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成名之作《孔雀公主》曲作者杨伟

2012年08月07日03:39  都市时报 微博
杨丽萍成名之作《孔雀公主》曲作者杨伟

杨伟对本报记者侃侃而谈■ 都市时报实习记者 曹静

  ■ 都市时报实习记者 曹静 戴春晨

  1979年,杨丽萍主演大型民族舞剧《孔雀公主》荣获云南省表演一等奖。从此,一代舞神为公众所熟知。而该舞剧的曲作者,就是时年35岁的云南著名作曲家杨伟。

  与杨丽萍的渊源只是杨伟丰富阅历中的一段小插曲,对他来说,他最为看重的成绩,是自己几十年来,不停地在云南山山水水间行走,搜集创作少数民族歌曲。他当过老师,做过公务员,形形色色的职业干过很多种,但在他的心中,他最为认可的,始终是自己音乐家的身份。

  放牛娃的童年

  那时候,他还是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家住在离大理古城五六十里路的偏远山区。当时,那个白族小男孩还没有见过任何乐器,他对笛子的想象也只是来自母亲的描述。一天,他砍来一段青绿的竹管,用火在竹管上炙烤。在竹管上有模有样地钻出一个个小洞。经过反复调校音准,这个具有音乐天赋的小男孩竟然真的做出了一支像样的“笛子”。

  在拥有“笛子”之前,小杨伟的伙伴只有一头牛,他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在山上放牛。杨伟拥有了他人生的第一把“乐器”后,生活从此有了“艺术色彩”,牛在山坡吃草,杨伟坐在牛的旁边,将笛子横在嘴角边,吹奏着乐曲。

  放牛娃手中不仅仅有笛子,还有书本。因为“成分不好”,幼年的杨伟没有办法上学校,但他并没有放弃识字读书。杨伟白天放牛,晚上看书认字。

  历史的戏剧性在于,他无情地给杨伟贴上“地主之后”的标签,又在适当的时候眷顾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在杨伟闹着要上学的时候,政府开始开展经济合作社运动,耕牛交还公家,杨伟和哥哥们重获了上学的机会。

  音乐小神童初遇“聂耳”

  杨伟终于可以上学了,这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后来者”,竟然后来居上,一下子从一年级跳到了五年级,还当上了少先队的大队长。

  1959年,郑君里导演的电影《聂耳》正播得火热。在露天广场,银幕中聂耳拉小提琴的场景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在读初中的杨伟。他不由自主地模拟起聂耳拉小提琴的动作。这个好奇的举动,杨伟一发不可收。

  家里有一把破旧的小提琴,这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的哥哥留下的。从此,杨伟开始自学小提琴。如果说放牛时制作的那支“笛子”,只是孩童玩具的话,那么这把小提琴,正式将他引入音乐道路。

  在此之后,杨伟表现出惊人的音乐才华:他升高中之前写了一本乐谱,高中时经常帮音乐老师代课。1965年,杨伟在临沧参加高考。整个地区报考云南师范大学艺术系的300名考生中,考官只相中了杨伟。

  回忆起这段经历,杨伟有些兴奋,那时候,他有个外号叫“小聂耳”。

  考入云南师范大学艺术系后,杨伟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拉起他的小提琴了。教他小提琴的李丹老师,是著名的音乐艺术家,同时也是雨果《悲惨世界》中文版的译者。

  “算起来我读了七年大学。”杨伟回忆说。

  而正是这七年的不断学习,给杨伟日后从事民族音乐研究铺垫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哀牢山的音乐瑰宝让他“采”完了

  一本《云南民族音乐研究文选》,杨伟花了整整30年的时间来编写,从上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开始便致力于搜集、整理和创作云南民族音乐。

  《云南民族音乐研究文选》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哀牢山中的杀戏及其音乐考略》论述考证了存在于云南普洱哀牢山腹地的“杀戏”就是中国早期戏剧最原始的“杂剧”的“样板戏”。

  为了研究“杀戏”的源流、形式、音乐特点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杨伟曾多次深入哀牢山腹地,寻找当地民间艺人。“要是这些笔记和资料掉了,就完蛋了。”杨伟视当初的手稿和资料为瑰宝。采访中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后来有了小录音机)写满了一本又一本,为了能保留影像资料,家里的录像带堆了上百盘。

  2011年,《哀牢山中的杀戏及其音乐考略》获得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二等奖。“中国金钟奖”是中国音乐最高奖项,而这次得奖对于杨伟来说并不是个人荣誉,更大的意义在于能让深藏大山腹地的“杀戏”这一流传了几百年的剧种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挖掘出来,引向外部世界,加以改革,从而得到发展”。

  “水是传承文化的,山是阻隔文化的。”杨伟在对“杀戏”多年的考究中意识到,哀牢山腹地虽然阻隔了“杀戏”的传承与发展,但又有利于它的落地和保存。

  除了对哀牢山腹地剧种杀戏的研究,杨伟在搜集研究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方面也从未懈怠,所搜集整理的民族音乐大部分收录于他编辑出版的《云南民族音乐研究文选》中。

  创新民族音乐创作源于“扎根”

  “音乐就是生命。”这是年近古稀的杨伟对音乐在他心中定位的回答。纵然在35岁就写出了《召树屯与喃穆诺娜》(《孔雀公主》)这样的佳作,但他依然始终坚持着自己对音乐的追求,从未放弃。

  经过多年深入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音乐的搜集和整理,杨伟发现虽然很多歌曲非常优秀,旋律和曲调都深深蕴含了民族特色,但整体表现形式较单一,甚至有些根本无乐器配奏,完全是哼唱。

  为了让滇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更丰满,杨伟写出了小提琴曲《澜沧江轻舟》、《茶山新歌》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并由著名小提琴家马玉昆演奏。

  这两首曲子在1982年的“云南省聂耳音乐周”上被评为优秀节目,之后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录制,列为《中国优秀小提琴曲》长期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播放。而杨伟把中国民族音乐谱写成可以用西洋乐器演奏的交响乐,在云南还是第一人。

  杨伟的民族音乐作曲理念之一是“深入群众生活”,他在自己的《走出创作的误区》一文中提到,云南的民族音乐浩如烟海,是一辈子都学习不完的,这是云南音乐之树的根。他反复提到“根”,杨伟一直强调搞民族音乐创作不能离开“根”,特别是年轻的音乐家们要自觉地扎进民族民间音乐的海洋中去,脚踏实地走进民族音乐肥沃的土壤中去汲取营养。

分享到:
  • 新闻云南巧家爆炸案赵登用被人利用充当肉弹
  • 体育奥运-林丹2-1李宗伟卫冕 博尔特百米卫冕
  • 娱乐主持人沈冰任中央政法委信息中心副主任
  • 财经西安拟推汽车限购措施 或成全国趋势
  • 科技专题:迄今最大火星车今着陆火星
  • 博客单士兵:17岁少年杀人事件的恋爱暴力
  • 读书盘点:解放军历史上九大“倒霉”部队
  • 教育花数万让孩子上名校为日后“拼同学”
  • 育儿一卫生院注射用水当儿童疫苗 微博关注
  • 健康经期如何运动 超八成儿童家具甲醛超标
  • 女性最阔绰出手 中国人狂扫奢侈品震惊英伦
  • 尚品奥运冠军饮食秘诀 超级丹的话题手表
  • 星座测试天赐良缘自测 谁是星座好老公
  • 收藏缅北翡翠矿关闭 鉴定标准或致翡翠跌价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