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自诊须谨慎遇上“军医”勿轻信

2012年08月14日13:19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范献丰 报道

  “如果只是小毛小病,去医院看病还不如网上搜一下,自己找药来解决。 ”今年26岁的上班族张越琪和不少同龄人一样,身上有些不适并非第一时间问诊,而是自己在网上搜索类似症状和解决办法。依托网络的海量信息,不少年轻人成了“自诊族”,借助网络给自己看病。不过,不少在网上回答问诊信息的 “医生”来路不明,其中不少还推销各类药品。

  不少人小病更愿自诊

  “去医院看病不止耽误时间,药费价格也挺高。”在上海工作的瞿小姐最近喉咙干涩发痒,去医院看病被告知并无大碍,但开了近300元的药,“我主要是想知道到底什么问题,吃药还不如饮食上注意一点。 ”

  不少上班族身体出现状况时,常选择上网“自诊”。这样的“自诊族”以年轻人居多,网络成为他们的求医问药的“医院”。市民邱先生说,一般自己身体不舒服他会上网查询,自行购药,如果超过一周还无好转再考虑去医院:“小毛病去医院挺耽误时间。”

  “自诊族”对号入座断症

  据一些自诊族介绍,网上自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搜索引擎中键入“喉咙痛”、“咳嗽11天”一类的关键词,就能跳出不少病因解析,他们就能根据这些网页信息自己“对号入座”。

  除此之外,一些具有提问功能的网站也颇受欢迎。记者打开百度知道发现,这里有专门的“医疗健康”栏目,里面从内外科到心理精神科门类齐全。点开内科一项,又分为心血管内科、风湿内科等8项,网友可详细描述自己的症状向其他网友求助,仅内科一项的提问就已超120万个。

  网络医生身份成疑

  不过,一些回答者的“医生”身份成疑。在一家网站上,记者询问“在线医生”是否具有医师执照时,对方先表示“我们有个综合团队服务”,后来不再理会记者的提问。而在一些医药问答板块中记者发现,不少“医生”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回答后,留下一个QQ号,要求提问者“私下详谈”。

  记者在一个询问治疗皮肤病的提问中找到一名“王医生”留下的QQ号。当记者通过网络联系到“王医生”时,他先简单询问了“病情”,最后确定“你这个肯定是湿疹,我这里有特效药,专治这样的情况,一个疗程明显好转,三个疗程彻底痊愈! ”

  本市一些医生表示,平时工作已十分忙碌,很少能长时间“在线诊疗”,即使偶尔匿名回答网友提问,也不会推荐来路不明的药物。一些医生还常在工作中遇到“自诊”后加重病情的人。

  业内人士提醒,上网了解医学常识是必要的,但“自诊”存在很多风险,尤其是“老军医”上网坐堂,网友更应谨慎。

分享到:
  • 新闻日本已下令拦截中国两岸三地保钓船队
  • 体育奥运-伦敦奥运梦幻歌舞中闭幕
  • 娱乐《英雄无悔》主演李婷去世 终年43岁(图)
  • 财经江门住建局否认挨批 称官方结论未出炉
  • 科技京东大家电3年零毛利 派员进驻线下店面
  • 博客雷锋照片摄影师回应真实性质疑
  • 读书毛泽东如何评价斯大林对自己人残暴屠杀
  • 教育低龄留学生逃离应试教育入别样轨道
  • 育儿两款日本奶粉在港被查碘量低 微博关注
  • 健康车内毒气真相揭秘 识别一次性用品优劣
  • 女性时尚杂志抢电商饭碗 汤唯长裙扮女神
  • 尚品七夕浪漫餐厅推荐 鹊桥夜选酒攻略
  • 星座周运12星座本周忠告 梦境测致命伤
  • 收藏隆胸变艺术引争议 中药材收藏价值存疑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