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应对危机看科学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9日07:04  深圳特区报 微博

   这是危机和挑战不断的十年——

   从非典到禽流感,从汶川大地震到玉树强震,从雨雪冰冻灾害到舟曲特大泥石流,从国际金融危机来袭到欧债危机蔓延……十年走过的路并不平坦。

   这是沉着有效应对的十年——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不畏艰险、众志成城,成功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实现了历史性进步和跨越。

   一次次危机就像一道道考题,考验着我们科学发展的智慧和能力,锤炼着我们科学发展的意志和决心。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把尊重人的生命放在首位,始终把保障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一幅恬静的画面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凝视:青山掩映之下,一栋崭新的白墙灰瓦川西民居旁,一对少数民族母子正在散步。

   2012年5月29日,汶川“重生”摄影展在东京开幕。日本摄影师佐藤成范用对比的镜头,向人们讲述了汶川经历的大悲与大喜。

   “很难想象就在四年前这里遭受了灭顶之灾。中国政府以如此快的速度重建灾区,还为少数民族受灾群众建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住宅。”

   汶川重建给世界的震撼,并不亚于当初地震发生时的震撼。仅仅三年,伤痕累累的灾区建设得如花园般美丽。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如此神奇的变化?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宽5.12米、高14.28米的大爱崛起碑,碑体像一个大写的“人”字,象征着不屈的震区人民,更寓意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危机面前,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

   六月的都江堰进入汛期。这些日子,35岁的国家电网四川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生产技术部副主任马元江,正忙着检查发电站防汛物资的准备情况。当年,他在地震废墟下被压近179小时后获救。这位汉子回忆当初的情景,依旧唏嘘。

   当时,马元江被埋在办公楼2楼,由于楼房立柱、楼板厚大坚固,救援工作相当艰难。

   救援人员用风镐、液压钳等先进救援设备,一厘米一厘米推进。机器坏了,赶紧换上新的继续挖;一拨人累了,又一拨人顶上。救援行动连续七天未停。为了马元江的生命,上百人次换防,一刻不停挖掘,硬是在水泥钢筋中凿通了一条10米长的生命通道。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汶川地震后,8万多像马元江一样的人从废墟中重获生命,30多万名伤员被无数双手举托起重生的希望,这样的纪录,世界罕见。

   救人!争分夺秒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一切努力施救!——每一次灾难当头,都成为最强的声音。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说:“灾害来临时,党和政府始终把人的生命和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权放在第一位,这成为我国应对自然灾害最为突出的特点。”

   应对危机,没有什么比保障人民的利益更重要。

   2012年6月6日,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玉树县结古镇扎曲河畔,“玉树与青海主网联网330千伏输变电工程”举行开工仪式,成百上千的乡亲驻足观看。

   国家电网青海电力公司总经理王宏志对60岁的藏族牧民才古说:“电网建成后,玉树供电就更稳定了,你们家里不用点油灯、烧牛粪了。”

   电力重建不仅要恢复供应,更要稳定供应。站在结古山上举目四望:“四横十六纵”的路网已见雏形,一座座崭新的校舍拔地而起,一排排精致的民居错落有致。

   如今,新校园,有了!新家园,也有了!

   地震的伤痛还未消退,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接踵而来,其“震级”不亚于汶川大地震。

   同样,应对危机,没有什么比关注民生更为党和政府牵挂。

   广西南宁良庆区南晓镇的南宁市信宁电子厂总经理韦大干最近很忙碌,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刚刚接到一批新订单,他又要“大干”一场了。

   4年前,金融危机呼啸而来时,珠三角不少企业在冲击之下无奈停产,甚至倒闭。韦大干与众多外来务工人员一样,踏上了失业返乡的路。一家人生活陷入了困顿之中。而就在此时,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将保民生与保增长、保稳定并列为工作重点,一系列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举措密集出台。

   中央政策提供大环境,当地政府在贷款、注册、招工等各方面给予协助。韦大干因祸得福迈出了创办企业“大干”一场的第一步。从最初租用一间不到200平方米的厂房,50人的小厂起步,不到一年厂房就扩大到近5000平方米,员工增加到265人。企业年产2400万套万能充电器。如今,在信宁电子厂,90%的员工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返乡的农民工。

   “十年应对危机,我们得出一个真理,不为发展而发展,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观,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典型的转变。”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

   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和情怀,更是一种实践和力量,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进发。

   防患未然、安全发展——灾害中失去的以进步为补偿,筑牢应对危机的坚强防线

   中国唐山,一座与汶川一样因地震闻名世界的地方。

   2012年5月28日10时22分,唐山市辖区、滦县交界处再次发生4.8级地震,唐山英才学校监控录像记录下地震发生时的一幕:

   老师没有惊慌,沉着指挥学生,学生没有失措,全部双手抱头蹲在课桌下。从教室到楼道,再到操场,撤离过程紧张有序。正是每月至少一次的应急演练让他们从容应对。

   这份从容显示了人们在危机面前的别样收获,也折射了中国危机应对机制的完善。

   谈到危机,70后壮族女干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委书记潘雪红与十年前的认识已截然不同:“危机并不会因为我们不喜欢就不发生,但只要‘早介入、早处置’,而且有机制,即使是叠加的危机,我们也能掌握主动。”

   十年来,危机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发展中多了警惕的意识、安全的头脑,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建章立制,努力防患于未然。

   2003年,非典肆虐神州。史培军回忆:“非典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它的突如其来暴露了中国危机应对机制的缺失。”那时,连收治非典病人的医院都严重不足。

   正是非典等一系列危机教育了我们。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这部法律中有一条明确的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属地为主的管理原则。

   将这一原则写入法律史培军感触良多。这位亲身经历过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和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的救灾专家说,离开这一条,灾难发生时,就不可能有效实现第一时间的救援。玉树地震后,青海省在1小时内就启动了应急响应,这也是为什么玉树虽然相对封闭,但在4个小时之内救援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汶川地震5个月后,中国还修订了防震减灾法,明确要提高学校、医院的抗震设防标准等。近十年来,中国在危机应对方面修订了不下十部法律法规。

   危机冲击下,我们形成一个个法律条文,再由一个个条文变成一次次行动,由地方到全国,这不就是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与进步吗?

   预防危机,就必须有科学的预案。十年来,中国三大层面的危机应急预案机制全部建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完毕;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领域的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成型;省市县级不同层次的预案基本制定。

   如今,洪涝、泥石流等灾害已成为每天天气预报的常规内容。不同种类突发事件来临,相关部门会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对汶川、玉树等灾害的救灾资金,金融危机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中的财政资金已经实行了审计跟踪……

   史培军说:“十年前我们针对危机的应急机制几乎是空白。如今,我们已建立起从国家到地方的应急机制。十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举国应对重大危机的道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化解危机。这就是科学发展的力量。”

   突出协调、注重平衡——夯实基石,促进可持续发展

   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人们发现这个不到3平方公里的县城里,竟然居住着4万余人。昔日有“陇上江南”之美誉的舟曲,植被稀疏,秃岩满目。

   从非典到舟曲泥石流,乃至国际金融危机,危机的爆发有多重因素,但也促使我们思考着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教训痛彻心扉。正是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领悟,让舟曲重建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尊重自然、科学规划”的原则,原本主要的人口聚居区三眼峪,不再建设永久性建筑;县城人口进行分区安置……这是一个更加美好新舟曲的起点。

   舟曲县委书记冯文戈说:“‘让灾区人民满意,让全国人民放心’,这是舟曲的目标。”

   在玉树,恢复重建中,为保证三江源环境不被破坏。由中科院牵头,130名专家学者参与,对当地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2011年11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将其建成生态文明先行区。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也是在危机之后认识更加深刻。今年7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对十年前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仍记忆犹新。

   钟南山说:“非典疫情第一次比较充分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的种种积弊——条块分割、基础薄弱、信息不畅、危机管理乏力。人们在痛苦的磨难中意识到,医疗等社会领域的发展与改革势在必行。”

   危机也是契机。正是从那时起,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全面展开。此后,加大投资、加强规划、加快改革,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社会事业这个“短板”正在逐步加长变厚。

   自然领域的灾害在警示我们,经济领域的危机也在昭告我们:推动协调与平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我国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度日艰难,但不少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企业反而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外部压力再大也只是外因。要使中国经济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调整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启动经济内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一个长期任务,但也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说。

   在全球气候灾害频发,经济体系危机四伏的环境中,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关系的复杂,全球化的深入,中国面临的挑战会更加严峻。发展道路上我们要与灾害和风险共生。唯有手握科学发展的利器,才能披荆斩棘,闯险克难。

   危机,让我们积累更加丰富的应对经验。危机,让我们形成更加完善的应对机制体制。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十年应对危机昭示我们:只要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就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中国号”航船就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据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 新闻中方:钓鱼岛系中国神圣领土决不许买卖
  • 体育温网-费德勒胜穆雷 第7度折桂重返No.1
  • 娱乐汤嫂突袭提离婚 阿汤哥措手不及
  • 财经6月经济数据今日公布 CPI涨幅或再创新低
  • 科技传iPad mini比新iPad薄近25% 9月量产
  • 博客方舟子:为何死后没灵魂 柴静:英国奇遇
  • 读书延安往事:林彪没离婚就与叶群再婚
  • 教育港校内地招生十年:“高烧”已退魅力尚存
  • 育儿预产期过一两周出生的宝宝更聪明
  • 健康夏季如何防治红眼病 防暑降温攻略
  • 女性奢侈品不为人知的秘密 高圆圆最美造型
  • 尚品贵比黄金的美味鱼翅 入门级腕表常识
  • 星座周刊下周言行不一 测你生活死角
  • 收藏5千万翡翠镯只值5百万 顶级黄龙玉仍坚挺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