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鲨鱼可持续利用会议”在北京举行,主办方是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行业代表、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出席了这次会议。有关方面将为此专门出台《中国鲨鱼产业白皮书》,力图反驳“拒食鱼翅”的立论。一些与会专家和业界代表表示,目前中国沿海的鲨鱼捕捞都是兼捕所得,不存在专门把鲨鱼作为主捕鱼的捕捞作业,鲨鱼作为兼捕鱼类,基本保持了种群数量的平衡。从美食文化的角度看,鱼翅消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非但不是对濒危物种的消费,反而是对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国节俭美德的体现。(8月17日大洋网)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则公益广告广为流传,给人很深的印象。广告中,姚明推开摆在他面前的一碗鱼翅,拒吃。
也真佩服某些专家及行业协会官员,竟然抛出食用鱼翅是“对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国节俭美德的体现”这样的观点。如此昧着良心讲瞎话,足见某些利益集团是多么的卑鄙!
所谓“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也许是说鲨鱼捕捞都是兼捕所得,鲨鱼捕捞上来后已经死亡,人类对美味的鱼翅是不吃白不吃。是不是“兼捕”,看看鱼翅与其他鱼价格的巨大悬殊,不辩自明。昂贵的鱼翅,怎可能让捕鱼者只是“兼捕”而不是“主捕”呢?
再谈谈食用鱼翅是“中国节俭美德的体现”。宴席上,若是上一盘鱼翅,这酒席的标准动辄数千上万,一桌酒菜也许就是一个辛辛苦苦农民工的一年血汗钱。可是在国人死要身份的心理作祟下,鱼翅成了大富大贵者臭显摆的道具。若是食用鱼翅也成了中国节俭美德的体现,官员为了不断发扬“节俭美德”,每年3000亿左右的公款吃喝费岂不太少了?
现代文明以消费为拉动经济主要动力,经济增长、发财赚钱成为第一要务。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节约节俭被描绘成一种落后文化,商家、行业协会及某些专家不遗余力地鼓励人们无止尽地扩大高消费,不择手段地刺激每个人的消费欲望,从中获取利益。
海洋保护组织Oceana曾发出警告:“中国等亚洲国家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对鱼翅日益增加的需求,正使很多种鲨鱼处于灭绝的边缘!”Oceana高级官员肯特内说:“全球鲨鱼贸易正使海洋陷入崩溃。”“鲨鱼处于灭绝的边缘”也好,“海洋陷入崩溃”也罢,都没有中国的某些专家及行业协会官员权威,因为他们的眼睛红了,心能不黑吗?
[稿源:红网]
[作者:钱桂林]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