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龄人口已超百万 明天我们去哪养老

2012年07月08日10:04  龙虎网

  龙虎网讯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走在街头巷尾,我们身边的老人越来越多。来自南京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就跨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是继上海、北京、天津之后进入老龄化最早的城市之一。去年底,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人已达111.16万人,人口老龄化率达20%,而江苏全省口老龄化率为17%,全国是13.3%。

  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7月6日,修订草案全文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明天我们去哪里养老”,渐渐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2015年,6个南京人里就有一位老人

  据南京市老龄办副主任陈斌介绍,1981年,南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24岁,1996年突破了75岁,2011年南京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7.1岁,其中男性74.8岁,女性77.6岁。31年里南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了4.86岁。 预计到2015年,南京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150万人,占总人口的16.42%。也就是说,平均6个人就有一位是老人。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超过2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3.75%。“十二五”期间老年人口年均增长7万人以上,年均增长率高达5.36%,是同期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两倍。

  几代同堂的画面今后将难得一见,据南京市统计局统计,2010年,南京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7人,比全省平均水平(2.94)低0.17人,比全国平均水平(3.10)低0.3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2人减少0.15人。

  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以及人口出生率逐渐走低等趋向,“‘空巢’老人的比例不小,其中城市占54%以上,农村占48%以上,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的空巢比例还在提高,很快也要达50%以上。”陈斌认为,再过5到10年,“空巢”家庭比例将飙升至50%,2025年则会达到高峰。养老问题已从单纯的家庭问题逐渐演变成复杂的社会问题。

  以居家为基础 探索四大养老模式

  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拟对1996年颁布施行的老年法进行修改,7月6日,修订草案全文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全国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张学忠介绍,草案一是对家庭养老重新定位,将现行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确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框架,即“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并总结实践经验,对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为老服务做了原则规定。

  这很自然让人想到,近年来南京探索出一条特色路径,即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技术为辅助的四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南京模式”被国家民政部、全国老龄委作为先进经验向全国推广,去年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省会城市受到国务院表彰。

  绝大多数老人居家养老 子女赡养+政府购买服务

  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愿意去或是有条件住养老院走完自己晚年生活。

  在记者调查中,很多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还是愿意在家养老。“我不会送父母去养老院的,条件再好也不让去。”在省级机关工作的丁宏说,养老院再漂亮,哪有在自己家舒服,护工再好比能得上家人吗他与妻子是独生子女,即将面临两小养四老,“老人们把我们培养上大学找到了好工作,今后我们也要负责他们的养老。”同样,81岁老人周传林和老伴情愿请保姆,也不想去养老院。

  在中国人的传统养老观念里,家庭养老是众多老年人养老主要模式。居家养老正是以此为基础应运而生的。南京市民政局福事处副处长周新华说,目前大部分老人还是由子女赡养的。对于困难独居老人,则享受“坐在家里,我来帮你”,即由政府购买的基本居家养老服务。

  南京市鼓楼区“心贴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现有400余名专职服务员,承担着该区2000余名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居家服务工作,5000余名老人享受低偿、有偿居家服务。秦淮区还创办了家门口的小饭桌,即每天为200名老人送热饭热菜。“红烧狮子头、炒肉丝、西红柿蛋汤,这样一套菜只要7块钱,”配餐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心还配备了5辆封闭式保温小三轮车用于送餐到户。每天厨师们做好饭菜后,全程都要保温,然后由志愿者送上门。

  记者了解到,从2005年开始,南京市老龄办联合民政、财政等多个部门,开始在6个中心城区通过公共财政购买服务的形式,为80岁以上高龄特困独居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服务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照料服务,派服务人员帮助采购日常生活用品、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二是精神慰藉,与老人谈心聊天、阅读书报、帮忙联系家人等等。南京市民政局投入4500多万元,为全市5300多名独居高龄困难老人提供政府购买的家政服务。

  1

  2万老人享受 社区家庭化养老服务

  上午11点,南京武学园社区的“银发餐桌”上,一位正在吃饭的李奶奶告诉记者:“子女不在身边,一个人在家做饭太麻烦了,在这里吃饭卫生、干净,离家也近,价格还便宜,一顿只要6元钱。”下午4点,鼓楼区南秀村养老服务站里的老人们收拾起棋牌和麻将,开始陆陆续续地回家,“白天孩子们都上班了,在家寂寞,就到社区里找老朋友聊聊天,打打牌,晚上可以和孩子们在一起吃饭看电视。”79岁的周翠兰戏称自己每天就像上“托儿所”,白天,被女儿送来,晚上再接回家。

  周新华说,南京在800多个社区创办了老年人日托站、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配餐中心、银发餐桌、老年康复中心等小型分散、就近就便、服务多样的为老服务场所。主城区基本形成10分钟-15分钟社区服务圈,为老人提供“足不出社区、服务家庭化”的为老服务项目。目前,约有2万人享受社区养老。

  252家养老机构 提供3万多张床位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家庭养老已不能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了。

  “实在没有精力照顾两位老人,只能把他们送到养老院减轻一下我们的负担。”市民潘女士说,5年前老公公去世后,老婆婆和他们住在一起,但是白天他们都忙着上班,家里没人照顾老人。有一次,老婆婆在家烧骨头汤的时候,忘记关煤气,结果汤烧干了,锅烧焦了,幸好她回来得及时,避免了一场火灾。前几个月,老婆婆又在家摔了一跤,半天才爬起来。“想来想去,最后我们还是把老婆婆送去养老院了,这样至少有人时刻照顾着她。”

  据悉,目前南京市共有252家养老机构,床位31606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8.5张,远高于全省22张、全国20张的平均水平。初步构建“市级示范、区县联动、社会参与”的养老机构发展格局。其中,市点将社会福利院总床位数较原来翻了一番,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总床位数是原来的4倍。各区县社会福利院床位大幅扩增,分别建有一所150张床位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十一五”期间,民办养老机构从58家增长为148家,床位从2866张增长到12719张,增速之快可见一斑。南京市财政共发放养老床位资助1305.9万元,运营补贴1437.58万元,享受补贴老人21.81万人次。今年南京市再次提高了民办养老机构床位资助和运营补贴标准。

  “一键式”老人手机 提供全天居家安全服务

  “我现在头晕,帮我叫救护车!”一名老人按下手机上红色的键,“好的,爷爷,您就留在原地,我马上帮您联系。”后台中心电脑上马上显示出老人所在的位置……今后,南京的老人只要携带一部手机,就能得到24小时居家安全服务。记者了解到,今年将有3000名老人拿到了这样一部带通信定位的“一键式”老人手机。

  根据调查,老人最担心发生的事就是突然患病了,看病急救成为老人最感困难的事情。

  “南京从2003年起为城市高龄困难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等家政服务,安装紧急呼叫系统,确保老年人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救助。”陈斌介绍说,今年起,南京将进一步完善全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对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扩装安康通紧急呼叫系统5000台,使安康通紧急呼叫系统的老年用户达2万台。

  同时,对安康通紧急呼叫系统提档升级,免费发放带通信定位的“一键式”老人手机3000部,发放对象为独居困难老人。88岁的独居老人何仰德爷爷成为首批发放手机的对象,他拿着手机把玩,发现按键超大,字体也超大,很方便。该手机具备定位功能,接收到老人呼叫后,服务中心的电脑上便会自动弹出相应的老人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紧急联系人、所属街道社区及电话,以及老人病史、主要就诊医院等。话务员在与老人进行对话的同时,可以根据需求,联系相关人员上门处理。

  记者了解到,服务内容除了涵盖急救服务、免费咨询服务外,还包括家电维修、水电维修、代办票务、 代订报刊等其他服务。老人们用这个手机也不用担心话费问题,每月有1500分钟网内免费通话时长(即办理老人机的用户和安康通服务热线组建一张虚拟网,虚拟网内老人与老人、老人与服务热线打电话本地主叫每月免1500分钟),每月60分钟免费本地拨打国内长市话通话时长。

  【“入托难”】

  机构养老床位不足

  就南京而言,市民的养老模式多种多样,有居家养老,有社区养老,也有各式各样或公办或民办的养老机构,形成了有机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有4%的老人生活在养老机构,而实际上,想在养老院养老的老人远不止这个数字,这样就出现了僧多粥少的难题,还有一些诸如护理人员偏少、养老费用偏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城区养老院“一床难求”

  “现在老人进养老院比孩子入托还难。”这是正在给老父亲找养老院的季女士发出的感慨。她已经走了市区七八家老年公寓了,“民办养老院好一点的,价格要贵20%;价格便宜的条件差,担心服务不到位〈来看去,还是公办的养老院条件好,硬件设施不错,价格也很‘平易近人’,但是床位太少了,必须提前预订∩是,一家公办养老院院长的话让我吓了一跳‘起码得等上一两年’,难道,进养老院也要找关系走‘后门’”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老人选择养老院偏爱家门口。“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子女下班时也能顺便照应,”正准备找养老院的朱奶奶说出了心里话:“在市区,医院多,人老了,生病的机率也大了。”

  据统计,南京共有252家养老机构31606张床位,其中在江南八区范围内的有164家14148张床位,也就是说,约55%的床位都集中在郊区县。主城区平均百名老人拥有床位仅1.3张,尤其是深受民众欢迎的医疗型、康复型和公寓型及中高档养老机构的市场供应量严重短缺,甚至于出现了提前一年排队等候入住的尴尬现象。这还不包括因城市建设而拆迁的养老机构床位。

  一个护理员照顾10个老人

  据统计,南京全市各类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有3000余人,但一线的护理人员还不到2000人,目前,南京有1.8万名老人入住在养老机构,这样平均下来,平均每名护理员需要照顾10位老人。

  照顾老人是苦活累活,一般南京城里人不愿意干。目前各养老机构的护理员多为外地人员或是下岗失业人员,71%的护工月薪2000元以下,职业缺乏吸引力。在一些民办养老院,护工跳槽是常有的事情,招人也很难,护工缺口大已成为众多养老院院长头疼的一件事情。银杏树养老托残服务中心有15名护工,全部来自外地。这份工作几乎要求24小时在岗,而且需要很强的耐心,很多人因为受不了这份苦,所以坚持不了几天就走了。

  入住老人月均2100元

  70岁的韩爷爷,每月有1600元的养老金。“两年前老伴去世后,我曾去看过养老院,条件蛮不错的,就是费用太贵了,这意味着我每月一点结余也没了,我儿子失业在外面打工,我还想补贴补贴他呢。”

  记者了解到,以能自理的老人为例,选择在城区的民办养老院或社区三五张床位的托老所,月均费用大约在1200元;而在一些配套全,装修好的老年公寓,比如带客厅和厨房等配置的套房,月均费用约3000元。这样一来,平均住养老院的费用在2100元,而去年底,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保险金水平为1835元/月。

  养老院运行成本太高

  一方面老人喊住不起养老院,一方面民办养老院的负责人也在叫苦。11年前,吴有凤还在医院里从事养老工作,4年前辞职创办了南京银杏树养老托残服务中心。该中心2000多平米每年租金就要70多万,而每月养老中心的固定开支在15万-18万左右。当初东拼西凑借的200万元,至今还没还清。“最大的压力是成本太高,房租是最大的问题,其次是招工难。”吴有凤说。

  周新华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行成本也在不断增高。首先是床位成本过高。按照目前南京市主城区平均房价测算,每张床位(使用面积要求10平方米)成本仅建设费用远高于20万元。对于改扩建的机构而言,房租价格也在大幅度增长;其次是人力成本攀升,生活成本加大。如水、电、气、米、油及蔬菜等生活用品,价格都在快速增长,在收费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成本自然成倍增长,个别养老服务机构因入不敷出而关门。

  >>政府已绘就养老蓝图

  在刚结束的南京市第14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上,南京市民政局局长陈学荣拿出了一份《关于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确立了南京养老工作的发展方向。在居家养老方面,建立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在社区养老方面,到2015年,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农村社区(村)达90%以上;在机构养老方面,到2015年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4.0%,总数达5.1万张。带有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将达到150家,占养老机构总数的30%以上。对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根据服务年限、专业技能,财政给予相应的特岗补贴。对取得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相应的一次性奖励。对从事养老服务的大学生发放专业补贴,每人每月补贴300元-500元。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4年内全面实现持证上岗。

  【对话】

  省政协委员郑清:“养老蓝图”虽好,关键还要看落实

  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明天,我们的养老到底靠谁是靠社会还是靠子女养老,这是一个不能再拖的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养老问题。省政协委员郑清(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也提交了养老方面的相关提案。昨天,她接受了现代快报记者的采访。

  柒周刊:这几年,政府在养老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您对这个怎么看的

  郑清:政府部门出台的养老规划十分喜人,养老设施项目建设得也很不错,但老百姓的直接感受并不是如此,与文件所描绘的养老蓝图还是有所差距。为什么我认为,关键是要落实到实处,千万不能成为花架子,政府要加大监督力量。

  柒周刊:独生子女异地工作、安家落户,许多父母便成为空巢老人,空巢、独居老人如何养老

  郑清:不管是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来看,还是从客观实际来看,今后我们90%的老人还是要在家里养老的,因此在维持现有的家庭养老机制水平的基础上,要重点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为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的社会化服务。社区实现养老服务的全覆盖,其中以通讯网络技术为支撑,拆除“围墙”的“虚拟养老院”,将成为今后社会居家养老的方向。

  柒周刊:一方面老人喊“住养老院很贵”,一方面民办养老院喊“办养老院很亏”,这个矛盾怎样解决

  郑清:养老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仅仅依靠政府的财力支持,是难以解决的。政府需要在制度、法规、政策诸方面予以有力的引导和推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依靠市场经济的自然调节功能,使得社会资源向老龄产业流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更好的解决养老问题。建议加快建立以救助型、福利型和市场型养老机构为主体的机构养老体系。其中,救助型养老机构主要解决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群,如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等人群的基本养老问题。福利型养老机构,主要为那些既不是救助型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也无力支付市场型养老机构服务费用的普通老年群体提供服务,可采取个人、社会和政府三方承担的方式进行。市场型养老机构,则主要满足有较高支付能力群体的养老需求,这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方向,政府对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养老事业,如各类民办养老机构,要在规划、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柒周刊:目前,大部分的养老床位都集中在郊区,老人嫌远,不愿去,新建好的床位闲置了,资源浪费,而市区的养老院则是“一床难求”,怎么办

  郑清:建议今后在居住小区、经济适用房的建造和旧城区改造中,考虑把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作为与幼儿园等社区配套设施同等重要的内容,新建小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要与住宅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三合一家庭中心”建设模式,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原有社区中心或者托儿所增设托老所、社区老人活动中心等为老服务设施和社区公共绿地、广场等老年人活动场地,打造老年人20分钟的生活圈。总的来说,我认为要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需要政府、社会、子女共同努力。

分享到:
  • 新闻中方:钓鱼岛系中国神圣领土决不许买卖
  • 体育温网-小威第五度折桂 成第7位30+冠军
  • 娱乐汤嫂突袭提离婚 阿汤哥措手不及
  • 财经四川彭州农民发现乌木被收归国有引争议
  • 科技传iPad mini比新iPad薄近25% 9月量产
  • 博客孟非:非诚走红原因 董藩:楼市已到底部
  • 读书延安往事:林彪没离婚就与叶群再婚
  • 教育港校内地招生十年:“高烧”已退魅力尚存
  • 育儿预产期过一两周出生的宝宝更聪明
  • 健康不下厨也能吃得可口 防暑降温攻略
  • 女性中国成注水奢侈品倾销地 巴黎高定时装周
  • 尚品贵比黄金的美味鱼翅 入门级腕表常识
  • 星座周刊下周言行不一 测你生活死角
  • 收藏5千万翡翠镯只值5百万 顶级黄龙玉仍坚挺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