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精准飞控刷新航天领域中国精度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8日07:37  法制日报 微博

  本报通讯员?谢波 姜宁 本报记者于呐洋

  2012年6月29日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飞控大厅的大屏幕上,当3名航天员手持鲜花,向人群挥手致意的时候,如潮的掌声和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把大厅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浩瀚太空,再一次写下中华民族的新荣耀。

  2012年6月24日,我国首次由航天员控制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交会对接。

  一支富有生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激活了航天飞行任务的“神经中枢”,以精准的飞控刷新了航天飞控领域的“中国精度”。

  ——11次轨道控制,次次精度远优于指标要求,为“太空之吻”铺设了精准轨道;

  ——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飞控平台,实现了对天宫、神舟等多目标协同控制;

  ——突破了轨道重构技术,确保在异常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交会对接……

  这是一支来自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科技创新团队。他们以堪称完美的表现,履行了飞控成功率100%的誓言,再次将中国航天飞行控制技术推向新的高度。

  创新梦想——

  承载着飞控人的使命与担当

  从2011年11月3日“天宫”、“神八”第一次高难度“太空之吻”到2012年6月24日航天员手控“神九”与“天宫”精准对接,仅仅间隔了7个多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中心)主任陈宏敏带领自己的科技创新团队,甚至没有休息一天,就投入新的战斗,两次任务备战实现了无缝连接。

  13天载人飞行、10余次变轨、2次对接,首次载人交会对接飞控复杂程度创下中国航天之最。提到这次任务的难度,陈宏敏主任一连用了四个“最”,“对我们飞控来说,最大挑战是‘天地协同控制’,最大难题是‘异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最核心的问题是‘飞行控制精度’,最关键的工作是‘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尤其是航天员要手控飞船在太空中与目标飞行器精准对接,在我国航天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挑战前所未有。”

  作为载人航天飞控神经中枢,重任再一次落在北京中心肩上。世界航天史上,载人交会对接成功率是65%,而我们的目标是一次成功,次次成功。

  梦想有多远,就能飞多远;创造力有多强,赶超的步伐就有多快。面对前所未有的难题,北京中心科技创新团队一边与时间赛跑,一边与困难鏖战,开始了艰苦的攻关。

  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立足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制定了各类方案、预案700多项,进行了400多次内外部联调联试,精心编写了500多万字的各种总体技术实施方案,完善升级了近500余万行源程序的飞行控制软件系统。

  北京中心党委书记刘清华介绍,在执行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科技干部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又有技术过硬的中坚力量,还有初露锋芒的青年才俊,可谓老将新星齐上阵。他们是中心科技创新团队的核心力量,是攻关创新的中流砥柱,他们凭着锲而不舍和自主创新打造了航天测控的奇迹。

  针对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轨道控制频繁、精度要求高的挑战,轨道专家李革非和同事们优化了轨道控制策略、突破了精确轨道控制技术,实现了控制精度百米量级到十米量级的飞跃;

  针对两次对接实施过程复杂,技术状态变化大,天地协同要求高的特点,副总工程师李剑带领团队提出“飞控系统自动规划与辅助决策”的理念,带头开发了飞控协同工作程序自动生成模式,实现了飞控计划运行的全自动;

  针对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多型号、多目标和各层次人员的需求,总工程师童斌带领团队打造了成为一种以测控应用软件为核心的全新类型任务平台,为飞行器铺设了一条安全、畅通、高效的信息高速公路……

  创新激情——

  激荡着飞控人的勇气与智慧

  

  6月18日“神九”与“天宫”在浩瀚太空完美对接的那一幕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它的背后还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完美对接的背后,源于北京中心几次远距离变轨控制的精准。

  “这几次变轨控制对于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来说至关重要,能否使神舟九号在‘规定的时间’准时到达‘规定的地点’将关乎这次任务的成败。”轨道室主任谢剑锋说,“要准确控制两个以每秒7.8公里速度高速飞行的飞行器,就好比在太空中打两个‘移动靶’,精度至关重要。”

  早在任务前,他就跟同事一起对远距离导引段控制策略进行反复推演,突破了远距离导引最优控制策略及轨道重构技术。这一技术大大提高了控制精度,将原计划实施的5次变轨减为4次,在简化飞行控制操作的同时,也提高了航天员和飞行控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打造软件航母”是软件室主任孙军的追求,作为“船长”,他带领研发的新型软件系统能够及时监测到像“暗礁”一样潜伏的隐患,大大提高了故障监控的效率,为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搭建了可靠稳定的软件平台。孙军告诉记者“通过改进软件功能把人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才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新中”。

  就在手控交会对接前几个小时,遥测岗位故障自动诊断系统发出了一阵刺耳的报警声,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将直接影响即将进行的手控交会对接。情况万分紧急!总体室主任陈险峰却异常冷静,他迅速组织故障小组,按照预案对陀螺进行了重新关机、开机,不到半个小时,故障顺利解除。

  当手控对接圆满成功的口令声响彻在大厅的时候,陈险峰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他心里十分有底,任务前,他们一起准备的各种故障预案多达上百种。

  遥测工程师姜萍为了设计出准确可靠的遥测总体方案,对十几个分系统、20余台设备、1000条遥控指令、300多个重要飞控事件涉及的上万个参数反复确认,了如指掌。她开发的《飞船重要事件自动监视判断系统》,把关键飞控事件中重要飞控参数挑选出来,自动监视判断,减少了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准确性、滞后性。

  创新足迹——

  镌刻着飞控人的顽强与坚韧

  

  2012年6月24日12时47分,当“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在苍穹紧紧相拥的时候,总体室副主任邹雪梅像孩子一样高兴地又蹦又跳,眼睛里却浸满了泪水。8分钟,140米,她足足走了7个月!7个月里,一次次反复验证,一次次推倒重来,她拿出了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10余个版本,达百万字的飞控方案。

  “创新就好比一场马拉松比赛,如果不坚韧,很难坚持下来。”创新的路上,邹雪梅和同事们走了7个月。而北京中心副主任麻永平,在这条路上已跋涉了近30年,每一步都坚实有力。

  麻永平副主任回忆:“1996年中心刚刚成立时,距离首次无人飞船发射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一切都要从零起步。”

  16年来,从无人飞船到交会对接,北京中心科技创新团队把一系列关键飞控技术都印上了“BACC制造”,他们迈着创新的步伐一步步实现着自己梦想。

  任务结束后的那个晚上,面对纷飞沓至的贺电、亲朋好友的祝福,北京中心科技创新团队没有沉醉于此,航天城品字型飞控大楼依然灯火通明,他们依旧像往常一样加班攻关,嫦娥三号任务备战已经启动了……

分享到:

 
  • 新闻云南巧家爆炸案赵登用被人利用充当肉弹
  • 体育奥运-刘翔预赛第一栏摔倒无缘半决赛
  • 娱乐韩庚江铠同恋爱细节曝光:男方主动追求
  • 财经劳动法意见征集结束 劳务派遣重回审批制
  • 科技美劳工组织称三星中国供应商聘用童工
  • 博客单士兵:17岁少年杀人事件的恋爱暴力
  • 读书金正恩掌权非常手段和秘密武器(组图)
  • 教育掐尖不育苗让多数奥赛金牌得主难成大器
  • 育儿热议男童进女更衣室:易促孩子性早熟?
  • 健康跟腱损伤怎么办 梅毒是如何传播的
  • 女性奢侈品牌在华“减速”“下沉”路难走
  • 尚品雪茄:不以尺寸论英雄 威士忌的东方神韵
  • 星座测试你的爱情记录 12星座36种未来
  • 收藏部分紫砂壶年涨幅达30% 曾国藩印拍161万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