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山上到山下,命运从此改变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6日04:20  西安晚报

  高点规划绘宏图

  汉滨区是全省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高发区之一,全区地质隐患点高达729处。每到汛期,各级政府和当地民众都诚惶诚恐,随时做好转移准备。2010年“7·18”泥石流洪灾,汉滨区受灾人口高达46.69万人,接近全区总人口的二分之一,直接经济损失25.31亿元。正是看到了灾害的严重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站在大竹园七堰沟40万立方米的垮塌体旁边,毅然下定决心,举全省之力,用10年时间将居住在陕南大山深处的240万贫困人群搬迁出来。

  作为避灾扶贫搬迁肇始地的汉滨区,将这项工作视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镇化,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该区把移民搬迁纳入全区2011——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集中人、财、物强力推进。按照《汉滨区统筹城乡发展集镇社区建设规划》,今后10年全区要搬迁30万人,其中进入中心城市5万人,迁入20个中心镇15万人,迁入40个社区10万人,进城及集镇社区集中居住人口达50万人,城镇、社区聚集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左右。近期,按照赵正永省长在汉滨区视察工作要求,汉滨区又决定将从40个社区中精心打造10个过万人居住的农村精品社区。为此,安康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陈勇特别强调:“我们不能简单地复制农村,要真正设计出一个30年不落伍、50年不拆迁的规划,建设一批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

  2010年9月25日,全省首个避灾扶贫搬迁新型社区在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举行开工仪式,时任代省长赵正永出席仪式并下达开工令,标志着汉滨区灾后重建移民集中安置点全面开工建设。2011年5月1日,首批64户重灾户搬进新居,惠及全区30万父老乡亲的移民搬迁工程首战告捷。

  八方来风建精品

  有了好的规划,要使农民搬得出,最大限度地减轻群众负担是关键。汉滨区坚持将搬迁扶贫工作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农村建设、涉农部门相关工作及防灾、减灾、避灾和灾后重建统筹安排。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的原则,将涉农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2011年,全区整合各类资金1.04亿元,用于避灾扶贫搬迁工作。该区各职能部门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搬迁户尽快投入正常的生产生活创造了条件。

  搬迁面大、平地少怎么办?汉滨区把安置点的选址作为重中之重,先后聘请省市规划设计部门专家对全区地质情况实地踏勘、反复论证和调查评估,确保集中安置点选址安全可靠,帮助群众在最安全、最适宜居住的地方建房。根据搬迁户的居住需求、经济承受能力,本着节约用地、节省投资的原则,采取统规自建、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的方式对建房户进行帮扶。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是汉滨区破解资金难题的又一着妙棋。陈龙新是北京京康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总,去年初回到家乡汉滨区牛蹄镇后,他垫资一千余万元,连片建成统一样式和风格的80间2层砖混新房,让镇内30户116名群众住进新居。目前,在汉滨区,像京康公司一样参与社区建设的企业共有4家。

  同时,汉滨区还全力为搬迁群众“稳得住”想办法,实施社区10个综合配套工程,即:文娱配套(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医疗配套(建设了卫生室)、教育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和学校)、饮水配套(建设了水塔等集中安全供水设施)、交通配套(道路全部修通)、亮化配套(安装了路灯)、净化配套(建设了垃圾池)、绿化配套(建设了绿化带)、信息配套(宽带网、有线电视网进户)和服务配套(有便民服务中心和购物超市),妥善解决了搬迁群众关心的交通、饮水、上学、就医、购物和娱乐等民生问题,为他们精心构筑起“安乐窝”,使搬迁群众过上了都市生活。今年,按照“十配套”的标准,汉滨区将有7100户25588人陆续搬进新居。其中,集中安置5735户、21220人,安置数量占全年任务的126%。

  大兴产业帮民富

  一排排白墙蓝瓦的现代化厂房点缀在群山环绕、绿树掩映的晏坝镇竹园村,显得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依晏坝镇竹园社区而建的冠鑫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圆了当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致富梦。

  实现了安居,如何乐业?汉滨区对搬迁群众原有的山林土地依法流转,引导有特长和开发能力的农户进行集中连片种植经济作物及林木,搞规模化经营,引导群众参加农技知识、实用技术等技能培训,使搬迁群众每户至少有一名劳力掌握1门以上实用致富技术,增强社区群众的“造血”功能。此外,对没有能力发展产业的农户,政府在联系企业安排就业的同时,还开发社区公共管理及村级道路管护、农村清洁、社区管理等服务岗位实现多方就业,彻底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作为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示范点和移民安置的先行者,大竹园镇七堰社区采取三大办法促进移民增收,即:山上建产业,实现住在山下,挣在山上;小区创业,实现住在小区,挣在小区;园区就业(邻近陕煤集团富硒矿泉水项目区),实现住在社区,挣在企业。牛蹄镇通过引入京康房产、阳晨牧业等企业,把海拔500米以下的土地流转给企业搞农业产业化经营,搬迁群众则通过培训,替企业管理土地;对于海拔500米以上的坡地,鼓励农民种植核桃等经济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增收。

  而茨沟镇抓住小康高速过境并设有出口的机遇,以发展生态观光业为突破口,鼓励搬迁群众在修建新房的同时,参与500亩“荷塘月色”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和入股,还建设800亩优质核桃林果园,提前谋划搬迁后的生计问题。

  进入7月以来,居住在晏坝镇中心社区新居的63岁搬迁户李左金,在忙完大儿子娶媳妇的事情后,又在张罗着开小卖部。2010年“7·18”特大洪灾中,老李三间旧屋垮塌了两间,另一间成了危房。他说:“要不是搬进新社区,这几天肯定又是到处躲雨,哪有心思给儿子办喜事、想致富!”2011年,汉滨区共有4900户、19600名居住在条件恶劣地方的群众搬出深山实现了乐业,占市上下达任务数的205%。其中40个集中安置点安置2949户10911人,占安置群众的60.18%;分散安置1951户7219人。这些走出高山深谷的父老乡亲像李左金和林晓明他们一样,彻底摆脱了灾害威胁,正在创造着幸福的新生活。

  本报通讯员 付波 邓向红 汪金波

  7月上旬的几天,安康连降大到暴雨,而家住汉滨区七堰社区的林晓明、李发兰夫妻却在紧张地装修房屋、添置用品,他们要开办第二个农家乐了。

  在2010年“7·18”特大洪灾中,家住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的林晓明家里7位亲人被瞬间发生的巨大泥石流吞没,财产损失殆尽。去年5月,林晓明搬进了七堰社区建筑面积128平方米的新房,并率先在社区里办起了农家乐,当年收入两万多元。今年3月6日,林晓明夫妻俩与赵正永省长一起做客中央电视台《小崔会客》栏目,畅谈避灾扶贫搬迁带来的变化与感受。

  如今在汉滨区,像林晓明这样过去一下雨就担惊受怕的山区群众,已有1.9万多名通过避灾扶贫搬迁走出了大山,过上了全新的生活。去年11月1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避灾脱贫大搬迁》为题,今年5月2日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以《移民搬迁:从此命运改变》为题相继报道了汉滨区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经验。

分享到:

 
  • 新闻中方:美涉南海问题声明发出严重错误信号
  • 体育奥运-1500米自孙杨破世界纪录夺冠
  • 娱乐《黑客帝国》导演拉里变性 吓晕影迷(图)
  • 财经滇池拟对游客征收每人10元生态保护费
  • 科技奥运赞助商三星封杀HTC魔音耳机
  • 博客单士兵:17岁少年杀人事件的恋爱暴力
  • 读书朝鲜历任“第一夫人”谁最美(组图)
  • 教育名校开设选修课 “三国杀”风靡美校园
  • 育儿一卫生院注射用水当儿童疫苗 微博关注
  • 健康吃饭打嗝是啥病 眼皮总跳是怎么了
  • 女性法国击剑男队全裸上镜 男模时尚圈现状
  • 尚品约会腕表的秘密 盛夏享受欧洲“空城计”
  • 星座周刊下周欲求不满 测试婚姻幸福吗
  • 收藏摸着石头过河的文交所:发展方向迷失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