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果我遇到这事……”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9日02:01  华商网-华商报 微博

  23岁小伙骑摩托凌晨摔倒路中央,因无人伸出援手,不幸被后来的车辆撞击致死。昨日本报报道了这起发生在咸阳的车祸后,引发读者激烈讨论。

  如果是我,肯定会救人起码叫个救护车什么的

  南国望40岁 西安天子出租汽车公司的哥

  南国望对围观者的行为很不解,因为,他也遭遇了类似情况,他的选择是救人。

  17日清晨6时25分,西安雁塔南路和南三环十字发生车祸。“电瓶车驾驶员被撞出去七八米远。”南国望说,他当时还拉着一位客人,协商后客人先下了车,其后他把车开到电瓶车驾驶员身边,先拨了120和110,又在一旁指挥过往车辆,保证伤者免受二次撞击,还安慰伤者“别怕别怕,救护车一会儿就来”。约10分钟后,救护车来了,南国望陪着伤员到了医院,随后离开。

  “即使不拉他去医院,起码叫个救护车什么的,对不?”南国望说。

  如果是我,要想一想因为曾经“吃过亏”

  陈先生40岁 浙江人 在临潼开超市

  陈先生说,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自己要想一想,因为曾经“吃过亏”。

  陈先生回忆,2009年冬天,有个穿高跟鞋的中年女顾客,在他开的超市门外摔倒了。陈先生带着去医院拍了片,随后,女顾客住院20多天,小腿骨上打了3个螺丝,医疗费总共花了四五万。出院后,女顾客将陈先生告上法庭,索赔15万元,陈先生无奈应诉。

  想起这事,陈先生仍觉郁闷:“她是在我门外跌倒的,我给她治病,算是仁至义尽。”但最后,他还是给女顾客出了7万多元了事。

  陈先生认为,“不能过分责怪现场的那些人,可能是近年有关做了好事却引来麻烦的案例,让大家有了顾虑,但是不管怎么说,还要相信社会的正义与良知,在别人危难时能够伸一把手。”

  如果是我,先上去把人救下来

  我才不管那么多

  李宁14岁富平县美原镇雷古坊初中学生

  李宁看完昨日本报登载的这起事故后,很生气。

  “现在的人,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李宁说:“如果是我,才不管那么多,会先上去把这人救下来。”

  李宁说她还有两个姐姐,因为她平时总养小动物,所以“爱心泛滥”。李宁还说:“我妈说如果她在场,她也会选择救人。”

  >>专家点评

  人性本善但难免怯懦犹豫

  陕西天语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中心高级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吴明山说,前几年,媒体报道过施救者好心助人,最后反而被“讹”的案件。因此,有的人认为,遇到麻烦事要“绕着走”,否则会被“拖进去”。咸阳车祸中想救人却未在第一时间施救的郑皓(化名)先生,就是受到了这种心理的影响。

  “发现他人遇险,想救而又没救的人,可能在人群中要占一半还多。”吴明山说:“人性本善,但难免怯懦犹豫。希望媒体多报道‘正性’案例,让人们乐于助人,勇于助人。”

  >>实验证明

  旁观者多时 施援手者反而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和达利通过精心设计的危急情境进行实验,发现了一个会影响人们伸出援手的可能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事件发生时,是否有其他旁观者在场。直到1980年,研究者们发现,大约有90%的被试者(将近6000人)认为,自己单独在场时,更愿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上世纪60年代的研究发现,在有人需要援助的情景下,他人的存在起到了责任分散的作用。

  他们的实验证明:被试者单独面对应该救援的情景时,70%的人会去救助;如三人在场,则只有40%的被试者会救助;如果有人抑制施救行为时,只有7%的被试者坚持救助,在场者越多,助人行为就越受抑制。

  本报记者武敦煌

  >>最新进展

  嫌疑人:我以为轧上了垃圾袋

  车祸惨剧发生后,咸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秦都大队全力侦破案件。

  据办案民警介绍,17日凌晨事故发生后,根据GPS定位,交警对事故发生时经过该路段的所有车辆信息进行了排查,目前已基本锁定出租车驾驶人及车辆,警方还在嫌疑车辆上提取到了残留的人体组织和血迹。

  嫌疑人供述,当晚事故发生时,他在事发路段行驶过程中感到汽车弹了一下,以为是车轮轧到了放在地上的垃圾袋,因此未作停留,离开了现场。后来,他在营运过程中再次经过该地时,看到有车祸发生,但并未想到人是自己撞的。

  “因在事发时段经过现场的出租车有5辆,在最终的DNA比对结果没有出来之前,我们还无法完全确认目前锁定的嫌疑车辆和驾驶员就是该起事故的肇事方。经过血液鉴定,被撞身亡的23岁男子田某事发时并未饮酒,事故现场也没有发现其他障碍物,但从田某摔倒后人车分离和滑出的距离来看,当时摩托车行驶的速度不会低。”民警说。

  昨日下午,郑皓说,他亲眼看到车祸发生却没有伸手救人的事,除了向本报倾诉外,并未向其他人说起。昨日报道见报后,郑皓的母亲认为外面道路交通不安全,让他以后晚上12点后不要再出门了,“我不后悔将自己内心的这些纠结公之于众,我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排解自己内心的懊悔。”

  本报记者要露滋

分享到:

 
  • 新闻山东两艘渔船36名渔民在俄远东被扣
  • 体育尼克斯官方确认放弃林书豪 书豪将签火箭
  • 娱乐63岁女设计师与27岁猛男热恋同居(图)
  • 财经6月70个大中城市超3成房价环比上涨
  • 科技传下一代iPhone显示屏将比现有手机都薄
  • 博客失独妈妈老无所依 方舟子:食物中的毒
  • 读书往事:吴莉莉唤醒了毛泽东的青春幻想
  • 教育曝光万元游学:学生啃汉堡老师狂购物
  • 育儿80后奶爸携幼女自驾游33城市 微博热议
  • 健康跟Ta学第3期:冬病夏治“三伏贴”
  • 女性高考状元做了全职太太 世上最古老的钱包
  • 尚品上帝之手造就的天价彩钻 唇边的性感香槟
  • 星座测试爱情中你总赔本吗 12星座耍流氓
  • 收藏北京袁世凯五姨太墓遗存变身火锅店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