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患难夫妻抗战时期与河大一起长征 征集一家亲校友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10日03:39  东方今报 微博

  “流亡”这个词,非亲历者是不可能掂量出其中的分量的。

  72年前,18岁的朱萱在南阳淅川考上河南大学时,她还不知道,将在哪里读完四年大学。在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河南大学开始了长达8年的流亡办学。从1937年来到鸡公山和镇平,辗转嵩县、潭头、荆紫关,再到西安、宝鸡,后又回到开封,河大走了一条充满血泪与坎坷的“文军长征”路。战乱和迁徙,使教师、学生不断流失,甚至惨遭日寇杀害。但每到一处,他们就立即开班上课。作为河南大学八年流亡办学的亲历者,90岁高龄的河大离休老教授朱萱说,她从考上这所流动的大学开始,命运就和河大系在一起,上学、留校、恋爱,都是在流亡路上,“一辈子都烙上了‘河大印’。”

  □东方今报记者 赵媛\文 沈翔\图(老照片由朱萱提供 沈翔翻拍)

  ●九旬老人的回忆

  2012年暮夏,开封,微雨初霁。

  河南大学南门对面的一条巷子,一排排小院墙壁上的凌霄花长得正好。绿叶满墙,花枝伸展。

  这种适应性极强的植物不择土,枝丫间生有气生根,只要攀缘于山石、墙面或树干上,就能生存下来。不管在哪里都向上,只会向上。

  河大人都喜欢这种坚韧而美丽的花,一如他们历经百年沧桑的母校。朱萱教授的家,就在开满凌霄花的小院中。

  记者到她家中的时候,老人正躺在沙发上休息。丈夫赵敏政去世后,她和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朱萱的儿子赵育梁说,母亲前一段胰腺炎犯了,身体还很虚弱。

  但看到记者到来,老人还是硬挺着从沙发上起来,用手抿了抿有些凌乱的白发。朱萱已90岁高龄,耳朵有点背,但是她思路清晰,70多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

  “你尽管问,我知道的都给你说。”老人大声在记者耳边说。

  “我1940年在淅川考上河南大学,没在开封上过一天学,从潭头再到荆紫关、宝鸡,走到哪儿我们就在哪儿上课。”朱萱说,赵敏政则比她高两三届,他们从考上这所流动的大学开始,命运就和河大系在一起,上学、留校、恋爱,都是在流亡路上。

  ●国难当头考上河大

  1922年,朱萱出生在河南渑池县,父亲朱雅斋毕业于武汉大学,在开封一中教书。

  八岁时,朱萱跟随父亲从老家来到开封,上了小学,聪颖的她一直成绩优异。小学五年级时,家里人让她考初中试一试,结果一举考中当时很有名的开封女中。朱萱说,她父亲知道知识的重要性,虽然家里经济并不宽裕,却坚持让她读书。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短短几个月,战火迅速蔓延。1937年12月,日寇铁蹄践踏黄河流域,豫东、豫北先后沦陷,开封危在旦夕。

  从1937年10月开始,全省各沦陷区和接近沦陷区的中等以上学校,大多搬迁到了豫西南和宛西。开封女中则搬到了淅川。

  1940年,朱萱在淅川读完三年高中,即将面临人生新的选择。

  “要是不考大学,当时时局那么乱,就只能回老家嫁人了。”朱萱说,“我不愿意。”

  恰巧,朱萱的一个同学家里亲戚是河大老师,她报了园艺系,朱萱也跟着报了河大园艺系。果然,成绩优异的她,被河大录取。

  ●来到潭头

  此时的河南大学,已经搬迁到茫茫八百里伏牛的最深处——嵩县潭头镇(今栾川县潭头镇)。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河南大学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流亡办学。

  1937年12月,全校师生离开开封校园。1938年1月,文、理、农等学院来到了鸡公山,因豫南战事吃紧,学校再次搬迁,前往豫西镇平。但到了1939年5月初,日寇逼近镇平,师生安全再次受到严重威胁。

  是年5月,河南大学师生在校长王广庆率领下徒步翻越伏牛山,穿过6个县,行程六百余里,于5月底,抵达洛阳嵩县。

  学校将医学院留在县城,校本部和文、理、农等学院近千名师生则前往嵩县潭头镇。在此后5年,潭头成为河大暂时的家。

  1940年秋,朱萱到河南大学报到,来到了这片乱世中的“世外桃源”。她说,潭头老百姓不但接纳了河大师生,而且还倾尽所能去解决河大的困难。当地人王忻丛是个大户,喜欢办教育,对河南大学的到来,非常欢迎,“河大文理农三院的教室在当地一个上神庙,就是他动员腾出来的。”

  ●河大在流亡中“升格”

  烽火连天中,最僻远处成全了求学心。师生都很珍惜潭头难得的安宁,如饥似渴地读书。

  当时,河大文学院张长弓教授夜以继日地工作,经常是灯草躺在耗干了灯油的灯碗里,“吱吱”叫着,才肯收拾东西摸黑回家,人送绰号“熬干灯”。

  朱萱说,学生住的都是农民腾出来的民房,摆三张床,一个小窗户,不可能让每人都取到光。不少学生就在墙上凿个圆洞,在里面糊上一层薄纸,使之透明,美其名曰“太阳灯”。

  “晚上,在油烟缭绕的桐油灯下,在歪斜的破桌上,俯首阅读,直至深夜。清晨,很早起床,到河滩背诵。真可谓‘鸡鸣而起,斗转而息’……”河南大学文学院1941级学生宋景昌先生在他的《回忆在潭头的日子》一文中这样写道。

  虽然潭头条件艰苦,但河大的教学成绩却很争气。

  “抗战时期,河南大学在潭头的5年是黄金时期。”朱萱回忆道,“那时候学生学习刻苦,生活相对稳定,取得的成绩也最辉煌。”

  1942年3月,省立河南大学升格为国立河南大学,跻身国内一流大学行列,被评为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在教育部考绩中,河南大学名列第二,上课总时数为全国第一。

  河大不仅自己教学,还把读书种子沿路播撒。

  朱萱说,在潭头时期,河南大学创办了七七中学、伊滨中学、河大文学院附属简易师范学校、伟志小学、幼稚园、农民业余夜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七七中学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七七事变,不忘国耻。”

  “我还在伟志小学兼过课,算是勤工俭学。”朱萱说,缘分就是这么奇妙,此时赵敏政已从河大教育系毕业留校,曾任七七中学教务主任。但当时两个年轻人的生命轨迹还未重合。

  ●在潭头的“惊鸿一瞥”

  对年轻人来说,生活的艰难挡不住美好感情的萌发。

  朱萱说,当时条件差,很多男生穿的鞋破烂不堪,前头露脚指头,后头露脚后跟。

  “大家开玩笑说,这叫前面‘五龙抓地’,后面‘鸭蛋透气’。”说到这儿,朱萱笑起来,“就这还不忘谈恋爱哩。”

  缘分的红线终于把二人连接在了一起。

  1944年农历年,正月十五学生都到路边看踩高跷,已从河大教育系毕业留校的赵敏政第一次见到了朱萱。留着披肩发,面容清秀的朱萱给赵敏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敏政比朱萱大5岁,老家在周口淮阳,他从开封高中考到河大,跟朱萱算半个老乡。

  惊鸿一瞥后,赵敏政忘不了这个笑起来眼弯弯的姑娘,一次偶然机会又让他们遇到了一起。

  “我有个教育系的同学,她说他们的心理学实验很有趣,带我去实验室玩。”朱萱说,当时赵敏政已经留校当了助教,恰好辅导学生做心理学实验。

  看到心仪的姑娘,赵敏政也很紧张。他不敢多搭话,只红着脸说,“你也做实验试试吧。”

  朱萱说,那时河大管理很严格,女生宿舍的院子,男生免进。而当时男女生也不敢单独约会,她和赵敏政只是偶有碰面。“顶多在宿舍门口等着,碰见了,说上几句话。”

  ●一封信让朱萱重回河大

  在潭头读书时,朱萱的家里却接连发生变故。

  大一时,朱萱的父亲去世。大三时,母亲又离世了。朱萱回老家为母亲料理后事,休学一学期。

  “那时候家里没钱供我上学,打仗也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朱萱说,自己有点心灰意冷,不想上学了,就在老家给化学系主任李俊甫写了一封信。

  “李老师亲自给我回了一封信说,失去这个上学的机会,以后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再上学了,实在太可惜。”朱萱说,俊甫先生的信字字恳切,她又回到了学校继续上学。

  “如果不是这封信,我的一生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朱萱说,虽然她已经90岁了,但仍忘不了那份胜于父母的师生感情,“他永远是我做人的榜样”。

  而支撑朱萱读完大学的,还有当时的贷金制度。

  “只要家里是沦陷区的,没有经济来源的,都可以申请贷金。”朱萱说,这类似现在的助学贷款,大学生每人每月7块钱,在当时,这笔钱足够他们生存下去。而河大坚持办学,让他们免受失学和奴化教育的痛苦,不知改变了多少像她这样家破人亡的年轻人的命运。

  ●潭头惨案后的“流亡伴侣”

  1944年5月15日,日寇骑兵团突袭潭头,学校只得再次转移。

  “我当时和赵敏政还不熟悉,没结伴走。但我们都比较幸运,没遇上日本人。”朱萱说,离鬼子最近时,他们在山这边,日本人就在山那边,远远就能望见。

  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有运气。当时日本鬼子数百人分两路侵入潭头,遇到穿着学生服装的或者打扮像教师的,格杀勿论。说到这儿,朱萱仰了仰头,眼睛已潮湿,当年的惨状让她不忍回想。

  “五·一五”惨案中,河南大学师生被日寇屠杀16人,失踪25人。

  朱萱说,1000多名河大师生进入山高林密的伏牛山腹地,翻过老界岭,到了南阳淅川县荆紫关。河南大学暂时落脚在了这个古镇。

  在荆紫关,朱萱和赵敏政逐渐熟悉起来。朱萱说,两人都热爱教育,志趣相投,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1944年寒假,成绩优异的朱萱留校当了助教。

  没承想,河大在荆紫关办学不到一年,日军于1945年4月再次侵犯南阳,河大又从南阳西迁到了陕西。他们靠着一双脚板,走了一个月到达西安。

  在西安短暂停留后,河大又西迁宝鸡。不久,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朱萱回忆,1945年8月15日深夜,聚集在一起的学生点燃鞭炮,映红了石羊庙的夜空。

  朱萱说,很多学生激动得哇哇大哭。她和赵敏政也很高兴, 两人的手牵在一起,“终于可以回家了!”

  “八年抗战中流亡千里,辗转八次,那一段历史,在世界教育史上,也算得上悲壮。”朱萱说,对个人来说,要不是河大坚持办学,她和赵敏政的人生轨迹都会是另外的样子。

  ●抗战胜利回河大举行婚礼

  1945年11月,经历了8年流亡生活的河大2000多名师生回到开封,看到历经浩劫但依然矗立的大门和巍峨气派的大礼堂,学生们兴奋不已。

  “抗战胜利了,生活安定下来,该成家了,好多年轻人都结婚了。”朱萱说,1945年的12月18日,她和赵敏政举行了婚礼,“我们连结婚的钱都没,参加婚礼的人每个凑两块钱请的客。”

  “五十年患难夫妻,半世纪教学知己”。从此,夫妻两人一直都在河大教书,生儿育女,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再没离开过河大。

  1980年,朱萱夫妇分到了学校当时“最高级”的教授房——两层共80平方米的小楼。

  后来两人相继离休,1995年丈夫去世,小楼逐渐破旧,别人早已搬到了条件更好的新房,朱萱却不愿离开,“守着河大,我心里踏实”。

  “我们一辈子都在学校,和河大已经长在一起了,分不开了。”朱萱说,他们一辈子都烙上了“河大印”,这也是她最骄傲的所在。

  【征集】

  面向海内外征集“一家亲”河大校友

  如果你家里有多人毕业于河大,如果你的家庭见证了河大兴衰变迁,如果你对河大有无法割舍的情怀,均可在新浪微博上@东方今报或者@河南大学,或发短信至13633838603,发邮件至zhaoyuancici@sina.com,让我们一起见证河南大学的 百年沧桑。一键分享到【网络编辑:李鹏勋】【打印】【顶部】【关闭】

  

分享到:

 
  • 新闻薄谷开来、张晓军故意杀人案一审开庭
  • 体育奥运-刘翔跟腱手术成功两天后回沪
  • 娱乐组图:李小璐大肚低胸裙 美乳白皙暴涨
  • 财经汽柴油价10日起每吨上调390元和370元
  • 科技高中生为iPhone卖肾只得2万黑中介受审
  • 博客柴静:冠军共同点 美国冠军要花多少钱
  • 读书哪届最乱:盘点奥运会上的尴尬事(组图)
  • 教育高考生因畏难弃理科致文科招录比失衡
  • 育儿两款日本奶粉在港被查碘量低 微博关注
  • 健康方便面桶荧光物超标? 隐形眼镜伤角膜吗
  • 女性维密天使“被整容” 时尚圈怪婆婆盘点
  • 尚品好酒店:信星级还是挑品牌 拍场顶级假酒
  • 星座测试坏男人教会你啥 12星座男的雷区
  • 收藏田黄身价十年涨十倍 325年野山参拍天价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