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唯有科学发展 才能闯险克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9日02:39  北京日报

  这是危机和挑战不断的十年——从非典到禽流感,从汶川大地震到玉树强震,从国际金融危机来袭到欧债危机蔓延……

  这是沉着有效应对的十年——一次次危机就像一道道考题,考验着我们科学发展的智慧和能力,锤炼着我们科学发展的意志和决心

  灾害中失去的以进步为补偿

  中国唐山,一座与汶川一样因地震闻名世界的地方。

  2012年5月28日10时22分,唐山市辖区、滦县交界处再次发生4.8级地震,唐山英才学校监控录像记录下地震发生时的一幕:

  老师没有惊慌,沉着指挥学生,学生没有失措,全部双手抱头蹲在课桌下。从教室到楼道,再到操场,撤离过程紧张有序。正是每月至少一次的应急演练让他们从容应对。

  这份从容显示了人们在危机面前的别样收获,也折射了中国危机应对机制的完善。

  十年来,危机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发展中多了警惕的意识、安全的头脑,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建章立制,努力防患于未然。

  2003年,非典肆虐神州。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回忆:“非典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它的突如其来暴露了中国危机应对机制的缺失。”那时,连收治非典病人的医院都严重不足。

  正是非典等一系列危机教育了我们。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这部法律中有一条明确的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属地为主的管理原则。

  将这一原则写入法律史培军感触良多。这位亲身经历过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和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的救灾专家说,离开这一条,灾难发生时,就不可能有效实现第一时间的救援。玉树地震后,青海省在1小时内就启动了应急响应,这也是为什么玉树虽然相对封闭,但在4个小时之内救援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汶川地震5个月后,中国还修订了防震减灾法,明确要提高学校、医院的抗震设防标准等。近十年来,中国在危机应对方面修订了不下十部法律法规。

  谈到应对危机,北京市丰台区蓝调社区居委会负责民政工作的王新生的认识已比过去更加具体。在主要由他负责编制的社区应急预案中,中心广场和幼儿园是紧急避难场所,甚至每一座楼到避难场所的路线,由谁负责组织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不仅如此,每月王新生还会在社区搞一次突发应急的宣传演练活动。过去怕麻烦、有怨言的社区居民,已经把这些演练当成自己的“必修功课”了。

  史培军说:“十年前我们针对危机的应急机制几乎是空白。如今,我们已建立起从国家到地方的应急机制。十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举国应对重大危机的道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化解危机。这就是科学发展的力量。”

  危机催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我们村就建在泥石流冲出的‘三眼峪’峪门之下,相当于头顶着一盆泥,躲无可躲。”舟曲泥石流灾害中月圆村几乎被全部淹没。村民刘宝萍今天回忆起那场灾难,仍心有余悸。

  一些专家指出,月圆村建立在过去的山洪泥石流冲积地上,“不仅头顶有泥,而且脚踏险地!”

  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人们发现这个不到3平方公里的县城里,竟然居住着4万余人。昔日有“陇上江南”之美誉的舟曲,植被稀疏,秃岩满目。

  从非典到舟曲泥石流,乃至国际金融危机,危机的爆发有多重因素,但也促使我们思考着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教训痛彻心扉。正是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领悟,让舟曲重建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尊重自然、科学规划”的原则,原本主要的人口聚居区三眼峪,不再建设永久性建筑;县城人口进行分区安置……这是一个更加美好新舟曲的起点。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也是在危机之后认识更加深刻。今年7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对十年前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仍记忆犹新。

  钟南山说:“非典疫情第一次比较充分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的种种积弊——条块分割、基础薄弱、信息不畅、危机管理乏力。人们在痛苦的磨难中意识到,医疗等社会领域的发展与改革势在必行。”

  危机也是契机。正是从那时起,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全面展开。此后,加大投资、加强规划、加快改革,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社会事业这个“短板”正在逐步加长变厚。

  自然领域的灾害在警示我们,经济领域的危机也在昭告我们:推动协调与平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我国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度日艰难,但不少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企业反而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外部压力再大也只是外因。要使中国经济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调整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启动经济内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一个长期任务,但也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说。

  在全球气候灾害频发,经济体系危机四伏的环境中,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关系的复杂,全球化的深入,中国面临的挑战会更加严峻。发展道路上我们要与灾害和风险共生。唯有手握科学发展的利器,才能披荆斩棘,闯险克难。

  新华社记者 赵承 张旭东 樊曦 何雨欣

  (据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 新闻中方:钓鱼岛系中国神圣领土决不许买卖
  • 体育温网-小威第五度折桂 成第7位30+冠军
  • 娱乐汤嫂突袭提离婚 阿汤哥措手不及
  • 财经四川彭州农民发现乌木被收归国有引争议
  • 科技传iPad mini比新iPad薄近25% 9月量产
  • 博客方舟子:为何死后没灵魂 柴静:英国奇遇
  • 读书延安往事:林彪没离婚就与叶群再婚
  • 教育港校内地招生十年:“高烧”已退魅力尚存
  • 育儿预产期过一两周出生的宝宝更聪明
  • 健康夏季如何防治红眼病 防暑降温攻略
  • 女性奢侈品不为人知的秘密 高圆圆最美造型
  • 尚品贵比黄金的美味鱼翅 入门级腕表常识
  • 星座周刊下周言行不一 测你生活死角
  • 收藏5千万翡翠镯只值5百万 顶级黄龙玉仍坚挺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