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 临终关怀:生命尽头的宁静港湾

2012年07月10日02:35  兰州晨报

  

民生观察
宁养院大夫给患者家属讲解药品用法。本报记者 李桐叶 摄

  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亟须大力发展。目前还面临着医院难以推广,病患的人生观、伦理观产生的阻碍,服务机构偏少,政策支持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掣肘局面。

  在兰州,临终关怀开始进入医疗机构与民间慈善的视野。

  难以忍受的癌痛

  “尽早让你母亲回老家等日子吧。”医生对刘淑华的大儿子说这句话的时候,52岁的刘淑华已经与肿瘤抗争了近五年时间,手术后的数次化疗,令这位农妇痛苦不堪。

  刘淑华老家在酒泉市,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成家并在2008年生下一子。但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就在她喜得孙子的那一年被检查出得了乳腺癌。这个消息对这个平凡幸福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悲伤中的她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现实,恐惧和绝望淹没了她。

  看着怀中熟睡的孙子,刘淑华决定不应该等待。和医生、病友交流之后,她准备接受手术治疗,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恢复后的她便被接到了自己的妹妹家调养。在妹妹家的三个月,她想吃什么都一一满足,一家人下班之余陪她聊天,说些开心的事情。刘淑华喜欢听秦腔,晚饭就后经常在妹妹的陪伴下去社区参加秦腔自乐班的演出。

  三个月后,刘淑华渐渐康复,她开始重拾农具再下田,街坊们眼中那个能干的农村妇女又回来了。这样一过就是三年,刘淑华有时候甚至忘掉了自己曾经是一名濒临死亡线的癌症病人。

  2011年夏天的一天,刘淑华像往常一样出去干农活,突然一阵剧烈的疼痛让这个要强的农妇倒在了麦田里。家人将刘淑华第二次送进医院,这一次刘淑华身体里的癌细胞已经转移了。听到这个消息,全家人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每个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死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是一个禁忌话题,刘淑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忍心将这一消息告诉她,直到因化疗让刘淑华那一头乌黑的长发都掉光的时候,她自己才意识到这次可能病得不轻,但此刻刘淑华还无力直面死亡。

  隐瞒病情并非易事。每当她询问医生得的什么病的时候,应家属的要求医生总是说:以前的伤口裂开了,又出现了疼痛,没什么大碍,你好好休息。

  亲友们都来看她,姊妹们轮流在医院照顾她。“每次进病房之前我都要在门外站一会,我怕见到我姐疼的那样子我会哭出来,被她察觉到。”刘淑华的妹妹说。

  本就消瘦的刘淑华很快体重下降到了78斤,躺在病床上就是皮包骨头了,看上去就像一名未老先衰的孩童。“那真是一段不堪回忆的时光,”刘淑华的儿子说,“每次看见母亲化疗之后的样子,我们一家人总要哭一场,那种无奈和心痛真的太难承受了。”

  但是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刘淑华到底经历着怎样的疼痛。医学上把人类能感受到的疼痛感分为12个级别,级别越高,疼痛感就越大。一位疼痛科的医生打比方说:“一般的皮肉之苦,老虎凳、扎竹签、红烙铁等满清十大酷刑在医学上也不过列为第九级,而癌痛比这个还要更加令人难以忍受。”

  显然,医院此时已没有更好的办法治疗刘淑华了,他们做出了看起来天经地义且又符合现有规则的决定。二次入院不到一周,刘淑华被通知出院,医生直截了当地告诉刘淑华的儿子,“让你母亲回家吧。”

  回到老家,疼痛似乎比以往来得更为剧烈和频繁。“我开始到处打听治疗和缓解疼痛的药方,通过关系买一些抑制癌细胞扩散的药品,回来之后我都要将这些药换成普通保健药品的盒子,防止我妈知道她的病情。”刘淑华的二儿子哽咽着说。

  刘淑华的病情此后数月已经不可逆转。“她得了这样的病,我们都没有办法,就在那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她的病情迅速恶化,疼痛难耐,癌细胞向全身扩张,人已经瘦得看不成。每次看着老伴在床上疼痛难忍,我只能看着,真的没有一点办法,也没有可以减轻疼痛的药物。”刘淑华的丈夫低着头说。

  2012年1月份,除了无法忍受的疼痛,刘淑华已经无法下床,她感到自己这次或许真的过不去了,每次亲友来看她,她就会流着眼泪说:“我以后恐怕见不上你们了,我能过得去这个年吗?”

  正月十五下午,刘淑华离开人世的时候,陪伴在她身边的除了至亲,就是无止境的癌痛。

  关怀从止痛开始

  “如果有能够减轻病痛的药,她就不至于那样离开了,起码不会那样痛苦,至少应该是平静地离开我们。”刘淑华的儿子遗憾地说,“在我妈快走的时候,我听别人说过有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医疗服务机构,可以拿到减轻疼痛的药品,但是路途最近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宁养院也没有覆盖到我们这里。”

  在方威基金会支持下,2008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设立宁养院,为兰州市三县五区及周边地区的晚期贫困癌症患者提供救助。四年来,超过1000名贫病交加的晚期癌症绝症病人得到过照顾。

  宁养院的刘医生第一次见到苏小妹时,是在2011年秋天,69岁的苏小妹罹患胃癌,已经晚期,蜷缩在床上的苏小妹骨瘦如柴,两眼深陷且紧闭着,看上去就好似一个婴孩般大小。

  2012年7月6日,当刘医生再次来到苏小妹家时,苏小妹的情况看上去更加严重了。其女告诉刘医生,老人现在连排泄都没有知觉了,就凭一口气在那里挺着。

  2010年9月底,苏小妹术后住院治疗两个半月,花费十几万元,回家康复,大约十个月后,癌痛来袭,刚开始是阵痛,几个月后,阵痛愈加频繁,大约三到四个小时就疼一次,晚上尤其厉害,到现在,几乎是隔一个小时就要疼一次。2011年10月,苏小妹成为宁养院服务的病人之一,刚开始,当疼痛袭来的时候,她服用一片吗啡就可以,几个月后,一次要服用三片吗啡才能够缓解疼痛。最近几个月,每天都会出现连续呕吐,连流质的食物都无法进食,宁养院改用另一种药剂,苏小妹一天需要三剂,只这一种药每剂售价在420元左右。

  但是苏小妹现在不用考虑药价问题,因为在宁养院这些都是免费提供。

  宁养院由李嘉诚基金会在内地首先创办,希望为晚期癌症病人开辟出一块“生命尽头宁静的港湾”。1998年11月18日,基金会捐资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了全国首家宁养院,探索出以家居服务为重点的宁养医疗服务模式,免费上门为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提供镇痛治疗、护理、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照护。2001年1月,基金会捐资启动实施了“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在全国不同地区的19家大型医院设立了宁养院,让更多的晚期癌症患者安详并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旅程。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4家宁养院在运作,为超过10万患者解除了痛苦,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得到心灵的慰藉。在兰州,目前开设宁养院的机构总共只有两家,分别是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宁养院资金、人手都有限,于是往往会与当地的义工组织联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宁养院只有7名工作人员,主要为晚期癌症病人提供药物支持,缓解病人的痛苦。日常探访、生活照料、心理辅导等工作就落到了义工的头上。宁养院负责人刘医生介绍,目前宁养院主要为晚期癌症病人免费提供镇痛治疗、心理辅导、护理指导。但事实上,宁养院做得最好的就是提供镇痛治疗,宁养院负责人坦言,他们目前正在招募义工准备开展心理辅导。

  这些被称为“落日的守候者”的医护人员,不仅为病人们带来了慰藉,更推动了临终关怀在中国的发展。

  12岁的彤彤在今年春季被医生下了“死亡判决书”,他的骨肉瘤已到了晚期,家中为治病耗尽了钱财,希望没了,生命进入倒数期。

  彤彤是宁养院服务的晚期癌症患者之一,尽管他肯定从未想过,尚未盛开的生命之花早早就要凋零,但是在其父母看来,彤彤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免受了剧烈的癌痛,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他们需要倾听者

  按照宁养医疗服务计划的理念,宁养医疗服务要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疼痛治疗和控制其他症状,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困扰,来预防和减轻身心痛苦,从而改善罹患癌症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张霖老师说,义工的服务内容包括身、心、灵三块,身即身体的病痛,心为心情,而灵关涉愿望、灵魂、信仰。

  张霖本科阶段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读社会学时,定期去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做义工,会帮助病人做腿脚按摩、做做家务,陪患者聊聊天,这是他们这个义工小组临终关怀项目的日常服务内容。

  组长时常叮嘱义工们,这些人需要的是一个倾听者,因为每个绝症病人背后,都有心酸的故事,说什么你们听着就好了,不要去干涉他的生活。曾经有两名新义工,被一名患者赶出了家门,理由是他们总是试图去说服他,比如阻止他抽烟。义工小组的同事们觉得,“对一个得了绝症瘫痪在床的人来说,他唯一的嗜好就只剩下这个了,如果你连这一点点爱好都要剥夺,那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有的病人忌讳谈生死,义工们就不会主动聊到这个话题,只是正常给他提供家务等服务,满足他的一些心愿。如果病人已经接受即将离世的现实,他们会谈一下后事怎么安排的问题。比如,对于那些有信仰的人,会尊重其宗教信仰,让他们走得很安详。

  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提出的“生命的意义治疗学”,对临终关怀启示很大。张霖说,义工们会鼓励患者不断去回忆他所经历过的事情,讲人生中得意的事,这是很多即将过世的人最喜欢的事。义工们需要留心去听,然后再告诉他,这就是你人生的意义。

  “一位老人家,居然跟义工说起了他的初恋。”这让张霖备感意外,“还有的老人经历上世纪60年代三年大饥荒,服务他的义工就适时地插话说,这些我们都没有经历过,只有您才有。”就这么闲聊着也许老人会暂时忘掉癌症带来的痛苦,因为张霖至今还记得老人们在那一刻脸上浮现的笑容。

  在张霖看来,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应该包括预防保健、疾病治疗、临终关怀三大块内容,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做的仅仅只有疾病治疗这一块。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临终关怀,认为临终护理是针对老人或是癌症患者的,其实临终关怀服务适用于任何年龄、任何需要这种特殊关怀的人群,包括青少年,尤其是死亡率相对不低的新生患儿以及其他重大疾病患者,像白血病、艾滋病的患者都应该得到临终关怀。

  (文中所涉患者皆为化名)

  ■本报记者 邱瑾玉 实习生 王荣

分享到:
  • 新闻国务院:超标采购公车建办公楼可撤职
  • 体育温网-费德勒胜穆雷 第7度折桂重返No.1
  • 娱乐杜淳承认新女友 激动否认其是小三
  • 财经6月份CPI同比涨2.2% 创29个月新低
  • 科技微软:Windows 8 10月底正式开售
  • 博客中日建交联合声明表述内幕 博议厦大畸恋
  • 读书兵败如山倒:林彪早年作战吃过两次大亏
  • 教育部分学校成疯狂国际游学巨大利润的推手
  • 育儿男童医院看病遭扶梯卡断右腿 微博关注
  • 健康过度加班致妇科疾病 哪些智齿需要拔
  • 女性解读神秘“无面”时尚 范冰冰墨镜抢镜记
  • 尚品教你如何买对第二只表 伦敦奥运巨大餐厅
  • 星座测试你有多不合群 12星座本周忠告
  • 收藏黄花梨涨逾400倍 百元错版币值几十万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