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民众应参与反恐 或有伤害但效果显著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9日13:23  环球时报

  杨恕:反恐,人人都应见义勇为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环球时报》7月2日发表李伟先生文章,对6月29日和田劫机未遂事件中乘客积极参与反恐的行为做了评论。文章在支持这次乘客反恐行为的同时,认为民众参与反恐需要有特定环境,不主张“民众在第一时间直接与实施恐怖活动的歹徒搏斗,而是在专业反恐人员需要民众援助时,视情况而定”。

  笔者认为这种意见大有可商榷之处。首先,对于公众来说,恐怖行为发生的“特定环境”是难以认定的,即使对专业人员来讲,这也是一个难以具体定义的概念。其次,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都没有在所有公共场所配置专业反恐人员,即使在一些场所配置了,公众也不一定知道。在此情况下,如果发现恐怖分子准备开始行动,民众应该在第一时间加以制止,而不是等待专业人员的出现。第三,从恐怖活动的特征来讲,其恐怖工具除了爆炸物、枪支、刀具等易于识别的器物外,也常常使用民用工具,如2008年喀什袭击案使用的民用卡车,在恐怖分子行动之前,这类工具是难以发现的,但只要恐怖分子开始行动,这些工具就成了恐怖工具,迅速制止它们发挥作用是最有效的办法。

  另外,文章认为“往往民众直接参与反恐,可能会让恐怖活动提早发生,或带来更多伤害”。“提早发生”的可能是打草惊蛇一类的行为,而“带来更多伤害”可能是指原来只打算攻击某个目标,因为民众参与而扩大了攻击范围,或反应不当而造成损失扩大,我不否定这类情况的存在。然而,国内外的更多事例证明,民众对反恐的不及时或消极参与,会造成更大损失,而积极且及时的参与,会大大降低恐怖袭击的效果。突出例子是,“9·11”事件中,4架飞机中有1架飞机的乘客进行了抵抗,使这架飞机在远离城市的地点坠毁,攻击预定目标的计划失败,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和财产。

  恐怖攻击目标泛化已是恐怖主义的一大特征,公众越来越容易成为恐怖攻击的目标。在此情况下,如果恐怖分子不指明他们要攻击谁,公众很难判定他们的行动目标,特别是在瞬间做出判定更不可能。因此,及时制止是必须提倡的,也应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这次与恐怖分子搏斗的乘客表现出令人钦佩的勇敢,他们的行为是一种更高尚的见义勇为,很值得广大公众学习。

  这种精神目前尤其应该提倡,因为我们看到,面对盗窃、抢劫等暴力恐怖犯罪时一些人表现出消极甚至冷漠的例子太多了。恐怖主义反对的是全人类,并日益给公众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损失,必须坚决反对。反恐是正义的事业,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政府也应该对公众做更多指导和支持。反恐需要正义的理念,敢于牺牲的精神和勇敢而机智的行动,而这些都不需要特定环境。▲(作者是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昆)

 
  • 新闻中方:钓鱼岛系中国神圣领土决不许买卖
  • 体育温网-费德勒胜穆雷 第7度折桂重返No.1
  • 娱乐阿汤哥准备离婚文件称女方撒谎
  • 财经6月份CPI同比涨2.2% 创29个月新低
  • 科技国内App用户付费意愿低:开发者被迫出海
  • 博客方舟子:为何死后没灵魂 柴静:英国奇遇
  • 读书延安往事:林彪没离婚就与叶群再婚
  • 教育部分学校成疯狂国际游学巨大利润的推手
  • 育儿男童医院看病遭扶梯卡断右腿 微博关注
  • 健康上班族如何防痔疮 防暑降温攻略
  • 女性解读神秘“无面”时尚 范冰冰墨镜抢镜记
  • 尚品教你如何买对第二只表 伦敦奥运巨大餐厅
  • 星座周刊下周言行不一 测你生活死角
  • 收藏演员当托儿:鉴宝节目变耍宝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