑深入江西、湖南、贵州等革命老区,开展国计民生调研,了解老区群众的生活状况,对调查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给出建设性意见。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报》积极呼吁、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当代、立足国情,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自觉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智慧和源泉。

  武汉大学原校长、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评价说:“理论刊物是旗帜,是园地,也是阵地。刊物对理论发展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像《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就是旗帜、园地和阵地。”

  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在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征程中,《中国社会科学报》正奋力前行。

  (本报记者 张 雁)

  

 
  • 新闻中方:钓鱼岛系中国神圣领土决不许买卖
  • 体育温网-费德勒胜小德八进决赛 与穆雷争冠
  • 娱乐汤嫂突袭提离婚 阿汤哥措手不及
  • 财经宜家物美价廉被指噱头 宣称低价实则暴利
  • 科技韩寒告百度案7月10日开庭 要求关闭文库
  • 博客孟非:非诚走红原因 董藩:楼市已到底部
  • 读书延安往事:林彪没离婚就与叶群再婚
  • 教育港校内地招生十年:“高烧”已退魅力尚存
  • 育儿预产期过一两周出生的宝宝更聪明
  • 健康不下厨也能吃得可口 防暑降温攻略
  • 女性中国成注水奢侈品倾销地 巴黎高定时装周
  • 尚品男人做炸酱面更好吃? 经典宝马M3改装集
  • 星座周刊下周言行不一 测你生活死角
  • 收藏文交所:组包方交易商与投资人博弈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