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云南产的作物种子是神舟飞船的常客,但返回地球的“太空种子”大多已销声匿迹 云南人为什么吃不到“太空蔬菜”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6日03:19  都市时报 微博
云南产的作物种子是神舟飞船的常客,但返回地球的“太空种子”大多已销声匿迹云南人为什么吃不到“太空蔬菜”

生长在瓶子里的太空苦瓜■ 本版图片 都市时报见习记者 赵斌

云南产的作物种子是神舟飞船的常客,但返回地球的“太空种子”大多已销声匿迹云南人为什么吃不到“太空蔬菜”

太空种子培育出来的红豆杉

云南产的作物种子是神舟飞船的常客,但返回地球的“太空种子”大多已销声匿迹云南人为什么吃不到“太空蔬菜”

用太空苦瓜泡制的苦瓜酒

云南产的作物种子是神舟飞船的常客,但返回地球的“太空种子”大多已销声匿迹云南人为什么吃不到“太空蔬菜”

用太空种子培育出来的南瓜(翻拍)

  ■ 都市时报记者 肖本富实习记者 柯安东

  6月29日上午,神舟九号飞船在太空飞行1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7月1日上午,“神九”返回舱开舱,伴随3名航天员一起游历太空的飞船搭载物品悉数亮相。其中,有云南省普洱市选送的普洱茶、咖啡和思茅松籽种,共200克,还有“神九”从天宫一号上带回来的云南濒危植物——望天树、大树杜鹃的种子。普洱市对这次航天育种寄予厚望,派专人赴北京迎接太空种子回家。

  从“神一”到“神九”,来自云南的物种一直是中国太空飞船的常客。云南的水稻、蔬菜、烟草、花卉、药材都上过天。太空种子也确实创造过奇迹:葫芦一样的番茄、鸡蛋一样的茄子、40公斤的西瓜、100多斤的南瓜……

  遗憾的是,虽然云南太空育种已经走过10多年的历程,但实验多以失败告终。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很难见到“太空产品”的身影。

  太空育种,其实结局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云南唯一的“太空育种基地”

  曲靖沾益的一处农庄里,由航天专家捐赠的一批太空种子发芽成长、抽穗结果。

  龙源生态园,位于曲靖沾益天生桥附近,占地1800亩,包括1500亩用材林地和300亩生态观光农业用地,由家庭式企业——沾益龙源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承包经营,“园主”名叫丁美桃。

  2006年夏,龙源生态园里的奇瓜异果挂满了枝头,参观者络绎不绝。某天,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在曲靖市广电局领导的陪同下来到龙源生态园。老者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被丁美桃一家人垦荒创业的故事深深打动。

  丁美桃的父亲丁光华1989年租下这片土地,当时地上“一棵树都没有”,极为荒芜。这里没有电,用水也很不方便,要到一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丁光华带着全家人,开垦土地,植树造林。如今树木成林林,荒山变成了青山。丁光华在山上打出一口水井,建起瓜果大棚,从美国、荷兰、以色列等国引进特色果蔬、花卉品种数十个,集中种植,搞起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餐饮服务,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感动之余,老者决定把自己珍藏的一批太空种子无偿提供给丁光华一家人,在龙源生态园建设云南唯一的“太空育种基地”。

  丁光华一家到这时才知道,老者是云南航天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昆明航天疗养院卫星应用办公室总工程师、云南唯一的中国宇航学会理事张继成。他参与并见证了云南航天育种实验的过程,是云南航天育种的权威专家。有老板听说张继成手上有太空种子,出高价购买,被他谢绝。张继成一直有个心愿:在云南建一个太空育种基地,让“太空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龙源生态园之行,让他与丁光华一家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不久,龙源生态农业太空育种基地正式挂牌。张继成将3000粒小麦种子、50粒高粱种子、42颗跳舞草种子和200多颗番茄种子(均为太空种子)送给了龙源生态园。2007年下半年以后,小麦、番茄、高粱、跳舞草种子相继被种下。

  “小麦种了一分地左右,长势很好。与普通小麦相比,(太空小麦)麦秆更粗,抗风能力更强,麦穗更长,麦粒多而饱满,一个麦穗有80多粒麦子。县农业局领导经常过来察看小麦的生长情况,看了非常满意。头年收获太空小麦24公斤。”丁光华说,收获的太空小麦全部留作种子,第二年再种。但不幸的是,第二年小麦刚抽穗时,一场强冷空气袭来,小麦冻死了大半。后来重新发起一些新芽,勉强收获了50公斤。到了第三年,丁光华就不种太空小麦了,种子也被送给了东川区农业局。“不知东川那边培育得怎么样。”

  高粱种子也生长起来了,但成活率低,产量较小。“感觉我们这个地方不太适合种植高粱,可能高寒山区更适合种植吧。”丁光华第二年就停种了太空高粱。他把高粱种子给了贵州的一个朋友。

  现在,丁光华再也找不到太空小麦和太空高粱种子了,他想看这两样东西,也只能在照片上看了。

  太空番茄红火一时

  每公斤10元,一包种子300元。一段时间内,太空番茄受到了生态园游客的热烈欢迎。

  最让丁光华满意的,是太空番茄。“太空番茄种子种在什么地方都长得出来。与普通番茄相比,太空番茄长得像葫芦一样。一株太空番茄能长到13层,4米多高。结的果实密密麻麻,有一两百个。太空番茄的抗病能力也比普通番茄强,营养也更丰富,味道甜中带酸。”

  丁美桃也对太空番茄赞不绝口。“温度、阳光、水分合适的话,能无限生长,生命周期达到八九个月以上,而普通番茄的生命周期只有90天左右。”

  种植太空作物的那几年,是龙源生态园生意最好的时候。“那时一天能接待1000多人,收入万把块钱。很多游客都是冲着太空作物而来。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太空番茄。” 丁美桃说,因为太空番茄是第一次种出来,没多少人敢吃,就连曲靖市农业局也对太空番茄充满疑虑,怕“从天上下来的东西吃了对身体有害”。为了打消主管部门和游客的顾虑,她到昆明把张继成接到龙源生态园来,再邀请市农业局、县政府、县农业局等部门的人来, 听张继成讲太空番茄能不能吃。

  张继成告诉大家:太空育种,就是通过返回式卫星,将植物种子送到太空,利用太空中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高洁净等综合环境,诱发植物种子基因变异,以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很多物种通过太空培育回到地面之后,个头增大,产量增加,品质提升。太空育种主要是种子内部的染色体发生变化,没有外面的基因侵入,不是转基因食品,玉米还是玉米,小麦还是小麦,因此太空食品是绿色、安全的,可以放心吃。

  通过张继成的讲解,大家都知道太空食品是可以吃的。后来,很多游客来到龙源生态园,就是想尝尝太空番茄的味道。“游客到生态园采摘太空番茄,10元钱一公斤,在生态园里就全部卖完了,不用送到市场上。”丁美桃说,生态园不光

  卖太空番茄,也售卖太空番茄种子。“种子包起来卖,一包100粒,卖300元,相当于一粒3元钱。因为太空番茄可以连续种植13代不退化,抗病虫害能力比较强。而且它既不需要土地轮作,也不需要对土壤做特别的处理。有的农民种普通番茄种不活,就到我们这里买太空番茄种子种。生态园卖太空番茄,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

  张继成送给龙源生态园的跳舞草种子,大部分也活了。然而,当游客知道这是来自太空的跳舞草后,这些可怜的草就遭了殃。“有些好奇的人,把跳舞草全部偷走了。”丁美桃说。

  由盛转衰的太空育种基地

  周边的环境污染,以及各级政府缺少政策、财政扶持,导致以太空种子闻名的龙源生态园很快衰落下去。

  2012年7月4日中午,龙源生态园。

  紧闭的卷帘门两边,悬挂着“龙源生态农业太空育种基地”、“云南科普及教育基地”、“云南省科普兴农示范园”等多块牌子。但敲了好几下门,喊了好几声,里面没人回应。整个园区静悄悄的。坏掉的、旧了的、脏的东西随处可见,没有一丝生气。就连生态园对外公开的座机电话也打不通了。这个地方,像是很久没人光顾了。

  曾经兴盛一时的龙源生态园、云南唯一的太空育种基地,怎么变成眼前这个样子了呢?

  7月,应是植物茁壮生长的季节,但龙源生态园的瓜果大棚里一片萧条。稀稀拉拉的番茄植株懒洋洋地生长着,毫无生气。番茄果实很小,但果实结得挺多,一串一串的,形状也有些特别,像是缩小了的葫芦。

  仔细查看,园区里也并非死气沉沉。里面拴着一条狗,番茄植株也像是刚刚被人打理过。狗对着我们狂吠一阵后,一个老头出现在我们身边。一问,老头就是丁光华,今年69岁了。

  丁光华说,2008年以后,他们不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了。原因是周边煤场和焦化厂排放废气、废水,污染了环境,导致龙源生态园的井水苯含量超标。“环境污染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太空育种都搞不成了。我们蒙受巨大损失,政府不管不问。总有一天,我要到北京去告他们!”丁光华看着不远处的焦化厂烟囱说,他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收集煤场和焦化厂污染环境的证据上。

  现在,龙源生态园主要种植红豆杉树苗和苦瓜,以及少量番茄。之前在瓜果大棚内看到的番茄确实是太空番茄,那是龙源生态园唯一保留下来的太空物种。“再过20来天,番茄长到三四米高的时候,从脚到顶全是番茄果实,红艳艳的。”丁光华说。

  下午4点半,丁光华带我们到他家的苦瓜酒生产作坊。他的女儿丁美桃正在清洗装着苦瓜的玻璃瓶,面前摆满了空瓶子。丁美桃说,农业观光旅游停摆之后,卖太空苦瓜泡的苦瓜酒成了家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提起太空育种,丁美桃十分遗憾。“张老对这个太空育种基地寄予厚望,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当他听说生态园受到污染,太空育种基地搞不下去后,也很惋惜。他以前经常来生态园了解太空种子的生长情况。2008年以后就再也没来过了。”

  丁光华在一旁补充道:这个太空育种基地只是张老的科学实验场所,没有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完全是自生自灭。搞的时候没人关心,不搞了也没人关心。“太空种子怎么种、种多少,都由我们自己决定。虽说是太空育种基地,但太空小麦和太空高粱并不适合在这里种植,而且种植、管理这些太空作物,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资金支持的话根本搞不下去。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失败了。”

  丁光华说,张继成在昆明航天疗养院内搞了一小块太空育种基地,种植葫芦、黄瓜、辣椒、番茄,不知道现在情况怎样。

  近日,都市时报记者去到海埂昆明航天疗养院,发现这里已被拆成一块平地,根本没有作物。

  “太空种子培育

  总体上是失败和无效的”

  云南曾经经历过一个太空育种的狂热期。但因种植情况不太理想,现在多半偃旗息鼓。

  实际上,早在2006年,普洱市的思茅松和西南桦籽种就成功搭乘“实践八号”卫星进入太空育种。繁殖以后发现,这些物种均呈现出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增强的喜人现象,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普通种子。

  或许正是第一次太空育种取得成效,普洱决定继续选送普洱茶和咖啡种子搭乘“神九”。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神九”搭载的来自普洱的200克物种中,包括120克普洱茶短节白毫籽种、60克普洱咖啡籽种和20克思茅松籽种。

  “神九”返回地球时,还从天宫一号上带回了望天树和大树杜鹃的种子,这个消息却少有人关注。2011年,上海的3名中学生提议,在天宫一号上搭载珙桐、普陀鹅耳枥、望天树和大树杜鹃4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种子,进行太空育种实验,得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允许。2011年9月,天宫一号发射升空,搭载了望天树等4种濒危植物的种子。这次回归地面的种子里,提出搭载建议的中学将得到其中一部分,进行太空植物培育研究,开展科普实验。

  回顾云南的太空育种历史,不难发现,云南曾经经历过一个太空育种的狂热期。“自1999年神舟一号搭载云南种子以来,历经8次搭载(不算“神九”搭载的云南种子),共计750克。起步之早、搭载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名列各省前茅。”张继成说,云南上过太空的物种达到105种,包括水稻、小麦、马铃薯、番茄、辣椒、跳舞草、玫瑰、西南桦、思茅松等。2006年“实践八号”——中国专门用于天空育种实验的返回式卫星上天,搭载的云南物种达到14种161克之多,达到一个高峰。

  此后,云南太空育种突然转入一个“冰川期”,究其原因,或许与育种航天失败有关。

  2006年,大理市农业局选送的莴笋、大荚豌豆、辣椒、茄子种子搭载“实践八号”进入太空。大理市农业局准备大干一场,将试种太空蔬菜列为2007年的主要工作,领导亲自挂帅,安排专项资金,成立太空育种课题组,采用蔬菜大棚栽培技术对太空蔬菜进行试种和育种试验,做好了大力推广的准备。太空蔬菜种子种下后,虽然出苗率偏低,但生长还算顺利,茄子、辣椒都长得很大,一个太空茄子重达1.5公斤。于是,大理市农业局对外宣布,太空蔬菜试种取得成功。

  5年过去了,大理市的太空蔬菜计划如何了呢?近日,都市时报记者联系上大理市农业局负责试种太空蔬菜的园艺站。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两三年前就不种太空蔬菜了。原因是种子退化,种了两三年后,效果大不如前。不仅没有继续种植,种子也没有保留下来。

  西双版纳植物园也曾经选送多种植物种子进行太空育种,包括老虎须、红烛、跳舞草、瓷玫瑰等。谈到培育效果,植物园科技外事处工作人员表示“总体上是失败和无效的”。

  同样,其他数十种曾经上过太空的云南物种,如今也已销声匿迹了。

  搁浅的太空种子种植计划

  大规模生产的太空蔬菜曾经是一些企业计划中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能成为现实。

  2002年,在航天科技部门的指导下,昆明的一些农户就曾种过太空蔬菜,还在张官营农贸市场设点进行售卖,卖得很好。后来因为没能找到合适的土地、资金投入受限制等原因,大规模生产搁浅了。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下属的昆明航天疗养院看到了“太空”蕴含的商机,成立了“昆明颐和科技公司”,专门从事太空搭载、太空育种、太空种子销售以及种植。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张继成曾希望与昆明的一些县区和企业合作,大规模种植太空番茄、太空黄瓜、太空青椒等蔬菜。为此,昆明航天疗养院还对外发布消息,称“2005年夏季太空蔬菜将在昆明上市”。此事后来不了了之,昆明颐和科技公司也已被注销。

  云南的航天育种实验一般由地方农业、科技部门实施,也有一些企业和个人参与,甚至还有中小学生参与,主要由一些科研部门推动。高昂的“船票”(搭载1克种子需要支付给航天部门几百甚至上千元)一般都由企业买单。而太空种子的培育多以科学实验和小规模种植为主,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是“闹着玩”。种子上天时万众瞩目,种子回来后无声无息。云南某高校的一名教授送了一批膏桐种子上太空,该教授后来身陷囹圄,太空膏桐种子回到地球后,也不知所踪。

  实际上,云南的太空育种很少有政府主导的,政府也没有专门政策或资金来支持太空育种的发展,太空育种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这是太空育种失败的重要原因。

  有人说,太空育种不过是“撞大运”,因为种子进入太空之后,产生基因变异的几率很小,仅为3%至10%,其中有益的变化更是微乎其微。成功率低,成本却不低,不值得推广。但是太空育种专家认为,有一些变化是看不到的,比如营养价值的变化。例如,经云南农业大学检测,每100克太空黄瓜内的维生素C含量为8.8毫克,而地面黄瓜只含4.4毫克。在太空番茄每百克的维生素C含量是28.8毫克,普通番茄为14.2毫克。

  省外一些地方取得的成功,仍然给准备从事太空育种的云南人带来信心。

  “从全国26个省份开展太空育种的情况来看,都获得了大面积的成功。这一点非常重要。云南若想大面积推广,形成产业化,必须有政府政策和财力的支持,否则相当困难。”张继成说。

  关于太空种子的声音

  “种子上天之后,要经过三四代的筛选,然后试种,再拿到品种审定委员会去审定。品种审定委员会还要试种3年,如果3年的表现都超过对照品种,才能够得到审定证书。这时的种子才能叫太空种子,才能合法地推向市场。”

  ——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刘录祥

  “太空种子肯定要比普通种子好。但有的种子后来被别人引种,造成市场混乱,就没有人继续种了。现在这个市场很不规范,很多卖种子的企业对外宣传说是太空种子,但真实性很难辨别。政府部门应该对太空种子市场进行规范。”

  ——昆明某大型农业企业员工 倪先生

分享到:

 
  • 新闻日本将暂时召驻华大使回国汇报中国情况
  • 体育NBA-尼克斯交易林书豪赴火箭几成定局
  • 娱乐史泰龙长子暴毙 曾与父亲合演两部电影
  • 财经李克强:内需最大潜力在城镇化
  • 科技资本与创始人贴身肉搏:门口的野蛮人
  • 博客熊丙奇:玩招生花招只会加速高校的破产
  • 读书中印边境冲突内幕:毛泽东豪言"扫了它"
  • 教育深度观察:“在家上学”是叛离还是回归
  • 育儿微评:谁来保护被充气泵击穿的13岁少年
  • 健康独家解读:放射性钋中毒有哪些表现
  • 女性能为手机充电的大牌包 奢侈品网购的秘密
  • 尚品夏季腕表的保养方法 新加坡女皇园豪宅
  • 星座测你好运藏哪了 周刊:千钧一发的一周
  • 收藏唐代壁画:波点裙美人带宠物狗聚会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