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多小记者社区采访垃圾分类

20多小记者社区采访垃圾分类

这些小记者来自广州各个小学,年龄从7岁至12岁不等。记者苏俊杰、杨勤 摄

20多小记者社区采访垃圾分类

这些小记者来自广州各个小学,年龄从7岁至12岁不等。

20多小记者社区采访垃圾分类

昨日下午,《岭南少年报》小记者俱乐部的20多名小记者带着垃圾分类宣传手册走进广卫路都府社区,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广州日报》及《岭南少年报》共同举办的“小手拉大手 垃圾分类”活动昨在都府社区举行

  继“师奶志愿者”后,“广州范本”试点社区又迎来《岭南少年报》小记者俱乐部的20名“精英小记者”。昨日,由本报业集团旗下的《广州日报》及《岭南少年报》共同举办的“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共创广州美丽家园”活动在越秀区广卫街都府社区举行。

  “精英小记者”到特殊家庭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并通过采访社区领导与普通居民,了解垃圾分类范本社区在开展分类工作时的经验与遇到的困难。每名小记者还将把昨日的经历写成稿件,投到“小记者邮箱”,由《岭南少年报》择优刊登。

  文/记者罗桦琳 实习生陈文标

  昨天下午,由20多名小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来到都府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集合。这些“精英小记者”来自全市各个小学,年龄从7岁至12岁不等。社区工作人员给每名小记者派发了3种不同类型的宣传单,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工具。

  与专业“采访团”一样,“小记者团”的成员在采访前也做了明确分工。4名主动报名“入户采访”的小记者在家长陪同下到特殊家庭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两名年龄较大的“资深小记者”以专访形式采访社区居委会主任,“新入行”的小记者们则集中在文化广场向居民派发传单,了解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想法,并带动居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小游戏。

  “专家型”小记者:

  向居民宣传“生化降解”

  记者首先跟随“入户采访”的4名小记者来到视力残障人士梁叔家,4人礼貌地向梁叔作了自我介绍后便搬来凳子围坐在梁叔身边。

  “您最近有没有按照垃圾分类的标准进行分类呢?”小记者田正英首先提问。“有啊,最近都有在做。”梁叔回答。

  “那您在生活中怎么分呢?”小记者钟奕紧接着提问。梁叔说他会把垃圾分为有用和无用时,钟奕追问了一句:“什么垃圾是有用,什么垃圾是无用的呢?”梁叔笑了笑,一时答不出了。

  来自黄埔区怡园小学五年级的钟奕让人联想到穷追不舍的“专家型”记者。他见梁叔回答不出来,马上拿出手中的资料向梁叔介绍垃圾分类知识。“有用的垃圾很多是可以循环利用的,无用的则不能了。”他还根据梁叔此前的介绍,指出其日常进行垃圾分类时不正确的做法,“比如你说的一些无用的垃圾,其实是有用的,可以进行生化降解,作发电用途。”后来,记者才了解到原来钟奕的这些垃圾分类知识是在科普节目中学到的。

  “动手型”小记者:

  亲手帮阿婆整理垃圾

  4名小记者随后来到社区居民邓婆婆家,一眼就发现了堆在沙发旁边的旧报纸。“婆婆,这些报纸可以卖的,我们帮你分类整理好吧!”一个小记者提议后,马上得到了其他3人的响应。虽然热得满头大汗,但不到10分钟,“可回收垃圾”及“其余垃圾”被分得清清楚楚。

  很快,小记者们又发现了一个更大的“活”可以干。他们在厨房发现了两个垃圾桶,分别标有“干垃圾”和“湿垃圾”,但里面的垃圾分得不完全准确。“有些垃圾放错位置了。”“专家型”记者一眼便看出了问题。他们蹲下了仔细观察后,开始分类。小记者李可首先把手伸进了垃圾桶,把几块花生壳从“湿垃圾”桶里拿起来放进了“干垃圾”桶。小记者田正英捡到一个香蕉皮后很准确地放进了“湿垃圾”桶里,并说:“这算厨余垃圾,要放进去。”

  小记者专访社区居委会主任:

  提问过程充满质疑精神

  来自方圆实验小学五年级的段炼和田可欣,是俱乐部的“资深记者”,他们的任务是专访社区居委会主任苏丽娟,了解社区在垃圾分类过程中的经验做法与碰到的难题。记者发现,这两名“资深记者”充满质疑精神,多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展开提问。

  段炼:现在很多居民都是使用普通塑料袋装垃圾,为什么都府社区要推广专门的垃圾袋?专门的垃圾袋有什么不同?

  苏丽娟:专门的垃圾袋是用可降解的物质制造的,属于环保材料,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普通塑料袋是不可降解的,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我们建议居民使用专门的垃圾袋。

  段炼:我看到你们的宣传单上说,地沟油也可以回收。地沟油是对人体有害的,为什么不是“有害垃圾”?

  苏丽娟:地沟油与厨余垃圾很相似,回收之后可以用作发电等其他工业用途。因此,虽然地沟油对身体有害,但也是宝贝。

  田可欣:你们是如何在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的?

  苏丽娟:上门宣传,在公告栏出板报,还有开展有奖问答等比赛,先让居民掌握一定的知识。

  田可欣:对于做得好的居民,会如何奖励?做得不好的,又如何惩罚?

  苏丽娟:做得好的会奖励专门的垃圾袋,很受家庭主妇欢迎的。做得不好,会上门指导。

  段炼:遇到屡教不改的怎么办?

  苏丽娟:会让居民之间互相监督,同在一个社区,被人说多了,也会不好意思。

  萝岗:各街镇将获几十万“垃圾费”

  “广州范本”·萝岗

  本报联系人:记者叶卡斯

  本报讯 (记者叶卡斯)记者从萝岗区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该区已经在部分区域开展垃圾“不落地”工作,接下来将在全区推广,并且在升级农村地区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将这套模式覆盖到当地。

  萝岗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垃圾分类的工作上,萝岗区一直按照全市的部署按节点有序推进。在广州市召开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部署动员大会后,萝岗也将在下周召开动员大会,全面铺开相关工作。据介绍,萝岗还计划举办大型的咨询宣传活动,与此同时,该区支持街、镇开展垃圾分类的经费也将陆续下拨,每个街、镇都将获得几十万元的经费。据介绍,目前萝岗已经在部分城区开展垃圾“不落地”工作,由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专门的保洁队伍每天在接到收运居民的垃圾后到垃圾搜集点作进一步处理。接下来,这一模式将会在全区逐步推广

  居民先分类 专人再分拣

  “广州范本”·从化

  岭南首府小区

  本报联系人:记者李大林

  本报讯 (记者李大林 通讯员从宣)作为从化垃圾分类首批试点单位,岭南首府小区每层楼都配置了两个垃圾桶,分别盛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公共区域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同时小区内还有一个垃圾分拣点,配备专业人员对垃圾进行二次分类。

  岭南首府小区有居民466户,人数约1450人,每栋楼的每层楼配置有两个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桶。昨日,记者在小区内看到,楼梯垃圾桶内几乎没有存留的垃圾。居民黄小姐说,他们一般是晚上把一天的垃圾收集齐,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装袋后分别放置于干、湿垃圾桶内,第二天会有专人来清理。对于没有完全分类的生活垃圾,则由两名专业垃圾分拣工对垃圾进行二次分类。

  据统计,从去年4月至11月,从化市环卫所共设置了分类垃圾桶1140个,分类收集可回收物174445.1公斤,占垃圾总量12.12%。

分享到:

 
  • 新闻日本将暂时召驻华大使回国汇报中国情况
  • 体育中超-雅库布首秀争议破门富力1-0恒大
  • 娱乐史泰龙长子暴毙 曾与父亲合演两部电影
  • 财经鸿道撤销裁决申请被驳回 王老吉终归广药
  • 科技混战手机优惠券:盈利能力极低 洗牌开始
  • 博客熊丙奇:玩招生花招只会加速高校的破产
  • 读书中日第一战:让日军绝迹亚洲大陆近千年
  • 教育深度观察:“在家上学”是叛离还是回归
  • 育儿微评:谁来保护被充气泵击穿的13岁少年
  • 健康独家解读:放射性钋中毒有哪些表现
  • 女性6招让眼影整天不晕染 10元超好用瘦身工具
  • 尚品8款奥运精准时计 揭秘天价酒投资法门
  • 星座测你好运藏哪了 周刊:千钧一发的一周
  • 收藏港澳文交所被指骗钱 文交所洗牌众生相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