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IT第四极——成都!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9日03:59  成都商报

  2012年4月9日,《财富》杂志总编辑苏安迪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财富》全球论坛将于2013年6月6日至8日在中国成都举行。这是《财富》全球论坛首次选择在中国中西部腹地城市举行,成都也成为继上海、香港、北京之后,《财富》全球论坛选址中国的第四座城市!

  财富为何选择成都?苏安迪如此解释:成都是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是最有活力的磁铁。

  这究竟是怎样一块磁铁?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深度报道。

  成都优势

  人才储备:成都本身在科研、人才资源上拥有很大优势

  政府扶持:政府对行业的扶持

  数据说话

  出口额:2007年,四川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15.3亿美元;2011年,出口总额达到111.9亿美元,总量为2007年的7.3倍

  增速:2007年至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年均增速为10.3%,四川高出全国平均速度54个百分点

  2012年1~5月,四川出口总值147.8亿美元,同比增长78.7%,同比增速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倍。

  以便携式电脑、集成电脑为代表的机电产品,成为推动四川出口增长的主力。1~5月,机电产品出口总值合计94.8亿美元,激增1.2倍,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出口增长62.2个百分点。四川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仅位列广东、江苏、上海、天津和北京之后,成为全国第6。而去年,成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额占到了全省的90%。

  数据见证历史。这一组高速增长的数据背后,是四川突起的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正在形成的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这组数据也在告诉我们,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IT第四极正在以成都为轴心的区域内形成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某种角度来看,四川成都没有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先天条件,这里地处中国西部内陆,面临地理区位上的劣势。但就是这样一个处于劣势的内陆城市,成为了中国IT第四极。以其为轴心,绵阳、乐山、内江、遂宁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带的生成,在四川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战略带动下,实现了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崛起。

  为何成都能成为“中国IT第四极”?为何国际行业巨头接踵而至?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将来能否延续辉煌?站在今日的成就上,不由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

  1

  成都为何成为中国IT第四极?

  四川速度:出口总额5年增6倍

  2007年,集成电路,晶体管和彩色卫星电视接收机是四川出口电子信息产品的主力军;2011年,便携式电脑、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百花争艳。

  2007年,机场货站约3000~4000平方米;2011年,机场货站扩大至10万平方米,其中出口区占到一半以上。

  2007年,四川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15.3亿美元;2011年,出口总额达到111.9亿美元,总量为2007年的7.3倍。“年均增速超过六成,5年增6倍,这就是四川速度!”成都双流机场海关副关长冯伟说。

  海关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IPAD、CPU等电子产品占到成都海关报关总额的8成左右;2012年1至5月,四川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位列全国第6。而在2007年时,四川排位第10。“2007年以来,四川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进入了高速上行通道。”冯伟介绍,2012年1至5月,成都海关监管四川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值为45.7亿美元,月均监管出口值9.14亿美元,几乎相当于2007年全年规模。

  对比同期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数据,2007年至2011年年均增速10.3%,四川高出全国平均速度54个百分点,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比重从2007年0.43%,提升至2011年的2.13%。这一增速不仅高于四川外贸出口的整体增速,也高于四川GDP的增速。

  成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大潮中,扮演了“龙头”作用。去年,成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额占到了全省电子产品出口总额的90%;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对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贡献率达到95%。2011年,成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420户,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9.6亿元,同比增长82.6%,占成都工业比重达23.6%。此外,2011年成都认证软件企业累计达948家,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1309亿元,同比增长32.95%,其中软件业务收入1000.26亿元,同比增长46.91%。

  电子信息制造业及软件信息服务业总营收突破3000亿元,“中国IT第四极”花落成都名副其实。

  2

  国际巨头为何接踵而至?

  成都优势:高效的政府扶持

  2010年9月16日,美国戴尔公司宣布在成都设立集制造、研发、销售于一体的戴尔旗舰基地;今年年内将正式投产。

  2010年9月26日,世界最大电脑代工企业仁宝集团与成都市政府签约,在蓉投建四川仁宝制造基地;2011年12月投产。

  2010年10月15日,集成电路微芯片“鼻祖”美国德州仪器进入中国25年来的首个制造工厂在成都高新西区开业;同日,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企业美国达尔科技与成都高新区签署投资合作协议。

  2010年10月22日,富士康在成都首个生产项目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在高新西区开工投产;2010年底建成投产。

  2010年10月29日,联想集团宣布在蓉建造联想(西部)产业基地;2011年12月已建成投产。

  2010年11月16日,纬创集团与四川省、成都市签约,宣布在蓉建立制造基地及总部项目;2012年3月15日,项目正式投产。

  ……

  如今,世界20强软件企业有13家落户成都,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的芯片是成都制造。

  全球第三大独立软件公司赛门铁克成都研发中心总经理白帆认为,“成都成为世界的选择,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新时代政府积极开放态度的必然。”在他眼中,四川有多个电子科研院所,还拥有以电子科大、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高校十余所,国家级专业研究所10余家,“成都本身在科研、人才资源上拥有很大优势,而政府对行业的扶持对外地的人才有不可替代的吸引能力。”

  “雄厚的人才资源是产业巨头相中成都的重要因素。不过最重要的是,在‘IT西进’的热潮中,四川省委省政府对自身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定位,做出了精准研判。”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与信息服务处副处长王锐说,省委省政府选择大力发展基于现代(航空)物流要求的IT产业,同时全方位完善铁路、公路等立体式交通物流体系,“政府积极的态度,是吸引产业巨头前来的根本因素。”

  3

  四川IT业是否能延续辉煌?

  未来:天府新区将是IT新沃土

  在多年培育引进并重的政策下,四川已经形成了拥有前端研发、后端生产、末端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整体;以成都为中心,绵阳、德阳、乐山、广元、遂宁为重点的IT产业带已经在四川形成,并不断扩大。

  如今,四川在软件研发、服务外包,还是IC设计、硬件制造等各领域“花儿朵朵开”。除集成电路产业在全国同类产业中形成新的一极外,光电显示产业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光电显示产业新的一极;成都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在相同领域已具有相当的竞争力;IT整机制造不仅有了零的突破,还引来了全球PC巨头的青睐。2012年1~4月,四川计算机产量首次超过千万台,累计生产1043.7万台,同比增长481.8%。

  走过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四川能否续写辉煌?天府新区建设给出了答案。

  在王锐眼中,英特尔、德州仪器、戴尔、联想等大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项目落户成都,使得以成都为轴心的四川电子信息产业产生了强大的集群效应,巨头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四川开始呈现,“大量硬件制造商的引进,带动了成都本土的配套软件企业的兴旺,迅游、恒图等公司已经在相关领域处于领先位置。”

  更完整的产业链条,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在成都已经日趋饱和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工建设的天府新区则为四川乃至全国的电子产业提供了新“沃土”。“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天府新区,将会成为IT行业的新天地。”王锐表示,成都当前制定了“一核七地”的发展规划,“一核”就是天府新区,它未来将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部设计、研发和运营,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网络通信、航空电子、汽车电子和计算机等制造业,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天府新区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载体。”

  成都商报实习记者 王楠 摄影记者 郭广宇

 
  • 新闻中方:钓鱼岛系中国神圣领土决不许买卖
  • 体育温网-小威第五度折桂 成第7位30+冠军
  • 娱乐汤嫂突袭提离婚 阿汤哥措手不及
  • 财经四川彭州农民发现乌木被收归国有引争议
  • 科技传iPad mini比新iPad薄近25% 9月量产
  • 博客方舟子:为何死后没灵魂 柴静:英国奇遇
  • 读书延安往事:林彪没离婚就与叶群再婚
  • 教育港校内地招生十年:“高烧”已退魅力尚存
  • 育儿预产期过一两周出生的宝宝更聪明
  • 健康夏季如何防治红眼病 防暑降温攻略
  • 女性奢侈品不为人知的秘密 高圆圆最美造型
  • 尚品贵比黄金的美味鱼翅 入门级腕表常识
  • 星座周刊下周言行不一 测你生活死角
  • 收藏5千万翡翠镯只值5百万 顶级黄龙玉仍坚挺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