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精神与深圳观念和谐共振

2012年07月08日07:50  深圳特区报 微博

   ■ 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林洲璐

   昨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陈金龙和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张清走进市民文化大讲堂,以“精神的共振——对谈广东精神与深圳观念”为题,就广东精神和深圳观念的内涵、特点以及两者的联系展开阐述。他们认为,广东精神和深圳观念在精神上十分契合,两者都是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明确中国人当代的价值追求。

   把广东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当中

   在讲座中,陈金龙首先指出了广东精神提出的三个背景,第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第二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第三是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的需要。

   “广东精神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也是道德水准与行为特征的统一。”陈金龙把广东精神的特点概括为两点。首先,它的特殊性体现广东的历史传统、现实诉求和未来趋向。他指出,建设幸福广东没有道德水准的提高,没有化解难题的敏捷,广东的发展肯定会遇到困难;同时,广东是中国的广东,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第二,广东精神提出的“厚于德”和“诚于信”是要通过行动来反映出道德水平,而“敏于行”这一行为特征也包含对道德的要求。

   “广东精神这三句话正好概括了为人处事三个方面:对己对人和对事。”张清说,“厚于德”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诚于信”是对待他人讲信,诚实对人,“敏于行”是指在做事方面要敢于行动,这三句话恰恰是对人生三个方面一个简洁的概括。“这三句话就是对君子人格的召唤,是对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中君子人格的继承和发扬,广东精神恰恰比较集中的体现了君子人格价值内涵。”

   践行广东精神需要文化自觉

   “广东精神体制最关键的就是要靠大家去实践,有关部门要教育和引导,真正落实到大家的行动上,这要有一种文化自觉。”陈金龙认为,首先要认识到广东精神他的重要性,要正视其价值;第二,政府和企业要作为表率,要积极践行广东精神。我们的政府首先是诚信的政府,责任的政府,真正为民的政府,另外,企业要尊重基本的商业道德地线和市场准则,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最终赢得市场;第三,建设广东精神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特别是公务员群体,知识分子群体,企业家白领阶层,这是践行广东精神的重要群体。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实干要创新,把广东精神真正引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广东精神和深圳观念不谋而合

   “九个字的广东精神和深圳观念的十个条目在精神上不谋而合,形成和谐的共振。”张清指出,把深圳十大观念分为三组,正好可以与广东精神的三个观念相呼应,两者可以进行互动和共振。

   他介绍,第一组“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精神上和“厚于德”比较契合;第二组是“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来了就是深圳人”和“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这些口号是深圳对市民、对外来人员和对世界的庄重承诺,在内涵上能够与“诚于信”相吻合;第三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和“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强调的是敢于争先和实干,和“敏于行”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张清认为,广东精神体现的是价值观,像金字塔的塔尖,而深圳十大观念则更为具体,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更多的贡献和探索,是金字塔的塔座。

   嘉宾简介:

   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张清:现任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文化新闻部主任,参与组织“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和《深圳十大观念》一书编写工作。

分享到:
  • 新闻中方:钓鱼岛系中国神圣领土决不许买卖
  • 体育温网-小威第五度折桂 成第7位30+冠军
  • 娱乐汤嫂突袭提离婚 阿汤哥措手不及
  • 财经四川彭州农民发现乌木被收归国有引争议
  • 科技韩寒告百度案7月10日开庭 要求关闭文库
  • 博客孟非:非诚走红原因 董藩:楼市已到底部
  • 读书延安往事:林彪没离婚就与叶群再婚
  • 教育港校内地招生十年:“高烧”已退魅力尚存
  • 育儿预产期过一两周出生的宝宝更聪明
  • 健康不下厨也能吃得可口 防暑降温攻略
  • 女性中国成注水奢侈品倾销地 巴黎高定时装周
  • 尚品男人做炸酱面更好吃? 经典宝马M3改装集
  • 星座周刊下周言行不一 测你生活死角
  • 收藏文交所:组包方交易商与投资人博弈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