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远征太空的中国勇士——记神舟九号航天员乘组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5日18:39  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记者白瑞雪、李宣良、赵薇)景海鹏、刘旺、刘洋——随着神舟九号在1个多月前完成13天的太空之旅,3位航天员的名字也与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的新纪录一起,留在了茫茫太空,留在了中华民族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航天史册中。

      他们是远征太空的勇者,他们是探索宇宙的追梦人。

      “载人航天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生命”

      即便是极为亲近的朋友也没有想到,曾经成功执行神七任务的景海鹏会作为神九任务的指令长,再次飞天。

      实际上,之前对外“封锁”了消息的景海鹏,准备工作早在4年前就开始了。神七飞行归来,社会活动不少,但他一回到航天员中心,定会把落下的训练补上,甚至练习得更多。

      神九任务风险大、飞行时间长,需要一个曾经执行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以老带新、配合协同。作为一名职业航天员,景海鹏时刻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我从农民的儿子成长为战斗机飞行员、尔后成为航天员,是国家培养的结果。只要国家需要我、组织需要我、任务需要我,我就必须义无反顾——载人航天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生命。”

      其实,景海鹏也曾藏着一点“私心”:“我愿意将宝贵的机会让给没有上过天的战友,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我也曾体会到神五、神六任务落选的滋味,了解航天员对飞行的渴望。”

      与景海鹏同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的刘旺,就曾屡次因毫厘之差与飞行机会擦肩而过。

      从1998年进入航天员大队到2012年以优异成绩入选神九飞行乘组,刘旺整整等待了14年。

      14年后,这位中国航天员队伍中最年轻的“小老弟”也从而立迈入不惑。刘旺说,即便3次落选,他也从没有一刻想过放弃。“落选确实遗憾,但我知道,失去一个机会,就意味着新的机会即将到来。”

      此前每次选拔一结束,刘旺立刻投入新任务的训练中。“他对载人航天的追求和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这样评价。

      在首批航天员队伍中,等待了14年的何止刘旺一人。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已视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重如生命。

      同样的执著,同样的信念,沿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之路步步传递。神九乘组中唯一的女性刘洋来自第二批航天员队伍。从运输机飞行员到航天员,外表柔弱的刘洋面对风险极高的航天飞行事业,始终饱含激情与热爱。

      “每一个航天员都很勇敢。一方面,我们相信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科技人员的细致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做好了一切准备。”刘洋说。

      飞天前,她曾与丈夫谈及生死。她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我真的变成了流星,只有一个愿望:把父母照顾好。

      神九飞行前夜,3名航天员都睡得很香。“除了飞行任务,我们没有其他任何考虑。”刘洋说,“生死都置之度外了,我们还有什么可紧张的呢?”

      这一晚,许多人注定彻夜难眠。

      4年前执行神七任务时,景海鹏的妻子整整3天3夜没合眼。神九飞行出发前,他“警告”说,这回要飞13天呢,再不睡觉可不行!

      返回那天,景海鹏一眼就在欢迎队伍中捕捉到父母的身影。再艰苦的训练也没皱过眉头的汉子,刹那间止不住泪流。更让他愧疚至今的是母亲的眼疾——三月份母亲一只眼睛失明,由弟弟陪着到北京看病,正在紧张训练的自己却被家人瞒得天衣无缝。

      尽管有所预感,刘旺65岁的母亲还是在神九发射前一天才得知儿子即将执行任务的消息。14年前航天员选拔,她就舍不得让儿子去从事这一比飞行员风险更高的事业。

      飞船返回前一天,原本说好秋天再来北京的母亲按捺不住了,急匆匆从山西老家赶到北京航天城。杨利伟把她带进飞控大厅,老人盯着大屏幕看了1个多小时,怎么也不愿离开……

      在经历太空飞行之后,刘洋觉得自己比从前更细腻了。“太空中,感情变得特别清晰、特别纯粹。离开地球,才知道地球的美丽,才知道对祖国的感情,也才知道亲情的可贵。”

      这一切感受,都让她的内心满溢幸福——被国家信任的幸福、被事业需要的幸福。

      “载人航天只有满分,没有99.99”

      景海鹏的房间几乎从不接待来客——8本、数百页的飞行手册密密麻麻铺在地上,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虽然已是人们心中的飞天英雄,景海鹏却没有过丝毫放松。在他眼中,每一天生活、每一次训练都是考试,他要时刻以最饱满的状态等待祖国挑选。14年来,他从未在夜晚12点前入睡,他对自己的要求永远是“满分”。

      “对于其他行业而言,考90分可能就是优秀,但载人航天只有满分、没有99.99,因为任何闪失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景海鹏说,“神九任务是我第二次飞天,要比以前更认真、更细致,为完成任务提供更多保障。”

      手控交会对接操作者刘旺始终很自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的前一天,地面的心理教员问他:紧张吗?刘旺答:不紧张,我有把握。

      信心,来自千百次的锤炼。

      太空中以手控方式完成2个航天器的交会对接,需要控制好飞船的方向、姿态、位置、速度,考验航天员及时发现、及时反应、准确控制的反应能力。在进行了1500多次地面模拟训练之后,刘旺的成功率保持在百分之百。

      6月24日实施手控交会对接时,他觉得自己像开飞船的司机,也像做饭的大师傅——太空环境在地面无法完全模拟,他必须在操作过程中不断摸索、判断、调整,从而逐渐摸清路线、掌握“火候”。

      对接成功,刘旺的操作精度甚至比自动对接更高:耗时比自动对接少3分多钟,组合体姿态偏差最大角提高了10度以上,而仅从140米瞄准到对接这一段,燃料就节省了5公斤。

      这一精度,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这一精度,让中国朝着建设空间站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成功那一刻,尽管失重的太空环境让泪水无法滴落,同伴们看到了刘旺眼里晶莹的泪……

      作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从未因性别的差异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太空会因为我是女性而照顾我吗?会把环境变得更好吗?——不会的。”刘洋习惯这样的自问自答,“如果训练得不到位,怎么会有人放心让你执行任务呢?”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曾以为自己离天空最近的刘洋发现,从天空到太空,还有太远太远的路要走。

      转椅训练的时间从飞行部队的4分钟飙升至15分钟,刘洋最初在第5分钟就到达极限点:浑身冒汗,像晕车一样恶心。可她不能吐、更不能停——两批航天员里,从没有人中途喊过停。2年过去,转椅训练早已不在话下,当年让刘洋难以对抗的离心机训练也变得像做游戏一样轻松。

      12个月的基础训练,3000个学时的专业技术和任务训练,执行任务前夕,刘洋完成了全部预定训练内容。

      “刚进入太空时,我就像翅膀没有完全丰满的鹰,乱飞乱撞;很快,我又如鱼得水了。”进入太空之初,刘洋遭遇航天员常见的方向感错位问题。运用反复训练过的调节方法,她很快适应了太空环境。

      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环境!刘洋惊喜地发现,由于失重,她可以轻松地攀上天花板、打开实验容器盖,地面上需要一直手举仪器的动作也变得毫不费力。一切物体都像有了灵性、有了生命,那是地球上无法体会的感受。

      科学家们把空间实验分为三类,请航天员在精力许可的前提下优先完成某些实验即可。但,没有谁比航天员更深知每次飞行的珍贵。神九飞行13天,刘洋和她的同伴们准确完成了所有实验项目——航天员中心副总设计师李莹辉评价说:实验成功,结果完美。

      13天,不仅是时间的增加。世界载人航天飞行史表明,长时间飞行对人的立位耐力以及肌肉、骨骼等都可能造成影响。

      根据神七飞行的经验,飞船着陆后,景海鹏在舱壁上蹬了一脚。这一次,腿异常沉重。回到北京后体检,每人都瘦了十来斤……

      “目前,我们各项指标已恢复到飞船发射前,请全国人民放心!”景海鹏说。

      “我们背后站着教员、战友和关心我们的全国人民”

      手动交会对接成功后,刘旺、景海鹏、刘洋握住彼此的手,高高举过头顶。

      这个并不在计划内的动作,三人默契得犹如一人。

      “我们之间的默契,不需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对方的心理。”刘旺说。

      14年朝夕相处的学习与训练,景海鹏与刘旺早已情如兄弟。乘组确定人选后,景海鹏找到刘洋:有我和刘旺在,你一切放心。

      作为“老大哥”,景海鹏经常给刘洋搞一些“突然袭击”。见面打招呼不问“吃了吗”,而是问“备用包在什么地方?”“阀门在哪儿?”“正常参数是什么?”

      刘洋的女性特质为神九飞行添了一抹暖色。景海鹏和刘旺一忙起来就忘记吃饭,而在太空用餐,需要提前2个小时取出食品并加热。在管理空间实验的同时负责照料乘组饮食起居的刘洋,总会在工作间隙把饭热好,让两位师兄先吃。

      与分别出生于1966年的景海鹏和1970年的刘旺相比,1978年出生的刘洋在太空中有时好奇得像个孩子。第一次从舷窗向外望,她大叫:地球真的是弧形的呀!

      景海鹏和刘旺也会被感染。“她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解读,原本我们觉得寻常无奇的景象,也会增加兴趣。”景海鹏说,带动和互补,恰恰是一个乘组和谐配合的重要因素。

      情同家人的,不仅仅是这3名飞天者。

      刘洋始终对首批航天员充满敬意与感激:“他们摸着石头过河,用14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又把这些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我们。”先行者用青春和汗水踏出一条大路。有了他们领路,第二批航天员不用再去走弯路、走小路,而是站在前人肩膀上行进。也正是因此,刘洋才能够在2年内顺利完成学习和训练,从容踏上飞天之旅。

      推动整个载人航天事业进步的,还有无数幕后英雄。刘旺说,交会对接成功后,他特别想感谢程序研制者。“训练时我就经常给设计人员打电话,他们对我帮助很大。”

      神九飞行归来,出舱后的航天员被要求坐在椅子上。3人凝视前方,恨不能像往常一样与工作人员紧紧相拥。

      “我们背后站着教员、战友和关心我们的全国人民。”景海鹏回忆说,那一刻,他用目光感谢所有人。

      刘洋始终记得航天员中心主任陈善广的那句话:能上天的航天员是少数,你们就是我们的眼睛,带着我们去看太空。

      13天飞行,她睁大眼睛看浩瀚的太空,看脉络分明、海岸线清晰绵长的地球……

      那是中国载人航天历史的美丽一页,那是中国航天人共同的珍贵记忆。

分享到:

 
  • 新闻中方:美涉南海问题声明发出严重错误信号
  • 体育奥运-1500米自孙杨破世界纪录夺冠
  • 娱乐《黑客帝国》导演拉里变性 吓晕影迷(图)
  • 财经滇池拟对游客征收每人10元生态保护费
  • 科技奥运赞助商三星封杀HTC魔音耳机
  • 博客单士兵:17岁少年杀人事件的恋爱暴力
  • 读书朝鲜历任“第一夫人”谁最美(组图)
  • 教育名校开设选修课 “三国杀”风靡美校园
  • 育儿一卫生院注射用水当儿童疫苗 微博关注
  • 健康吃饭打嗝是啥病 眼皮总跳是怎么了
  • 女性法国击剑男队全裸上镜 男模时尚圈现状
  • 尚品约会腕表的秘密 盛夏享受欧洲“空城计”
  • 星座周刊下周欲求不满 测试婚姻幸福吗
  • 收藏摸着石头过河的文交所:发展方向迷失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