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

2012年08月14日07:19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林环

  8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正式实施。从此,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人民日报》当天评论:这是我国第一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标志着我国残疾人事业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题记:有人说,导盲犬与公共场所的距离,就是这个社会与残障群体的距离。而记者相信,这个距离越来越近。哪怕,本文只能让距离更近一毫米,它也值得。

  黄政夫妇与导盲犬“木马”,困在了儿子读大学的那座城市。

  出租,被拒;公交,被拒;地铁,是他们最后的坚持。

  3个半小时,整整3个半小时!导盲犬被地铁工作人员拦住,他们精疲力尽。当地残联的求助电话打过了,中国残联的求助电话打过了,地铁服务热线打过了,市长热线打过了,110也打过了……近在咫尺的地铁,一趟趟开来又开走的地铁,硬是离他们那么遥远。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妻子鲍红说,那是她当时始终浮现脑子里的一句话。

  而颇有些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去那座城市,是受一档电视节目之邀。那档节目,恰恰采访,他们与导盲犬。

  最终,原本想要顺便探访儿子的黄政夫妇,放弃了。

  最终,他们只得求助一位相熟的领导。领导派车,送去火车站。终于,才得以回到上海。

  这是一座城市的孤例吗?

  不,这不是。

  这是多年以前的旧事吗?

  不,就发生在今年。

  从此,所遭遇的种种被拒之门外,都被黄政夫妇认定为“可以承受之重”。

  “你说,这些人是怕狗么?”黄政问。

  排斥?为什么要排斥!

  怕狗,实际上并不鲜见。有些路人怕狗,有的导盲犬使用者,其实也怕……

  排斥?为什么要排斥!

  怕狗,实际上并不鲜见。有些路人怕狗,有的导盲犬使用者,其实也怕……

  一

  46岁的黄政居然怕狗。男人,

  一米八的个头,游泳运动员兼教练,他是去年11月“上海导盲犬网站”启动后的首位在线申请者。

  怕到什么程度?记者问。

  怕到去年底导盲犬 “木马”头一次上门,他吓得躲在了我身后。回答者是鲍红,黄政之妻。二人自少年相识,婚姻已21年。

  怕到“木马”上门第一周,黄家竟一周灯火通明。单眼残存微弱视力的黄政,怕极了夜里走出卧室“万一”撞上毛色黑亮的“木马”。

  怕到“木马”上门一个月后,黄政才敢伸手抚摸。

  其实,妈妈原本也怕狗。补充者是黄浩峰,黄政之子。浩峰说,爸爸怕,妈妈只好强撑假装不怕,后来也就真不怕了。

  恐惧感这回事,只要愿意面对、正视、与之共处,直至明白威胁其实全然不存在,或许分秒之间也就不怕了。

  黄家从未养过任何宠物。鲍红替黄政在网站申请一个月后,“木马”就来了。这家人,习惯性地,就由“明眼人”(视障者对视力正常者的通俗称谓)鲍红挡在了丈夫身前。

  而克服恐惧,鲍红只用了4天。“那天凌晨4点发现狗呕吐,赶紧给训导师打手机。可能睡沉了,他没接电话。我不知该怎么办,觉得它可怜极了,只好搂着它,像搂着孩子,搂了4个小时,直到8点训导师登门”。

  此后,不再恐惧。

  那么,不需要护理饲养导盲犬的你,只需要不排斥导盲犬在公共场所助行的你,还觉得一定要排斥吗?

  二

  拉布拉多是中型犬,通常2岁成为导盲犬,身高60厘米、体重25公斤左右。

  “它咬人么?”采访中,记者听过不止一次这问题,来自路人。

  不,它不咬人。它不乱吠。它不撒野。它不会扑向人张牙舞爪。

  我跟踪采访两周,从未在任何时刻、听闻任何一条导盲犬、对着任何人吠过。

  两周的跟访,记者所见的导盲犬最常见状态仅两种:工作时,心无旁骛带使用者穿行;非工作时,乖乖地始终趴在使用者脚边。

  就在黄政夫妇工作的市体育运动学校,记者一边在门卫室采访,一边留心,半小时内共有4拨人进屋倒水或聊天,而“木马”全程安静趴着,一动不动。

  而这并不算什么。导盲犬,乖到什么程度,你可能难以想象。

  导盲犬“亮和”,去年6月忽然瘸了,每走两步就奇怪地下蹲。使用者李萍诧异地带它去宠物医院,竟然是“髋关节韧带受损”。怎么回事?李萍努力回忆,唯一的可能是前一晚,在公园,“亮和”曾被一跑步者撞倒。“当时它歪倒在地上,但一声没吭,我就没当回事。没想到医生说这么严重,如果吃药治不好还得手术”。

  一声没吭!

  而“髋关节韧带受损”究竟有多疼?记者为此特意访问了一位因跌倒而患此症的朋友,她告诉我,就像总有一根针在不停地刺……

  此时此刻,原先可能并不了解导盲犬的你,只需要不排斥导盲犬在公共场所助行的你,还觉得一定要排斥吗?

  三

  导盲犬与记者靠得最近的时刻,仅一掌相隔。

  记者很佩服原本怕狗的自己没落荒而逃:在拥挤的盘山公路小车上,紧挨着它,并在它因炎热而急促的喘息声中,安然自若地采访。

  这些从不乱吠、先天性格平和的拉布拉多犬,这些后天严格训练的上岗导盲犬,在上海现有16条。

  它们,是工作犬。尽管残酷的现状是:大多数导盲犬活动范围受限,普遍体重剧增,加大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骨关节异常的可能。

  它们,是使用者的眼睛。对使用者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正如《你是我的眼》中所唱的:不仅仅在于“穿越拥挤的人潮”或车海,更多的还是“看见这世界就在眼前”。而“如果看得见”,“生命也许完全不同”。

  借用一位受访盲人的话——导盲犬,让我觉得自己像个正常人。

  那么,对于狗的恐惧程度或许不那么深的你,只需要不排斥导盲犬在公共场所助行的你,还觉得一定要排斥吗?

  四

  记者还想讲述一种特殊的常被人忽略的恐惧:导盲犬使用者对使用导盲犬的恐惧。

  听起来有些像绕口令。简而言之,就是对未知的恐惧。

  这是人的本能。

  有位受访盲人的丈夫是 “明眼人”,他曾经试图闭起眼睛牵着导盲犬过马路。可原以为并不困难的他,站在原地攒了半天勇气,却一步也迈不出去。

  盲杖是死的,而导盲犬是活的。它够聪明么?它会一心一意牵引使用者绕开障碍么?只是动物的它,值得托付自己的人身安全吗?

  要完全信赖导盲犬,这份心理障碍,同样需要勇气来克服。

  而难以想象导盲犬使用者需要多少勇气的你,只需要不排斥导盲犬在公共场所助行的你,还觉得一定要排斥吗?

  嫌恶?为什么要嫌恶!

  一对原本很“宅”的夫妻,每个周末却不知疲惫带导盲犬奔波“闯关”,为什么?

  嫌恶?什么要嫌恶!

  一对原本很“宅”的夫妻,每个周末却不知疲惫带导盲犬奔波“闯关”,为什么?

  一

  当然,也有路人对狗并非恐惧,而是嫌恶。

  5岁学游泳的黄政,认为运动员身份让自己“不怕受挫”。

  的确。他30岁因交通意外一眼失明,另一眼的微弱视力也将在数年内丧失,儿子仅4岁。天塌了?不。“歇了一年”之后,工作照旧,生活照旧,还倔强无比骑自行车出行,因为有次拿残疾证上公交被质疑是假的。要么儿子坐车前为他指路,要么妻子骑在前为他引路。照样当运动员参加比赛,照样当教练并要教得比别人好。就连物质生活,买房买车,也没落下。

  然而,他却认真地告诉记者,以一种缓缓的语气:“我带‘木马’出门前,却还是有阴影、有心理障碍的。”

  徐家汇一家百货店门前,他与“木马”,被保安态度恶劣地指着鼻子嚷“去去去”。

  闸北一家公园里,他与“木马”,被管理员斥责“胆子太大,狗都敢带进来”……

  然而,这都不是最糟的。

  相对于本文之初那段3个半小时的刻骨铭心,这的确不是最糟的。

  二

  黄政的“木马”,应是16条上岗导盲犬中,唯一一条体重没增加的。其它普遍增重10公斤,因为大多只在小区溜达。

  半年了,每逢周六周日,“木马”几乎都陪主人奔波上海各公共场所。

  他们随身带一张打印的 《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折叠整整齐齐,摊开,折痕已快要破了。这份去年5月施行的条例,规定了禁止携带犬进出的场所和乘坐的交通工具,但指出盲人携带导盲犬的,不受本条规定限制。

  实际上早在2008年7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就对盲人带导盲犬进出公共场所以法规的形式予以肯定。

  可每回外出,每回都生气,每回都争辩,像吵架一样耗尽心力。鲍红说,周一上班她总趴桌上,太累了,同事见状常劝她放弃。

  一位如此柔软的女人,一位平素惯于说谢谢、不好意思的女人,这样执着为什么?

  是不是,为丈夫,在他视力消逝殆尽之前?记者问了一个残忍的问题。

  鲍红沉默了。

  之后她点点头,说这个问题确实残忍。与丈夫相濡以沫这么多年,都未敢开口问。

  她猜测,等眼睛全无光感了,他很可能会躲起来,不再出门。而她将默默陪着。

  她说,如果没有导盲犬,“宅”在家里交流就是他们最大的爱好。他们是彼此至今唯一的倾诉对象,他们从未想过更换倾诉对象。他们过着友人眼中“苦行僧”的幸福生活。比如顿顿在家吃饭,由同样运动员出身、不善家事的她掌勺。一顿两个小菜,而花样呢?炒蛋、蒸鱼、拌黄瓜、红烧排骨,再让她列举也列举不出什么了。

  那么黄政,又为何一次次不知疲惫地闯关?

  “他常说,人来一趟世上不容易,要多做有意义的事。为了更多公众接纳,为了其他盲人的便利。”鲍红说。

  “人的一生,随时可能走到变故的另一边,这是刹那之间的事。所以,永远不要用异样的目光看待另一边。”黄政说。

  三

  闯关者,远不止黄政夫妇。记者采访的导盲犬使用者黄鸣,圈

  内戏称“导盲犬总管”。她曾为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与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坐下面谈。

  你觉得她太霸气吗?可采访中,就连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导盲犬项目的工作人员都由衷感慨:“这条路很艰难,需要一些霸气的人去维护权益。”

  还记得5年前的3月,由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财团法人日本导盲犬协会、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导盲犬训练培育工作正式启动,现场的致辞说:这是上海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拓之举,必将为上海的视力残疾人带来更多融入社会生活、共享社会资源的机会。

  还记得今年1月病逝的倪春,上海首位与导盲犬乘坐长途车到异地的使用者。2009年,他带导盲犬“纺云”想坐火车赴南京探亲。早有心理准备的他,特邀了上海电视台某栏目组去车站。不过,闭门羹照旧。他与它,在站前广场晒了两个多小时太阳。无奈,改成大巴,仍然靠了媒体帮助。

  倪春写过日记 《导盲犬的无障碍出行梦,何日能实现》:“不希望,到‘纺云’退役时,无障碍梦还是梦想。”

  那么,你还忍心见他们如此接二连三地继续闯关吗?

  不应该?凭什么不应该!

  你所理解的“狂欢”,恐怕与他们的经历大相径庭。但这恐怕已经是他们所能经历的,最像普通人的,最为美好的了。

  “我们在哪?我们在一个有很多喇叭的地方!”浙江安吉汽车站。黄鸣在一家反复叫卖 “19元一律19元”的小店前,对着手机那头接站的小车司机,高声喊。

  不应该?凭什么不应该!

  你所理解的“狂欢?,恐怕与他们的经历大相径庭。但这恐怕已经是他们所能经历的,最像普通人的,最为美好的了。

  一

  11点烈日下,约15分钟后,小车司机终于找到这个 “有很多喇叭的地方”。

  热,太热了。5条导盲犬伸长舌头,喘息急促,口水直滴。

  这是7月24日,记者随5条导盲犬及使用者乘大巴出游安吉。换乘小车,35公里盘山路至山顶农庄,已午饭时间。等了半小时安顿房间,又等了半小时终于开饭,他们疲倦围坐圆桌前,强撑着精神与农庄主约好3天出游的活动:爬山,爬山,还是爬山。

  随后,各自回房,狗儿们纷纷在床边就地趴下。我注视着导盲犬使用者韩颖,独自从床边摸索去卫生间。短短室内几米,原本如常的走路速度,变为了挪动。

  二

  出发前,黄鸣给上海长途客运南站送了锦旗:“古道热肠,大爱无疆。”这是客运南站第一次接纳这么多导盲犬及使用者与“明眼人”共乘大巴,史无前例。为此,客运南站专门开会商讨,当日值班经理挨个把他们从地铁站引到大巴入口,挨个送上车,挨个安排座位(导盲犬全部钻在座位下、使用者脚边),还不时提醒路人不要再围观了。

  原先说好的旅游地的大巴来沪接人,可一听有狗,临时变卦了。

  但黄鸣他们的心情,明显未受影响。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早已习惯。

  上一回去浙江,同行旅游车上竟有一名“直白”的乘客,迎上前挑衅:“旅游是用眼睛看山水的,不是给山水算命的。”

  三

  下午,爬山开始了。导盲犬们带黄鸣们左弯右绕,绕过时而可见的小石块。他们甚至走在了其他旅游者前头。

  农庄主在旁介绍,这里是竹海,那里是水库。他们看不见,但他们频频点头。

  次日,更有坡度的爬山开始了。

  这么累,有什么好玩?记者非常不解。

  “就是像普通人一样啊,再累也要爬到山顶。那一株株翠竹都是见证。”黄鸣笑了。

  四

  终于,在黄鸣他们强烈的要求下,安排了一次“危险的活动”:橡皮

  艇漂流。

  人穿上了救生衣,狗儿卸下了导盲鞍。

  不再是工作状态了。人和狗都在水里,笑啊,闹啊,直到被工作人员劝回艇上。

  显然,这并非上岗导盲犬该有的状态。但必须承认,在那个时刻,人与狗,才真正尝到了一丝丝“狂欢”的味道——

  像普通人一样;像正常人一样。

  五

  前年圣诞前夕,韩颖带她的 “耳思”经历了一次美国之旅。这是全中国导盲犬使用者第一例。

  32岁的韩颖说,她勇敢地尝试了坐缆车、烤制面包土司、制作冰淇淋、去酒吧欣赏乡村音乐……

  “常有人问,你看不见,出去又能感受什么呢?可虽然看不见,依旧可以去听、去闻、去触摸、去体验。”她告诉我,看不到阳光的亮度,却可使人更敏感于阳光的温度。

  而记者想问的是:

  为什么他们不可以出门体验?

  为什么他们不可以去试一试?

  又凭什么,有的人要在脑中给残障群体安上一些所谓的“不应该”,比如“旅游不是给山水算命”这种话?!

  身为“明眼人”的你,你来说说。

  韩颖记得,回国前,在丹佛大学一堂课上被学生提问:“听说,中国很多场所不许导盲犬进入?”

  她认真答:“我遇到过,我相信这是暂时的。中国公众对这项新事物的认识,相比有几十年甚至更长导盲犬训练史的国家,自然有差距。相信不久的将来,今天的问题不再是问题。”

  导盲犬培训费用,每条高达10万元,均由市残联承担。使用者只需负担清洁、喂养、小部分医疗费用,每月数百元。但仍有个别使用者经济拮据,因此,市残联导盲犬项目工作人员强调,唯一需要呼吁的,就是爱心犬粮机构的捐赠。另据市残联介绍,本月上海将有18条导盲犬正式上岗,今后约以每3年10条增加,常态化、长效化。现有视障人士申请者20多人,其中有就业需求的、较为年轻者,将优先考虑。

  也就是说,导盲犬对使用者的意义:除了出行,更多还是“看见这世界就在眼前”的“眼睛”的意义。

  为何称导盲犬是“眼睛”

  导盲犬与盲杖有多少区别?

  以使用者黄政一则惊心动魄的亲历来答——有天夜里,“木马”忽然带他绕道,走了一条堆着垃圾的脏路。身后的妻子走近才注意到,路上竟有一根晾衣的铁丝,恰恰在黄政眼睛的高度。如果只是盲杖,他那只残存微弱视力的单眼,后果不堪设想。

  更重要的是,有导盲犬后,视障者很可能借由这跨越物种的情感关联,生活态度更为积极。

  例如黄鸣,6年前失明,总想走向另一个彻底解脱的黑暗世界,可自从有了 “江权”,她重新走出家门。至为难忘的一次是,“江权”中暑,却仍坚持在数小时的活动结束后一步一停引她上公交车,送到老弱病残孕专座,直至下车后再引路回家。一进屋,它轰然倒下,昏迷。

  你知道么?不是所有严格受训的拉布拉多犬都能成为导盲犬。如果它缺少服务意愿,则必须淘汰,以免日后危及视障者的安全。

  你知道么?不是所有视障者都适合并需要使用导盲犬,这与视障者的行走及定向能力等有关,也与其是否有明确的就业及社交需求等相关。根据国际导盲犬联盟的评估,视障者与导盲犬的理想比率为100∶1。

  你知道么?中国是全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家之一。

分享到:
  • 新闻日本已下令拦截中国两岸三地保钓船队
  • 体育奥运-伦敦奥运梦幻歌舞中闭幕
  • 娱乐台富少淫魔门新名单出现已婚女星(图)
  • 财经中行诈骗案嫌犯高山外逃8年后回国自首
  • 科技阿里集团任命王坚为CTO
  • 博客雷锋照片摄影师回应真实性质疑
  • 读书军事奇才:林彪总结自己指挥的九大特点
  • 教育低龄留学生逃离应试教育入别样轨道
  • 育儿两款日本奶粉在港被查碘量低 微博关注
  • 健康用爽身粉会有哪些慢性伤害 奶粉被检缺碘
  • 女性大小S六年后再合体 汤唯设计唯美珠宝
  • 尚品最杰出镂空腕表 四大贵族运动装扮指南
  • 星座周刊下周晦暗不明 测你完美指数
  • 收藏艺术大师赵佶投错胎 跟风炒荧光钞风险大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