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官版“本土电影”有所进也有所退

  □然玉

  近年来,地方政府似乎偏好起拍电影,背后则隐含“营销城市、推广旅游”的共同诉求。江苏苏州的《蟹蟹侬》、江阴的《底色》等,或已开机或已上映;放眼全国,各地本土电影也都一一亮相。记者曾咨询拍本土电影成本花费,多个地方政府却讳莫如深,不是“不太清楚”就是“暂不向媒体公开”。(8月7日《新华日报》)

  官方背景浓厚的“本土电影”,能否称为电影,其实值得怀疑。将之名曰“宣传片”、“软广告”,也许更为恰当。毕竟,在公众固有思维内,在地化、独立性,才是电影的应有属性……时至今日,新语境下的本土“电影”,俨然有了延伸。这或许让观者难掩遗憾,因为职能者的介入,一定程度垄断了本土文化代言者的资格;但另一方面,僵硬的地域传播模式,被“电影”等新尝试取代,未尝不可视作进步……

  城际竞争加剧的时代,地域包装、形象传播等,越发成为显学。有此大背景,视听体验极佳的“电影”成宣传载体,未尝不可。众所周知,“电影”天然带有双重性。它既如报章、电视、网络一样,是信息载体的一种,因而极富工具价值;同时,某种意义上,电影本身就是“新文体”,内涵着特有的叙事规范、表达技巧,此为它的文化价值……正是此类“兼而有之”的特质,使得电影在“城市营销”中,得以迅速走红。

  有别于传统手法,“本土电影”所摆出的,是一种“不经意间自炫”的姿态。其中妙处,或可用“植入广告”类比:明线上在讲一个故事,暗线中却不时流露出对某“对象”的认可与赞美——营造意境、兜售美感,比直白的标语、拙劣的“叫卖”,终究有格调、有效果得多。以此量之,地方政府现在更多仰赖“本土电影”,至少体现出“品推”理念的“现代化”。

  只是,审视“本土电影”利弊,从不应把“城市营销效果”,作为唯一评价指标。从源流来说,电影本是民间的艺术,“本土文化”更是当地人的资源。官版“本土电影”中隐约的“独家代言者”的角色设定,是否吞没了民间话语?因为,当职能部门以渠道优势,强势推广自己的“作品”,源自市民阶层的、真实而温热的“声音”,多少要被湮没。

  除此之外,官方色彩的“本土电影”,对创作资源、渠道资源的强势“集聚”,势必抽取市民文化的活力。最坏的格局是,官方发声狂飙突进,民舆立场无奈退化。“有所进、有所退”,职能者力撑的本土电影,势必要在两难全的困境中,实现自我修正。

分享到:

 
  • 新闻云南巧家爆炸案赵登用被人利用充当肉弹
  • 体育奥运-刘翔预赛第一栏摔倒无缘半决赛
  • 娱乐韩庚江铠同恋爱细节曝光:男方主动追求
  • 财经劳动法意见征集结束 劳务派遣重回审批制
  • 科技财政部或出数十亿助组建国家有线公司
  • 博客单士兵:17岁少年杀人事件的恋爱暴力
  • 读书文史观天下:美国枪击惨案的隐秘内幕
  • 教育掐尖不育苗让多数奥赛金牌得主难成大器
  • 育儿热议男童进女更衣室:易促孩子性早熟?
  • 健康独家:哪些伤口易癌变 立秋养生须知
  • 女性奢侈品新玩法:以亲民的姿态走入秀场
  • 尚品摇滚范儿英伦暗黑系珠宝 大闸蟹外的好蟹
  • 星座测试你的爱情记录 12星座36种未来
  • 收藏景德镇瓷器年涨30% 元龙泉青瓷特征浅析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