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有2000市民在昆明政务中心餐厅就餐,实惠又安全的饭菜受人称赞 官民共餐:昆明机关食堂的改革开放志

2012年07月17日03:19  都市时报 微博
每天有2000市民在昆明政务中心餐厅就餐,实惠又安全的饭菜受人称赞官民共餐:昆明机关食堂的改革开放志

食堂里遇见老熟人,大家都很开心

每天有2000市民在昆明政务中心餐厅就餐,实惠又安全的饭菜受人称赞官民共餐:昆明机关食堂的改革开放志

来自不同地方的就餐者,正井然有序地排队取餐

每天有2000市民在昆明政务中心餐厅就餐,实惠又安全的饭菜受人称赞官民共餐:昆明机关食堂的改革开放志

饭菜不错,这位农民工兄弟一点儿也没浪费■ 本版图片 都市时报记者 孟祝斌

每天有2000市民在昆明政务中心餐厅就餐,实惠又安全的饭菜受人称赞官民共餐:昆明机关食堂的改革开放志

吃完早餐,祖孙俩一同离开食堂

  ■ 都市时报记者 赵孟

  好吃、实惠、安全,但不是谁都能去吃。谈到政府机关的食堂,许多人的印象大抵如此。近日的一则消息更加深了机关食堂的“衙门”感觉——四川农民黄满云因带头去镇政府食堂吃饭,被当地派出所拘留了15天,一时令舆论哗然。

  关于吃的安全和便捷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政府机关后勤机构改革已进行了30多年,作为改革的目标,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机关食堂的开放式经营,将安全与实惠与民共享。这既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政府树立形象,有效使用公共资源的契机。

  位于呈贡的昆明市政务中心餐厅,就是一处对社会开放的机关食堂。只需要购买一张餐券,谁都可以在此就餐。都市时报记者观察发现,餐厅开放经营一年多来,不仅没有出现管理混乱,反而形成了一派热闹和谐的就餐景象。

  机关食堂门敞开,人人都能进去吃

  红烧鸡块、土豆红烧肉、茄子和豆角,外加一份米饭和一碗汤,两荤两素,8元。

  7月5日,中午12点,昆明政务中心11号楼餐厅里,人群鱼贯而入。里面有身着正装的公务员、穿工装戴安全帽的农民工、穿制服的武警战士、穿校服的学生,还有衣着简朴的老人。这间4层楼的餐厅窗明几净,能容纳400人就餐的餐桌只被占据了一半。进入餐厅后,人群开始井然有序地排队,约10米长的队伍混杂着各种颜色和款型的服饰,表明就餐者来自不同的地方。

  站在队伍末尾的张学武已经饥肠辘辘。他小心翼翼地移动步子,眼神不时朝就餐区张望。张学武来自曲靖会泽,在云大医院的建筑工地上做工。队伍中,他那身沾满水泥的衬衫格外惹人注意。因为工地距离11号楼餐厅只有10分钟脚程,每天中午,他都要和工友到这里来“蹭饭”。

  队伍前进的速度很快,3分钟后张学武就移动到了服务台。他掏出10元钱,买了一张8元的午餐券。在这个餐厅,政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办了饭卡,而外来人员用餐时需要在服务台购买餐券。

  自从2011年3月正式营业以来,餐厅坚持开放式经营。除政务中心工作人员外,普通市民亦可来餐厅用餐。12家餐厅分布在综合楼、11号楼,以及市委、市政府、人大和政协楼里。政务中心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来吃饭只要买一张餐券即可。开放的就餐环境,吸引了许多普通市民来光临。

  “很实惠。6元的是一荤两素,8元的是两荤两素,10元的是三荤两素。”昆明市民彪尚文对11号楼餐厅的菜谱和价格印象深刻。他经常和十几个同伴骑自行车到呈贡附近的水库游玩,折返的时候,顺道就能在餐厅吃午饭。7月5日这天,他从白龙潭水库骑车回来。“我来吃过好多次,早餐、中餐都有,很方便。”他赞不绝口。

  轮到张学武点菜了。菜品很丰盛,热菜有十几个,凉菜也有三四个,还有他最喜欢吃的土豆红烧肉。土豆是家乡常吃的主食,不过在老家,红烧肉已算是奢侈大餐。

  红烧鸡块、土豆红烧肉、茄子和豆角,外加一份米饭和一碗汤,两荤两素,正好8元。张学武每天的午餐支出就这么多,他舍不得吃10元的套餐,觉得“两个荤菜已经足够了”。选好菜后,他端着餐盘来到一个空桌位前,两位工友紧随其后。

  外面阳光很好,透过明亮的玻璃照在张学武汗涔涔的脸上。这个55岁的男人皮肤黝黑,脸上沟壑满布。对着餐盘,拿起筷子,他的表情渐渐舒展开来。

  “这个你还没吃腻呀?”工友指着土豆红烧肉故意问他。

  “不是有肉嘛!”张学武反问一句,“你不也经常喜欢吃肥的吗?”说罢,他看着工友餐盘里的梅菜扣肉,两人笑了起来,然后举筷开吃。

  午饭时间,是工人们最轻松的时候。夏天昼长夜短,他们每天往往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中午吃饭时是他们难得的放松机会。“钱就这么多,十几个菜由你选,米饭不够还可以再加。”张学武说,这是他们经常来政务中心餐厅吃饭的重要原因。

  盘子里的菜吃到一半的时候,米饭没有了,三人轮流去加了一次。这里的米饭和汤可以自由添加,不过第二次加饭需要加收1元钱。饥肠辘辘的工人们常常需要加一两次,甚至更多。“没人说什么,这里这么多人,谁也不认识你。”张学武很放松。

  从特权象征到社会服务

  昆明的多数政府机关食堂以前是不对外开放的。里面的工作人员有编制,拿固定工资,开销由国家负担。

  在人民政府的食堂里吃饭,本是理所当然。但工人们并不知道,不久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家餐厅贴出通知,称“禁止农民工在此用餐”;更有甚者,有农民去镇政府食堂吃饭,竟招来了牢狱之灾。

  2011年12月28日上午,四川仁寿县农民黄满云和另外25名村民到禄加镇政府办事,期间到镇政府食堂吃过一次午饭。由于食堂是自助式的,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去吃饭时发现饭菜已所剩无几。黄满云因此被当地警方以“带头将镇政府食堂饭抢光,导致政府工作人员午饭没有饭菜,严重影响政府的正常秩序”为由,拘留了15天。今年3月19日,黄满云到仁寿县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撤销警方的这项行政处罚决定。5月3日,法院依法受理了这起行政诉讼案。但目前尚无处理结果公布。

  “农民去政府食堂吃饭被拘留”的消息一传出,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借此,机关食堂改革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象征特权的机关食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如它的服务对象一样隐于大院中,外人难窥其尊容。

  在没有搬到呈贡之前,昆明的多数政府机关食堂不对外开放。原昆明市政府食堂负责人、现昆明市市级机关餐饮中心(下称管理中心)主任吴曾金回忆,他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单位工作时,后勤人员都是拿固定工资,开销也都是国家负担。“甚至连一个抹桌子的都有编制。”一位分管政府后勤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说。

  落后的管理无法与市场经济相匹配,且降低了后勤体系的服务活力。一篇发表在《后勤动态》的文章披露,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下称国管局)就出台了相关文件,对中央国家机关基层的服务经营单位进行改革,但涉及面较窄,层次也不够深入。

  在1983年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第70次会议上,提出了“机关后勤改革三步走”的思路,即:后勤服务同机关工作分开;打破部门界限,按地区联合;逐步过渡到社会化。这是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问题首次被正式提出来。

  1989年,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的提法被正式写入文件。在当年召开的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会议中,讨论并原则批准了国管局提出的《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后勤体制改革的任务是,把后勤服务人员的编制同机关的行政编制分开,实行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增强后勤服务单位的活力。

  上世纪90年代,商品经济的大潮逐渐蔓延,落后体制的劣势已经开始显现。管理者开始意识到,只有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才能增强后勤机关服务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时期,机关后勤服务被逐渐推向市场。许多地方的机关食堂开始由计划经济时期的靠中央全额拨款,转变为市场经济时期的靠定额补贴,甚至全面实现市场化。一些地方还开始尝试食堂对外承包经营。

  但是,改革意味着观念的更新,以及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对正在运转的庞大体系而言,改革的步履仍很艰难。

  昆明市机关食堂的角色转变

  以前,昆明市的“四大班子”都有各自的食堂和相应的管理部门。迁至呈贡之后,各食堂全部统一管理,对外开放,方便办事的市民吃饭。

  在吴曾金参加工作的1999年,昆明市的多数机关食堂依然延续着旧有的模式。“我们既是管理者,也是操作者。”他回忆,当时市政府管理食堂事务的部门名叫“政府机关生活处”,“有自己的厨师、传菜工,以及其他服务人员。”

  吴曾金说,在搬到呈贡政务中心前,“四大班子”都有各自的食堂和相应的管理部门。“市委、市政府、人大和政协的食堂彼此独立,但管理模式都差不多,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2011年1月24日,昆明市政务中心搬至呈贡区,各单位的食堂也随之搬迁,经过机构调整,统一划归为昆明市市级机关餐饮管理中心管理。该中心直属于昆明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此同时进行的另一项重大改变是,12家餐厅中有8家采用外包式经营,且12家全部对外开放,除政务中心的8000余名工作人员外,普通市民也可以来此就餐。管理中心的职能也由以前的“操作者”转变为“管理者”,人数也有减少。

  虽然机关食堂对外开放属于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但囿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的“开放”程度止步不前,或不够彻底。早在2004年,北京市朝阳区就鼓励社会单位内部食堂开放,解决社区居民吃早饭的问题。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鼓励单位内部食堂开放。但时隔几年,依然应者寥寥。

  其实,开放食堂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2011年有媒体报道称,广电总局的内部食堂对外开放,为社区内居民办理了2500张就餐卡,送餐覆盖周边13个社区,受到附近居民的广泛好评,也获得了舆论的普遍赞誉。

  2011年3月,昆明市政务中心的

  餐厅正式营业。按设计,12家餐厅最多可以提供1.3万人的就餐需求,除了政务中心的8000余名工作人员外,还可接待5000名外来者。如此大范围地与民资源共享,在全国亦属少见。

  “我们的初衷,首先是解决前来办事的市民的就餐问题。”吴曾金说。政务中心从主城搬到呈贡,直线距离增加了27公里左右,如果坐公交车来需要一个多小时,许多赶早来办事的市民因此吃不上早餐,而且政务中心周围还不好找餐馆。“让他们办完事有个地方吃午饭,是应该的。”

  这个举措也曾遭到质疑。“到了饭点,食堂里没有吃的了该怎么办?”一位在综合楼工作的公务员说出了他当初的担忧。“这附近没有餐馆,饿着肚子也影响我们的工作啊!”

  事实证明,这样的猜测是多余的。餐厅并未出现因外来者导致的“饭荒”。在餐厅的管理者看来,开放式经营最大的担忧,不在于饭多饭少,而在于管理的安全。“一下涌进来几千人,我们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吴曾金说,这会带来食物安全、设施安全、甚至人身安全等种种问题,起初甚至让他睡不着觉。

  其实,这些担忧并没有成为开放餐厅的阻碍。一方面是政府树立亲民形象、有效利用公共资源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有承包者参与竞争,争创利润的利益驱使。

  通过口耳相传,机关食堂的种种好处逐渐为人所知。来吃饭的人越来越多,有政务中心的园林绿化工人、附近工地的农民工、周边学校的学生、村子里的老人、甚至路过这里的游客。吴曾金估计,目前政务中心餐厅每天接待的外来就餐人数在2000人左右。

  饮食安全:机关食堂的首要保证

  蔬菜肉类专供,餐饮企业筛选,平时严格管理,末位淘汰机制。种种措施保证了机关食堂吃得放心。

  “方便实惠,吃得也安全。”这是大多数外来用餐者对政务中心餐厅的评价。在附近工地打工的昭通小伙申晓航说,在呈贡吃一份辣子鸡盖饭要13元,而在这里,三荤两素只要10元钱。

  昆三中的初一学生石鸣飞也是这里的常客。学校距离11号楼餐厅很近,班上许多同学都在这里吃饭。同样的饭菜在学校食堂可能需要12元,这里只要8元。孩子们的想法很简单:“这里便宜,还能省下点儿零花钱。”政务中心餐厅的一位服务员说,外来人员中午以农民工居多,下午学生多。“有时候排队的人全穿着校服”。

  餐厅如此受到青睐,除了价格优势外,食品安全也很重要。“妈妈不让我在外面吃,说在这里吃放心。”初一学生刘可欣说。

  云大医院动工建设时,政务中心的餐厅尚未营业,张学武和工友们只能在外面吃。有一次,一碗馄饨令他上吐下泻,卧床两天。“身体事小,耽误一天就损失200块!”对于打工者而言,实在不敢有闲着的日子。后来,他顿顿在政务中心餐厅吃,“从没有吃坏过肚子”。

  “食品安全是我们的王牌。”吴曾金毫不讳言在食品安全方面所下的功夫。

  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所有进驻餐饮企业必须满足5项基本要求:一是具备相关的行业资质,比如餐饮企业卫生许可证、工作人员的健康许可证等;二是在昆明必须有自己的“基地”,且固定资产必须在200万元以上;三是企业必须连续5年未出现任何食品安全问题;四是企业要有独立法人,包括国家认可的工商、税务等五证俱全;五是必须参加公开竞标。

  吴曾金说,通过前期层层筛选,不合格的企业被拒之门外。都市时报记者查阅公开资料获知,目前进驻的8家餐饮企业在昆明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具备进驻资格只是第一步。日常运作中,食材的采购渠道以及餐厅的卫生状况,都受到严格的监管。管理中心与餐饮企业不仅签订了租赁合同,还有一份卫生保障协议,“谁出问题谁负责”。

  “所有餐厅都不在街上随意购买蔬菜和猪肉。”吴曾金说,这两样东西由一家专业无公害蔬菜基地和一家正规肉联厂供应。这里的蔬菜经过长达40分钟的臭氧消毒,即使有农药残留,清洁度也可以达到98%以上。猪肉的供应企业则是市政府食堂的长期合作单位,“30年没出现过任何问题”。

  在备受关注的“地沟油”问题上,每个餐厅都做出过公开承诺,并有食品药品监督局不定时对采购的食用油进行抽检。甚至餐厅使用的酱油,也全是老字号拓东酱油。

  在每个餐厅的操作间,都安装了监控系统。“没有管理中心的证明,任何外人不得入内。”综合楼餐厅一位李姓负责人说。

  12家餐厅还需要接受每个月的民主测评,表现优秀者可获得流动红旗;连续三个月排名倒数第一的,就要被淘汰。2011年,综合楼的一家餐厅成了这项制度下的第一个牺牲品。

  但大多数餐厅表现都很不错。由昆明石房子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管理的6号楼餐厅,在经历过排行榜尾的恐惧后,排名逐渐靠前,最好的成绩是跃上第二位。“在无盈利的情况下仍坚持为广大工勤人员服务。”餐厅的一则告示中如此写道。

  严格的监管带来的是安全,保障了一年多来,所有餐厅从未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公务员和我们吃的都一样,所以没什么可担心的。”今年61岁的村民陈富源说,餐厅对就餐者一视同仁,工作人员和外来就餐者使用相同的餐具,从相同的地方打饭打菜。

  平等就餐,共享实惠

  为了体现“就餐者平等”,餐厅建议就餐的政府工作人员取下工作牌。这样,他们与外来就餐者就没多大区别了。

  机关食堂与民共享实惠和安全,反映的是政府服务观念的转变。

  吴曾金介绍,在餐饮中心运作初期,昆明市政府秘书长赵学峰就提出了“无差别化服务”的理念,要求所有后勤人员摒弃陈旧观念,做到热情周到,对所有前来就餐的顾客服务无差别。

  吴曾金说,餐厅能有今天的和谐局面,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合。一个有趣的细节是,餐厅营业之初,许多前来就餐的政府工作人员都把工作牌挂在胸前,与外来人员的区别很明显。为了让服务员摘掉“有色眼镜”,管理中心建议就餐者取下工作牌。“这样,不管你是局长还是普通市民,我们都一样的对待。”

  张学武第一次到政务中心食堂吃饭,是被包工头介绍来的。第一次来,他的印象很深。“我看这里那么干净,来吃饭的许多人都戴着工作牌,以为我肯定要被人撵。”当时,确实也有人用“奇怪”的眼神看他,但这种状况很快少了。后来他才知道,排在他前面打饭的可能就是某个局长或者书记,但他觉得“无所谓”,毫无紧张的感觉。

  经过一年多的磨合,餐厅服务人员、政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外来务工者和村里的老人,早已对这一切习以为常。每天上午11点半到12点,戴着遮阳帽的老人和汗流浃背的农民工,是11号楼一层餐厅的主要顾客。

  吴曾金表示,餐厅会一直坚持开放式的经营模式,并投入更多力量,保证所有人都能吃上放心的饭菜。不久前,每家餐厅都新增了两台紫外线消毒柜。“因为来吃饭的人很多,原来的两台蒸汽消毒柜不够用了。”餐厅一位服务员说。

  (文中部分当事人为化名)

分享到:
  • 新闻朝鲜军队总参谋长李英浩被解除一切职务
  • 体育中超-雅库布首秀争议破门富力1-0恒大
  • 娱乐史泰龙长子暴毙 曾与父亲合演两部电影
  • 财经证监会:停发新股不能改善市场 学者反驳
  • 科技混战手机优惠券:盈利能力极低 洗牌开始
  • 博客揭秘凤凰山UFO事件(图) 我们的钓鱼岛
  • 读书中日第一战:让日军绝迹亚洲大陆近千年
  • 教育东北27岁“保安哥”高分考入天大(图)
  • 育儿交了赞助费还要报料是何居心 微博关注
  • 健康夏季出汗预测健康 分娩时刻准爸行动指南
  • 女性奢侈品销售下滑两成 10元好用瘦身工具
  • 尚品8款奥运精准时计 揭秘天价酒投资法门
  • 星座测试梦境测感情运 12星座本周忠告
  • 收藏新婚之夜朱德送康克清的纪念品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