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兵团体验军垦文化 追忆红色岁月

2012年07月11日15:24  中国新闻网 微博
在新疆兵团体验军垦文化追忆红色岁月

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内,一组支边女青年与兵团屯垦战士结婚照前,参观游客走过。 许云峰 摄

在新疆兵团体验军垦文化追忆红色岁月

石河子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的馆内,一批学生正在参观学习。 许云峰 摄

在新疆兵团体验军垦文化追忆红色岁月

小李庄原农十师师部 许云峰 摄

  中新网石河子7月11日电(记者许云峰)军垦不是历史,是一部演绎至今的壮丽诗歌。

  63年前,王震将军为稳定边疆、发展经济,建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地开荒屯垦。在奋斗与牺牲后,荒滩变良田,若干兵团城市也在曾经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兴起。

  而今,军垦已成为新疆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她还是一道独有的风景,延续着祖父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并以每一座城市、每一寸良田,向每一个外来者诉说着红色军垦的峥嵘岁月。

  荒园小李庄,昔日“小北京”

  一座荒芜的园子,趴在新疆玛纳斯县一片寂静的麦子地里。

  园子100米远的乡间公路旁,立了一块路牌,试图吸引屈指可数的过往车辆。路牌上写着三个字“小李庄”。

  小李庄,这里曾经的“小北京”。它占地超过6个足球场,一度是周边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这里的房屋建筑呈“日”字型分布,它们兴建于1953年以后,容纳着办公楼、影剧院、医院、学校、商店、集市、邮局、银行、家属大院、还有汽车修配厂,妇女军服厂、畜牧队、手工作坊等大小单位20余个。

  小李庄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是原农十师的师部。

  1953年6月5日,军区命令骑七师改番号为农十师,师部设在小李庄。

  当年11月,3万多平米的苏式农庄建筑群完成。而周边,共有8个兵团生产连队,还有水利面粉加工厂、砖厂,拉开了在十户滩、撞田地、乌苏、巴里巴盖开荒生产的序幕。小李庄的辉煌也就此开始。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家园已初具规模。在周边地区还没电时,小李庄已有自己的发电设备。

  每到夜晚,俱乐部、办公楼、学校等建筑灯火辉煌,一派城镇气象。每当俱乐部放电影,十几公里远的四乡百姓都骑马、骑毛驴或步行来看电影。

  日常时,农民们用马驮、用马车、毛驴车、小牛车或人挑肩扛,把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运往小李庄交易,买回日用品和手工具,到这里存钱、寄信、看戏、看电影、医病……

  1955年,农十师奉命撤销番号,与驻在石河子的农八师合并。此后,小李庄几度易主,门庭若市的风光景象逐渐消退。直至2009年,整体移交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四七团。此时,小李庄已荒废20年,园子里只剩荒草和破旧的砖木结构房屋,活物仅有鸟、昆虫和一只看门狗。

  记录军垦岁月将修复建成博物馆

  今年6月初,一名叫丁山青的男青年走进了这座荒原。他是农八师一四七团的一名职工。

  丁山青的职责是负责小李庄的维修保护,今年之内恢复它的容貌,并计划建成博物馆,接待游客参观。

  虽破败,但站在园子里,依然能嗅出它昔日的辉煌。师部主楼是这里的标志,它高两层,苏式风格,在绿漆斑驳的木制阳台、屋顶之间,可见一朵褪色的太阳光芒。

  虽经过近60年风雨,但师部这座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两层建筑却依旧坚固。它的办公室房门上“军事研究室”等字样依稀可辨。

  推开木门,在超过1厘米的积灰上,丁山青印下了又一串新鲜脚印。拍着楼里的立柱,他说,“楼整体的风格是苏联式的,柱子是罗马式,取暖的土灶是自创的。建这个楼的人来自五湖四海,风格也五花八门。”

  从最初的军人,到后来的支边青年。军垦,便是将五湖四海的人才汇集到新疆,屯垦戍边,建设新家园。

  新家园不仅指小李庄,还包括一四七团今天的15.6万亩良田。今日的良田不过是昔日的荒滩戈壁,曾经解放大军放下武器却没有荣归故里,而是扛起锄头、凭自己的双手双脚在荒凉的新疆大地上开垦。

  新疆冬天冷,他们就挖地洞、搭窝棚,住在“冬窝子里”。当地男女比例失调,便有国家号召湖南、湖北、上海的内地女青年支援新疆,嫁给屯垦军人落地生根。

  军垦博物馆见证“戈壁明珠”诞生

  小李庄以南40公里的原农八师师部,如今已被改造成一座军垦博物馆。与小李庄的荒芜寂静相比,这里则是游客络绎不绝之地,2011年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

  博物馆大厅里,两侧红旗映衬。正前方,一块金色的胡杨雪山图下,摆着一尊钢枪与锄头交叉而成的雕塑。这座博物馆以时间的演进,讲述着军垦的历史。

  裂纹的木犁、浑身补丁的厚棉袄、保存如新的红旗……这些都是上世纪50年代创业初期,军垦人的家当。土墩子边,学生娃披袄子戴帽子站在写作业;地窝子里,内地支边女青年与军垦战士新婚闹洞房……家庭、生活、教育在荒漠上延续并生根发芽,直到如今,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建立。

  这座城市名叫石河子,她便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的军垦人,60年创造出的一座梦想城。

  梦想首先从培土植树开始。石河子的城市建在戈壁滩上,地上是一层层石头,压根没有土。军垦的先辈们就从外面运来,生在戈壁滩上填埋出一层土地,再在土上种树浇水。石河子便是先有了树,随后有了街道和房屋建筑,最后才形成了城。

  如今,石河子又称“戈壁明珠”。她绿树成荫,绿化率高达40%,从高空俯瞰,茫茫的黄色戈壁滩中,唯独这座城绿色满城。这里有高楼、广场公园,有塑化、造纸、电力、棉纺等各种大中型企业,还有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的石河子大学。

  “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

  1965年7月,石河子军垦总场一条宽阔的白杨林带里,农场的干部职工和来自上海的支边青年,用震天的欢呼,迎接着一位老人的到来。

  老人站到他们中间,操起带着江苏淮安口音的普通话,发表了一则重要讲话,其中一句“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成了激励干部职工和上海支边青年安心扎根边疆,为推动新疆各项事业发展的励志名言。

  这位老人便是周恩来。1977年7月1日,在他昔日接见大家的白杨林带,建成了一座周恩来总理纪念碑。时隔30多年的今天,这里已建成一座周恩来纪念馆,白杨林带旁也种上松柏。兵团人把这里视作缅怀周恩来总理的圣地,来此瞻仰的国内外各界人士达600多万人次。

  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早已逝去,那些伴随着革命理想扎根新疆的军垦人,或已进入暮年,或已在奋斗之地安息。而军垦精神正衍生为一种文化,在新疆传承。

  在石河子市南郊将军山下,有一个红色旅游景区名叫“军垦第一连”,真实保留着创业初期垦荒的情境。这里遗存着兵团屯垦戍边时的地窝子群,干打垒伙房,陈列着当年使用过的木轮牛车,木犁、石磨及近百幅垦荒时期的老照片。

  如今,“师市合一”体制的石河子模式已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推开,五家渠市、图木舒克、阿拉尔等城市纷纷成立,加速推进新疆兵团城市化。

  60年前艰苦卓绝的军垦,正随着新疆兵团事业的发展,逐渐走进历史舞台。而那些红色岁月所遗留下的文化,则正在等待着外来者知晓、继承。

分享到:
  • 新闻中方:二战后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非法无效
  • 体育奥运-中国代表团33位奥运冠军领衔
  • 娱乐重庆选美三强遭质疑 评委:结果并非人愿
  • 财经民企黑马夺取北京新地王 央企集体打酱油
  • 科技苹果应用商店下架《保卫钓鱼岛》游戏
  • 博客香港人怎么对待插队 北京向日葵花海(图)
  • 读书朝鲜版邓丽君:金正恩的疑似情人(组图)
  • 教育幼升小面试残酷逼高考:20分钟200道题
  • 育儿鹰爸让四岁儿子驾帆船参加大赛 微博关注
  • 健康独家解读种植牙 年轻人如何防脱发
  • 女性LV再度来华维权打假 《轩辕剑》美女斗艳
  • 尚品蔡澜品评韩国活蟹宴 喷火吐雾享乐雪茄
  • 星座测试你会没人要吗 哪种血型最败财
  • 收藏茅台最高拍50万 签字版袁大头价值连城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