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拯救濒危语言 保护文化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6日04:09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近日报道,谷歌日前推出了“濒危语言”项目,旨在拯救3000多种正逐渐消失的语言。该项目负责人称:“语言的消亡意味着珍贵的科学和文化信息的流失,与物种的灭绝毫无二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绘制的《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上,列出了2474种语言的名称、濒危程度和使用地区,其中有230种语言自1950年起已经消失。中国虽然不在全球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至少也有数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

  语言负载于习俗、伦理、宗教、生活方式之上,语言快速消失的背后是民族文化个性的消失,是文化同质化的加剧。所有民族文化现在都面临着这种威胁:全球化与现代化所向披靡,拉平了世界,整合了族群,树立了交往规则,普及了公共生活,让曾经单独书写的民族历史与大历史合流。不穿旗装、不习骑射的满族,失去了“鱼皮制衣酒敬神”传统的赫哲族,民族文化的识别性已经逐渐弱化。

  保护濒危语言,其实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子命题。把濒危的语言用“录音和录像的方式保存起来”,专门为某种土著语培养学徒和传承人,这些标本式的保护方式并非没有意义,但仅限于训诂和文献学领域。更重要的是保护语言的“载体”,保护修葺文化遗产,编撰记录民族历史,传承弘扬传统节日、体育运动、文学文艺,将学习民族语言纳入义务教育。在这方面,中国政府近年来的努力有目共睹,专家学者、民间协会也持续发力;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本身更需要将“被保护”与“自我保护”结合起来,培育积极传承和维护民族个性的文化自觉,努力在现代文明大潮中自我伸张。说到底,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只有真正“活着”的语言才是吐故纳新的文化磁场。

  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消失的语言和文化不可胜数。而今,全球化既不可免也不可逆,一些语言和文化的消失已成必然,既如此,执著于保护濒危语言、维护文化多样性岂非螳臂挡车?意义又何在?实际上,“全球化”仅是一种历史性的描述,并不意味着价值性的认同;对历史通识性的理解,也不能用来指导当下的文化实践。对文化生态而言,丰富、复杂、多样可能麻烦一些,但一元、统一、同化才真正可怕。对个性、多样性的执著,阻止不了某种具体文化传统的消失,但没有这种执著,往往意味着文化精神的式微。没有多种文化的互镜、碰撞、激发,也就没有新的生长点、没有文明的跃升。

  那些对文化个性具体的、细节化的坚持和执著,保证了整个文化发展水流不腐的状态,这既是我们保护濒危语言的动力,也是保护的目的和归宿。

分享到:

 
  • 新闻王安顺被任命为北京代市长
  • 体育奥运-易建联出任中国代表团开幕式旗手
  • 娱乐璩美凤曝婚后心情 感谢没看性爱光碟的人
  • 财经近40城市楼市微调 国务院急派督查组纠偏
  • 科技苹果大中华区iPhone销售同比翻番
  • 博客志愿者灾区实录(图) 雨后房山圣水峪(图)
  • 读书因文革而自杀的党政军领导干部(组图)
  • 教育男女比例失调 专家称国内教育适合女生
  • 育儿乐扣等进口婴幼水杯正己烷超标 微博关注
  • 健康自测:你的胃还好吗 教你吃对橄榄油
  • 女性海口三亚免税店部分商品价差大惹质疑
  • 尚品珠宝花园仲夏夜之梦 时尚品牌借奥运捞金
  • 星座测试爱情保卫战谁赢 12星座男臭毛病
  • 收藏俄罗斯艺术家涂鸦恶搞地方政客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