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能赢得“能源追逐赛”桂冠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9日04:39  中国青年报

  伴随中国核安全“十二五”规划通过,福岛核事故以来一直套在核能开发头上的“紧箍”似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了。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最近表示,一年来的综合安全大检查表明,我国运行和在建的核电机组基本满足国内现行核安全法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标准的要求,“安全和质量是有保障的”。

  一度盛行的“核恐慌”看来可以顺理成章转化为“核信心”。确实,安全是核能开发的第一原则,任何可能违反这一原则的“大跃进”都不可取。但同时,因噎废食一概反对核能利用,就更不可取。

  日本近期重新启动了两台核电机组。这说明,即便“弃核”、“零核电”的呼声仍然此起彼伏,即便日本政府已给可再生能源以全球最高的补贴,但发电量30%依靠核能这个能源结构“硬约束”,还是让震后的日本政府必须保持冷静,而不能完全被环保人士的情绪左右。

  任何一种“新能源”的利用都要经历挫折和“不认同”。19世纪晚期,称霸大洋的英国海军使用的是烧煤的蒸汽战舰,有人建议用石油来替换煤,却被主流舆论说成“异想天开”。后来,德国人抢先研发了烧油的引擎,并用于奔驰汽车。美国人则成立了最早的石油托拉斯,四处开掘石油。大英帝国在“能源追逐赛”中只慢了半拍,就被“新能源”武装起来的挑战者超越了。

  核能的竞赛道理一样。广岛的蘑菇云把人类自相残杀的可怕程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战后核能的和平开发,却开启了人类能源利用的新时代。与煤和石油相比,“被降伏”的原子核裂变反应给人类带来了目前为止最高效、最清洁的能源。

  不过,这仅仅是“追逐赛”的第一局。决定性的能源利用方式的下一个“赛点”,是可控核聚变,即“和平利用氢能源”。核聚变反应放出的能量,数倍于核裂变反应,其需要的燃料是氢的同位素氘、氚及惰性气体3He(氦-3)。

  据研究,氘在地球上蕴藏极其丰富。通常的估算是,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30毫克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这就是说,1升海水可产生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一座100万千瓦的核聚变电站,每年氘的消耗量只需304千克。据粗略统计,天然存在于海水中的氘有45亿吨,把海水通过核聚变转化为能源,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水平,可供人类用上亿年。

  以3He(氦-3)为燃料的核聚变反应,就更能引发人类的想象了。科学家们认为,3He(氦-3)是一种惰性气体,没有放射性,几乎没有任何污染。地球上没有天然的3He,月球却有丰富的储备。按照2050年的能源需求预估,只要每年从月球上开采1500吨3He,就能满足整个地球需要。按这个数量,月球上的3He至少可供地球上使用700年。而木星和土星上的3He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只要人类的科技进步不间断,看来“无限能源”时代并不是妄想。可控核聚变技术与外太空探索技术,必将在未来的某个节点上实现“交汇”,那一天将是人类从“地球人”向“宇宙人”转变的历史时刻。

  由是可观最近“神九”发射背后的重大意义。人类向“无限能源”时代靠近的技术瓶颈,本身就包含了太空探索这个关键环节。如果把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和苏联的空间站试验,看作“能源追逐赛”提前打响的预赛,那么21世纪欧洲、日本、中国等其他国家的加入,则是拉开了决赛序幕。

  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的观点,我国的“能源结构三阶段”包括如下的战略步骤:一是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占90%以上)的阶段;二是以非化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及天然气)所占比例超过10%,作为进入多元结构的标志;三是在多元结构持续数年之后,进入非化石能源占到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的全新阶段。

  显然,这同中国航天计划的顺利进展,尤其是“嫦娥”探月工程具有某种“同步共振”的节奏。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曾介绍,我国月球探测发展战略也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即无人月球探测;第二阶段是“登”,即实现载人登月;第三阶段是“驻”,即建立有人短期驻守的月球基地,开发和利用月球的能源、资源与环境,支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目前嫦娥一号、二号已经顺利升空,2013年我国计划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卫星,实现在月球“软着陆”,如果成功则意味第一阶段“探”的圆满完成。

  有科学家预测,2050年很可能是人类重返月球的时间节点,并有可能建立月球基地。同时,这个节点也将是核聚变技术达到实用化水平的时刻。

  毋庸置疑,“能源追逐赛”是国家竞争和国家兴衰最重要的赛场之一。这里面,既有科研与技术的激烈角力,也有战略设计的深度博弈。美国趋势学家里夫金最近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认为互联网和新能源的结合将创造“新经济”,但他却有意无意忽略了核能。

  在笔者看来,这多多少少有点“忽悠人”的架势。从本质上说,包括光能、风能、生物能在内的所谓“可再生能源”,都是广义的太阳能,而太阳能本身就是核聚变释放能量的一种形式。可控核聚变是人类所能掌握的真正的“无限能源”,也代表了人类技术进步和文明升级的主流方向和未来归宿,这正是可控核聚变被誉为“人造太阳”的根本原因。相对而言,所有其他的“可再生能源”,只能是人类为了应对能源危机暂时的权宜之计。

  真正的互联网教父比尔·盖茨一直钟情于核能。他说,“如果让我对未来50年许一个愿望,我肯定会选择能源”,“核能的美妙之处在于,一个铀分子的能量是其他能源的百万倍,克服了辐射就将成为无与伦比的能源”。他去年来华,就专门与中国能源部门接洽,并有意同中国合作开发核能。

  任何比赛都有先后和输赢,只赢得第一局,并不一定就能拿到最后胜利的奖杯。600年前,大明王朝郑和率领的船队曾是海洋的霸主,有人依据海图分析,其实他们早已完成了环球航行。而后来,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小舢舨”却“发现了新大陆”。

  有时候,拥有优势本身反而是一种劣势,因为这使人丧失了向更远处前进的动力。美国人40多年前就登上了月球。但这在人类探索外太空的征程中的确是“一小步”。由于控制了地球上大多数可开采的石油资源,那些传统能源“大亨”宁可去赌钱玩金融,也不太情愿真正下工夫去开拓新能源和投资空间技术。

  从“能源追逐赛”的角度看,登月仅仅是“开场球”,最终输赢尚无定论。所幸,中国的科研人员不会像中国足球队一样窝囊,他们快速追赶所取得的成就正在让世界刮目相看。

  眼下的能源困局是压力更是动力,只要不被巧言令色的谎言所蒙蔽,锁定核能研发这个战略方向,不动摇、不犹疑、不懈怠、不折腾,中国就有机会赢得最后的桂冠。

 
  • 新闻中方:钓鱼岛系中国神圣领土决不许买卖
  • 体育温网-费德勒胜穆雷 第7度折桂重返No.1
  • 娱乐汤嫂突袭提离婚 阿汤哥措手不及
  • 财经四川彭州农民发现乌木被收归国有引争议
  • 科技传iPad mini比新iPad薄近25% 9月量产
  • 博客方舟子:为何死后没灵魂 柴静:英国奇遇
  • 读书延安往事:林彪没离婚就与叶群再婚
  • 教育港校内地招生十年:“高烧”已退魅力尚存
  • 育儿预产期过一两周出生的宝宝更聪明
  • 健康夏季如何防治红眼病 防暑降温攻略
  • 女性奢侈品不为人知的秘密 高圆圆最美造型
  • 尚品贵比黄金的美味鱼翅 入门级腕表常识
  • 星座周刊下周言行不一 测你生活死角
  • 收藏5千万翡翠镯只值5百万 顶级黄龙玉仍坚挺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