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立交西下桥口可右转了

2012年08月14日02:59  山东商报

  燕山立交桥在早晚高峰一直是一个堵点,尤其是立交桥由东向西的下桥口处,许多驾驶员避之不及。最近一周多的时间来,不少路过此地的驾驶员可能已经注意到,在由东向西的下桥口处,桥下开了一条通道,桥上的车可提前右转分流。这一“空间穿越”措施的实施,效果显著,拥堵排队车辆减少了一半以上。文/记者 朱彩玲图/记者 刘畅

  高峰时段,西口车辆

  压到桥上1公里

  任女士家住高新区,燕山立交桥是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谈起每天走的这座立交桥,任女士就很头疼:“主要是早高峰的时候,从东向西,一到桥上就打怵,有时候能堵到桥中心的位置,三四个信号灯能过去就不错了。就这短短几百米,往往一堵就是十五到二十分钟。”

  在山大路南口执勤的历下交警大队民警曾表示在早晚高峰期时桥上桥下的车流迅速聚集在交通拥堵时绵延的车流从山大路南口自西向东延伸到立交桥的最高点。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拥堵最为严重时能延伸到燕山立交桥的东口,“一般情况下,车压到桥上1公里也很正常。”

  据交警部门此前的统计晚高峰时段在燕山立交桥西高峰时每小时由东向西流量高达9235辆由西向东流量达7178辆交通饱和度高达1.23。据专家分析饱和度在0.8至1.0之间容易发生交通拥堵超过1.0后极易发生交通拥堵甚至交通瘫痪。

  10车道车流,

  滞留车辆可达750辆

  燕山立交桥,尤其是东向西下桥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拥堵?交警部门分析认为,燕山立交桥西头由东向西路段的单向四车道承接了经十路由东向西的单向3车道、二环东高架由北向西右转下匝道的2车道的连续交通流、燕子山路由北向西右转的2车道以及由燕山立交桥下北侧地面道路的3车道等10车道的车流,且受经十山大路口信号灯通行能力制约,交通连续流与信号间断流通行能力严重不匹配,矛盾非常突出。

  加之该路段尚无分流道路,一旦车辆进入该路段,必面临进去出不来的困境,特别是通过经十山大路口右转向北的车辆也只能与其他流向车辆一样排队等候,造成该路段长期以来一直出现交通饱和状态。

  根据交警部门的统计,在燕山立交改造之前,早晚高峰经常排队至燕山立交桥正桥处,排队长度近一公里,滞留车辆多达750辆,尤其以晚高峰更为突出。

  打通隔离绿化带,

  西头下桥口处可右转

  为缓解该路段的交通压力,交警部门在综合优化改造经十山大路口,通过系统分析论证,实施“分流减量”措施,减少经十路交通总量。经现场实地勘察和模拟分析,选取燕山立交由北向西右转下匝道桥下两墩柱之间空间,在满足车辆通行高度的情况下,开辟专用分流车道,增加该路段的交通分流能力,减少排队长度。

  记者在现场看到,从东往西的三排车道上,在距离下桥口还有一二百米的位置,最右侧车道将原来的直行标识换成了直行+右转标识。通过花坛瘦身、开口等方法,将桥底下开出了一条通道,桥上的车辆可在此提前右转、分流。

  运行一周多,

  路口排队车辆减半

  这一路口的改造已经完成了一周多的时间,投入使用以来效果如何?在此开车右转的孟先生告诉记者:“这两天才发现这个路口,非常有效,以前车辆都挤在桥上,现在可以提前分流,一方面可以减少这个路口的压力,而且早高峰时期经十路本身车也很多,我就直接从燕子山路拐下去了,这样从家到单位,能节省将近10分钟。”

  据交通管理部门的数据测试显示,自开通以来,分流效果十分明显,现在早晚高峰车辆排队一般到车道合流处,路口排队长度比开通前减少了650米,排队车辆减少了325辆。对该路段的畅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这一开口还解决了桥上车辆无法右转至燕子山路的问题。

分享到:
  • 新闻日本已下令拦截中国两岸三地保钓船队
  • 体育奥运-伦敦奥运梦幻歌舞中闭幕
  • 娱乐台富少淫魔门新名单出现已婚女星(图)
  • 财经中行诈骗案嫌犯高山外逃8年后回国自首
  • 科技阿里集团任命王坚为CTO
  • 博客雷锋照片摄影师回应真实性质疑
  • 读书军事奇才:林彪总结自己指挥的九大特点
  • 教育低龄留学生逃离应试教育入别样轨道
  • 育儿两款日本奶粉在港被查碘量低 微博关注
  • 健康用爽身粉会有哪些慢性伤害 奶粉被检缺碘
  • 女性大小S六年后再合体 汤唯设计唯美珠宝
  • 尚品最杰出镂空腕表 四大贵族运动装扮指南
  • 星座周刊下周晦暗不明 测你完美指数
  • 收藏艺术大师赵佶投错胎 跟风炒荧光钞风险大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