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叙永8月10日电 题:探访川南高山苗寨的传统节日“赶苗场”
作者安源殷樱
8月10日,中国农历6月23日,是少数民族杂散居住区里的苗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赶苗场,它流行于四川叙永、古蔺一带,已有数百年历史。
每到这个欢快的时刻,各村寨的苗家男女老少都身着苗族盛装,这些苗族服装,都是纯手工制作,以自编的麻布,自制的蜡染,自己的刺绣,精工细作而成。“我们苗族的姑娘从一生下来,母亲就要为她们考虑置办嫁衣,一针一线,精雕细琢,有的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因此,嫁衣是苗家的传家宝。”45岁的侯自尊告诉记者,“别小看这衣服,一套就价值一万五千元人民币左右,每个苗族人至少得有两套。”
在赶苗场上最惹眼的要数年轻人了。男青年们手握芦笙,边吹边跳,或原地疾转,或单腿跳跃;衣着艳丽的女青年们则围着男青年,载歌载舞。歌舞欢腾,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来自正东西湖村的项福琼正在现场编制一个叫直线变子的工艺品。项福琼介绍到,该工艺品是坝苗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下来的,以三种颜色为主,分别代表黄河、长江和落住地,用在衣服上,非常有特色。
项福琼还是当地的苗族服饰设计师,她设计的服装在三年前已申请了专利。“我现在正在设计苗族舞台服装,在古老苗族服饰的基础上添加了现代元素,穿起来会更时尚。”项福琼告诉记者,她从小就跟着妈妈学做衣服,正是她对自家苗族文化的钟爱,才让她走上了设计的道路。
从广东专门回来过赶苗场的年轻苗族女孩刘维琴笑着说,“每年这天,苗族的年轻男女以互换腰带的方式示爱,我今年也想碰碰运气。以前这里是一座落后的大山,大家只能靠微薄的种植收入来维持生活。而现在,乡里大力发展烤烟业,一个家庭年收入能达到3万元,日子越过越好了。”
养殖蜂蜜的年轻小伙杨启荣刚刚表演完吹芦笙。据他介绍,芦笙是苗族的主要乐器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我是3、4年前跟爸爸学的吹芦笙,这门乐器不好学,要没一点恒心是学不会的。”杨启荣说。
对于苗族文化风俗的变化,只有20岁的杨启荣感慨万分,“现在苗族人里会芦笙的人越来越少了,部分苗族语言在流失,一些苗族文化的元素也不存在了。比如以前大家干活时以唱歌交流,现在都不兴这个,很遗憾。”
叙永县是四川省杂散居住少数民族较多的县,特别是苗族同胞就有5.5万人。同时,在这片土地上,还居住着彝族、回族、仡佬族、朝鲜族、蒙古族等27个少数民族。(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