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产业进入恶性膨胀期 有关部门该如何应对?

2012年08月14日17:59  中国广播网 微博

  

  煤化工产业进入恶性膨胀期,有关企业和部门该如何应对?(资料图片)

  中广网北京8月14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带来评说:煤化工产业进入恶性膨胀期,有关企业和部门该如何应对?

  沈骥如:据权威人士透露,最迟到今年四季度,由国家能源局科技司主导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这两个有关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将会出台。权威人士表示,在文件中会明确内蒙古、新疆、山西和陕西等11个省区的15个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这15个示范项目名单目前已经确定,但不排除两三年后,再推出第二批示范项目。

  不过,他指出,国家能源局对已开工但未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的有关项目,也不会搞一刀切式的统一叫停。能源局科技司下一步将加大与有关地方政府的沟通力度,重点是引导国有资本理性投资。这意味着,此类煤化工项目基本不再可能从银行直接获得融资,而土地审批、环保审批等流程也将逐步提高门槛。

  出台这两个文件,是为了应对我国煤化工产业出现的重复投资、产能过剩的恶性膨胀趋势。自2006年起,中国煤化工业突然进入井喷期,累计规划拟投入资金上万亿元。面对非理性发展态势,国家发改委在过去6年相继出台了5个针对煤化工的条例或通知,试图给煤化工行业降温,但均收效甚微。

  目前我国在建的和拟建的煤化工项目多达104个。煤制油项目产能累计已经接近5000万吨,甲醇制烯烃(xijing)产能累计超过2800万吨,仅新疆和陕西两个省区的煤化工项目,总量已经超过60个。今年以来,经济下滑趋势使煤炭的价格持续下跌,最近13周累计每吨下跌161元,跌幅达20%!由于卖一吨煤化工初级产品甲醇的获利是卖一吨原煤获利的1-2倍,卖一吨煤化工下游产品的获利,要比卖一吨原煤的获利高6-7倍,所以各地纷纷上马煤化工项目,先前5个针对煤化工的条例或通知自然就收效甚微了。

  但是,井喷之后的市场需求量却没有增加,煤化工产业特别是初级产品甲醇的供大于求局面已经非常严重。仅甲醇一项,在短短的3年内就从4000多元/吨跌至2000元/吨。

  事实上,超过80%的煤化工项目均未建成,这些项目一旦建成,煤化工产品很可能要跌到“白菜价”。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所以要出台《规划》和《政策》两个新文件对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加以规范。权威人士表示,即将出台的《规划》和《政策》对重复投资煤化工项目的遏制力度将上升到“严打”的级别。

  但是,即将出台的政策严打并非一味打击,除了对煤制甲醇、二甲醚单体项目做出最低产能限制,以及今后所有煤制烯烃项目一律需要国家发改委核准之外,对于煤基多联产等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项目,国家发改委仍将予以适当鼓励。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企业热衷于发展煤化工项目有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可以理解的一面,也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利润、产值和GDP的非理性的另一面。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指出,省级地方政府看重的是如何让煤炭资源的附加值更高,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潜意识忽略了全国产能一盘棋的中央意图。这个判断是中肯的。由此,我们就可以探索企业和地方政府应对煤化工产业恶性膨胀的对策。

  首先,要端正认识。无论是煤炭、煤化工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应了解自己在我国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任务。一是,作为一个煤多、油少的国家,我国煤炭和煤化工企业在相当长一短时期内仍然是为我国提供能源的主力,有着充分的发展空间。二是,为了应对气候变暖,履行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非矿石替代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的承诺,意味着我国的能源结构要进行调整,煤炭、石油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必须逐步下降。

  其次,对煤化工产业的“恶性膨胀”,除了采取“拦截、封堵”的办法,更应该采取“疏导”的办法。所谓“疏导”,就是要给卖不出去的煤化工产品找到销售出路,同时,要调整煤化工产品的结构,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减少供大于求产品的生产。例如,我国对海外石油的依存度已高达56%,面临巨大的战略风险。

  而煤化工产品甲醇和二甲醚可以大量添加到汽油、柴油中,减少我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目前,93号汽油每升售价接近8元,而甲醇燃料售价仅3元左右,添加到汽油中,可以降低油价、减少运输成本。不妨可以先在出租车、公共汽车、中小卡车和农用汽车、拖拉机、内河船舶上使用,也可以代替一些锅炉燃油和天然气。这方面的市场一旦打通,甲醇、二甲醚的过剩可能会变为供不应求。关键是要消除汽油、柴油添加甲醇、二甲醚的心理障碍、技术障碍和部门利益障碍。

  第三,我国2011年消费35亿吨煤,今后还要增加。这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减少对煤炭、石油的依赖是国家、民族利益的长远需要。煤炭、煤化工企业需要对非矿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生物能源等进行投资,对智能电网进行投资,使单一的煤炭或煤化工企业,变成多元、全能的能源企业,收入来源多元化,将增强企业和地方经济的抗风险能力。2012年上半年德国各种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已经从去年同期的21%提高到25%。德国能做到的,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到。

分享到:
  • 新闻日本已下令拦截中国两岸三地保钓船队
  • 体育刘翔抵沪副市长接机 孙海平:全运仍难定
  • 娱乐《英雄无悔》主演李婷去世 终年43岁(图)
  • 财经江门住建局否认挨批 称官方结论未出炉
  • 科技京东大家电3年零毛利 派员进驻线下店面
  • 博客青海孤儿院实拍(图) 哪版周芷若最美(图)
  • 读书毛泽东如何评价斯大林对自己人残暴屠杀
  • 教育私塾的逆袭:没有文凭的教育行得通吗?
  • 育儿两款日本奶粉在港被查碘量低 微博关注
  • 健康车内毒气真相揭秘 识别一次性用品优劣
  • 女性时尚杂志抢电商饭碗 汤唯长裙扮女神
  • 尚品七夕浪漫餐厅推荐 鹊桥夜选酒攻略
  • 星座周运12星座本周忠告 梦境测致命伤
  • 收藏艺术家一天结婚7次 中药材收藏价值存疑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