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9日电(实习生陈径舟)今天,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医生韩崧和天津北门医院副院长王遵来做客中青在线第34期“劳动·创造·奋斗——我的青春故事”励志教育访谈节目。在直播间,3位嘉宾讲述了自己的青春路,并对网友的提问进行作答。
幼时,在街头巷尾,黄璐琦时常因旁人称呼母亲“医生”而骄傲,“觉得医生很崇高”。
高考填志愿,家人觉得“家里医生太多了”,黄璐琦就填报了建筑专业。然而,他后来被调剂到医学专业。黄璐琦说:“这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如今,黄璐琦潜心于中医研究,野外调查、室内试验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遇到科研困境时,黄璐琦从未心灰意冷,他反而觉得那样才能激起自己的斗志。在克服困难后,黄璐琦会以最简单的方式享受成果:“那种骑着自行车,哼着小曲回家的感觉非常好。”
“如果你真的热爱,你会觉得你所在的领域足够宽广,足以让你为之奋斗一辈子,你不会在乎在什么样的地方、有着什么样的生活条件。”黄璐琦说。
入职医院后,韩崧在诊断感染性眼内炎、术后真菌性眼内炎、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等眼科工作及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精湛的眼科工作之外,韩崧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更多眼疾患者带去光明。
韩崧做了十几年的医疗志愿服务,现在全家人都被他“传染”了,“孩子也帮着拿水、发资料”。
在新疆参加志愿医疗服务的活动中,韩崧除了使用仅会的几句维语外,肢体语言经常派上用场。韩崧说,在新疆开展医疗活动最大的难度在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在维语翻译和当地有威望的人帮助下,村民开始认同这些外来的医生,韩崧发起的“为300名白内障患者免费进行手术”项目也得以顺利进行。
韩崧觉得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收获很多,“被帮助的人得到了温暖、关怀的同时,我也在收获快乐,很有成就感。”
从初出茅庐被患者“冷遇”,到如今候诊队伍排长队,王遵来医术得到认可的背后是他多年的付出和奋斗。
当年看到老师接诊的患者排着长队,而患者却让自己“休息”,王遵来受到触动,“我下决心锻炼,一定提高自己的医术”。艰苦的学习和逐步提升后,王遵来在1997年获得了回报,“一天我要看200多个患者,大家都说这个小大夫看病非常好。”
王遵来独创的脊诊诊法、三小推拿整脊手法等技术被中华中医药学会列为“百项特色”重点推广项目。
有网友问王遵来为何不用自己创新的技术开诊所,既能帮人又能挣钱?
王遵来说,自己更愿意投身于中医推广的工作,那样“意义更大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