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城乡巨变常州高新区华丽转身

2012年08月19日01:59  现代快报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常州市高新区在20年前就是一个农村,“过了沪宁铁路,那是地道的乡下了。”20年,对于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常州来说,是短暂的,然而,对于常州高新区来讲,却经历了城乡巨变。规划面积从当初的5.63平方公里,扩大至现在452.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从成立之时的 9.28万,到现在46.05万,经济实力从199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2亿元到2011年623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开发区前列。

  “今天的高新区已是常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每天为常州创造着逾六分之一GDP,创造着逾五分之一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一片农田里缔造起了一个现代化新城,20年城乡巨变,让常州高新区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经济

  地区生产总值已达600亿

  城市面貌的发展和变化,是市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则需要一些数据来说明。

  2011年,常州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3亿元,同比增长24.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10.29万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30%;

  实现工业销售2110.6亿元。其中,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284家,超10亿元20家,上市企业8家,天合光能成为全市新兴产业中首家销售超百亿元企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0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1.3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2.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98万元和1.49万元。

  “除此之外,更让人振奋的是,常州新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常州高新区一位负责人介绍说,2010年启动的常州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四大专题园区建设全速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至2011年,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21家,列全省县市区第二。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9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的47.1%。

  “今天的高新区已是常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每天为常州创造着逾六分之一GDP,创造着逾五分之一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该人士介绍说,经过近5年的快速发展,常州高新区在全省开发区的综合排名从2007年的第5位跃升至现在的第3位。

  一城三区

  建成区扩大到60平方公里

  据介绍,根据常州城市“三城融合,南北建新”发展战略,常州高新区实现了城乡规划的深度全覆盖,“一城三区”城市空间总体布局逐渐明晰,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城乡交通基本实现一体化,先后建成通江大道、龙江路、长江路、黄河路、飞龙路等“五纵十横”共 230公里城市骨架道路,改造和新建县乡公路和镇村道路423条,重建、加固农桥273座,实现了农村公路与普通干线公路的内外衔接,镇村道路村村通。同时,区域一体的城乡公用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全面完成改水任务,全区及镇村居民全部饮用了处理后的长江水;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处理率达85%;垃圾处理实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集中处理的统筹处理模式。全区集中供气气源已100%采用天然气。BRT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村村通上公交车。

  城市生活发展了,功能国际化新城魅力也开始显现。20年来,高新区已经建成了对内循环、对外辐射、内外有机衔接的现代化“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常州机场通过两次改扩建,机场设施达到4E级标准。常州港实现了常州人连江通海的夙愿,也让地处长江之滨的常州高新区真正感受到长江水运的便捷和生机,多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穿越高新区核心区的京沪高铁给了常州高新区千载难逢的机遇,正如其高铁站屋“流线形鱼”的造型,为高新区创造了如鱼得水的发展环境。随着常州西绕城高速、常泰通道连接线建成通车,与辖区内已有的沪蓉高速一起构成了52公里的区域高速公路网。

  园区建设是高新区国际化新城的特色。20年来,高新区园区建设坚持产城一体化理念,形成了“两主四新两特”的产业结构;加快创意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车辆产业园等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出口加工区的成立,为企业提供了宽松的经营环境和快捷的通关便利;利用港口码头,整合滨江资源,关停污染企业,整治化工区的环境,使化工区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它们将再次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引擎。功能国际化是高新区引以为豪的骄傲。全区社会事业配套不断完善,各类学校、医院、奥体中心、大剧院、博物馆、规划展示馆等落户高新区,给居民带来了便利精彩的生活;常州富都盛贸饭店、常州万达喜来登酒店等10个五星级酒店和沃尔玛、乐购等大型超市,首都银行等成功进驻,国际化功能逐渐增强;随着万达、月星、丰臣等商业综合体和国际风情街的建成开业,高新区服务设施将更加完善,接轨国际,融入世界,一座功能国际化的新城魅力初显。

  20年来,常州高新区在加快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的同时,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营造诗意生存的人居环境,通过绿化美化提升辖区整体形象。新北中心公园、飞龙体育公园、高铁生态公园,它们都是居民放飞心情的好去处,是林木葱茏,绿树成阴的绿色氧吧。

  “展望未来,常州高新区将回归城市建设的本色,用3到5年的时间,重点围绕新龙国际商务城、主要道路河道整治、新龙生态林、环球恐龙创意城、天合太阳城、生物医药产业园、通江大道商业区、府西飞龙宜居区八个重点区域,把高新区打造成创业者向往、本地人自豪、外来客欣羡,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国际人才集聚地。打造成既能充分利用和享受现代城市生活,又具有自然和田园之美的理想家园。”常州市委副书记、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戴源说,“我们正在雕琢长三角地区一颗传世明珠,让人们珍重其价值,让常州分享其成果,让世界瞩目其璀璨。”

  创新

  政府机构部门办事窗口化

  李西宁,常州市新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20年前,李西宁还是一所中学的老师,看到在报刊上常州高新区招聘的信息后,就报名参加了招聘考试。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李西宁说,当时被录用后上班,连正式的办公用房都没有,借用现在位于通江大道边上一家叫“通达公司”的几间房办公。“当时很多人没有办公桌,我们几个是搞政策研究的,属于‘特殊照顾对象’,才分配给了办公桌,”说到这,李西宁情不自禁笑了起来。

  常州国家高新区是国家首批52个国家级高新产业开发区之一,当时的面积只有5.63平方公里。“当时建成高新区的目标也很明确,将高新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转化为产品,迅速产业化形成生产力,”李西宁说,高新区就是在划定的一定区域内实行国家扶持政策的地方,用政策来扶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年来,在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常州高新区广大干部群众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今,常州高新区已成为常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李西宁看来,20年来,常州高新区有两大变化:首先,常州高新区成为常州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度最高的地方;其次,常州高新区成为了常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城市发展的载体。

  常州高新区成为常州城市发展的载体,这一点,在李西宁看来是最明显的。“20年前,过了沪宁铁路,最好的建筑就是现在通江大道边上的天安工业村,其余的地方基本上还是农村景象,”李西宁说,经历20年发展,这里已经发展成为常州现代化城区的一部分。他说,城市化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现代化与城市化是联系在一起的,常州高新区很好地发展了城市功能。

  李西宁还认为,20年的发展,常州高新区在体制、机制方面有不少的创新和发展,承载了社会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任务。当时如果还继续按照原有的老的行政管理模式,是难以推进高新区的开发建设的。相比于其他地方,常州高新区的机构要简洁得多,“小机构”的特征很明显。比如,常州高新区的社会事业局,里面就涵盖了文化、教育、卫生等。还比如,经济管理方面只设立了一个“经济发展局”。“1992年高新区成立的时候,只有5个局1个办公室等6个职能部门,后来随着职能扩大,有所变化,但是‘小机构、大服务’这个原则基本没有变,”李西宁说,常州高新区是机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的一个窗口,而且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

  “现在看似很平常的窗口制,各政府机构部门办事窗口化,最早就是在高新区实行的,”李西宁说,还有办结制、限时制、首问负责制等等,现在看上去理所当然再普通不过的一些制度,都在高新区进行过探索试点,这都是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扶持已不再是高新区的优势。今后高新区发展的优势在哪?

  对此,李西宁说道,这些年来常州高新区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靠的是综合投资优势。比如,廉洁、高效的办事水平,文明、诚信的社会环境,有优秀人才支撑体系等综合性投资环境,这才是最重要的。

  民生

  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

  家住河海新村的万华英老人告诉记者,当初征地拆迁时,能领到失地农民生活保障。2008年的时候,政府出钱让所有失地农民都进入城市保障,如今她每个月能领到400块钱的养老金。另外,个人每年只要支付45块钱,就可以享受医保。

  据常州高新区一位负责人介绍,继2008年14.5万被征地农民进“城保”后,2009年,全区又积极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仅半年时间,11.02万农民被纳入“新农保”,参保率90%以上。

  今年7月1日,高新区又推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根据该《办法》,实施全区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原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将自动转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并设置了9个个人缴费档次,分别为每年600元、720元、840元、960元、1080元、1200元、1320元、1440元、1560元,参保人员可自主选择档次,多缴多得。

  据悉,截至今年6月份,高新区财政共投入了配套资金1.65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账运营,基金总量已达到4.2亿元。目前共有10.02万人纳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其中享受基础养老金有3.08万人,待遇水平为110元/月,参保缴费人员领取养老金的有8700人,待遇水平为310元/月。

  另据介绍,近年来,高新区按照每年10%的增长率加大社会救助的力度,仅2011年就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社会救助。同时加大制度建设,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低保一体化制度、城乡统一的重点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制度和城乡统一的残疾人救助制度。实现了社会救助一体化。此外,全区还加强就业保障城乡一体化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促进1827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再就业,吸纳9817名高校毕业生来区就业,促进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人数1667人,为14807人次办理享受社保补贴人员待遇,补贴金额1446.37万元,实现平台建设、就业信息、就业援助服务一体化。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出台为游离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外的城乡居民编织了一张更完善的社会保障网。如果说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使高新区实现了社会保障面向城乡居民及各种从业人员的全覆盖,那么今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则标志着全区真正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障的城乡一体化。至此,高新区实现了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和就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该负责人介绍说。

  对此,常州市委副书记、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戴源说道,“征了老百姓的地,拆了老百姓的房,建了这么多的产业园区,究竟给我们的老百姓做了点什么?所以这几年我们会在社会事业上加大投入。社会保障搞好了,这既是我们的投资环境,也是我们搞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目的所在,最终还是为了改变群众生活。政府的财政资金是有限的,但我觉得只要是花在群众头上都是不会错的。”

  居民

  家庭聚会都会到高新区

  今年72岁的万华英居住在河海新村。20年前,她的家就在通江大道每家玛超市附近。她回忆说,那个时候高新区基本都是农村,现在宽敞的通江大道,那个时候是条只有10来米宽的砂石土路。

  20年来,老人最大的感受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交通变方便了。她告诉记者,20年前,他们想买点生活用品都不方便,要走5公里路才能坐上公交车,而现在出了家门就是公交车站。“现在买吃的、穿的,什么都很方便,”万华英说。

  万华英和老伴住的80平方米的房子南北通透,一间屋子老两口住,另一间15岁的孙子住。同一个单元的二楼住的是她的儿子媳妇。两套房子在1993年搬进来时就特地拿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万华英的老伴陈春祥是小学老师,如今也已退休多年。每天早晨五六点,陈春祥早早地起来遛弯儿,喜欢步行半小时到恐龙园看看,而万华英则喜欢和小区里的其他老太们跳个早舞,她是社区里的文艺骨干。“要是在农村,我现在还得下地干活,”老人笑着说。

  万华英说,这么多年也不断有亲戚朋友们问她:从农村上来的,住得惯吗?她的回答是:“怎么不习惯,就是去菜场买的菜没有自己种的新鲜,但人的确舒服不少。我们的房子虽然小,但你要叫我换房,我也不乐意。刚搬来那会儿,这里四周都还是农田,可现在不同啦,走出去就是万达,就是太阳城,逛街买东西很方便。公交车也是四通八达的。遇到个下雨落雪天出门,都不用穿套鞋,反正走几步就是公交站台了。不像我们过去在许家村,一下大雨,村里小孩上学骑的自行车都要让大人们扛在肩头送到村口,因为水都要没到膝盖的。”

  50多岁的河海街道居民陆巧娣告诉记者,20年前,她一家人种4亩多地。土地征用后,就进入当地企业上班。“我们家房子拆迁,分到了两套公寓房,”陆巧娣说,她也有养老保险,到年龄后将按月领取养老金。

  在河海社区居委会上班的尤南告诉记者,还在十几年前,高新区这边还是冷冷清清,根本不像一个城市,那时候虽然她家房子在新北区,但是基本上只是晚上回来住一住,上班、休闲购物都要到常州市区。从2003年开始,高新区“开始热闹起来”,“现在家庭聚会都到高新区这边来的。”

  农民变居民

  转变的不仅是身份

  周宏坚是常州高新区河海街道劳动所所长。在高新区刚成立的时候,周宏坚在当地村委任职。他说,常州高新区最初的5.63平方公里就是现在的河海街道所在范围,当初由黄家村委、庄家村委、许家村委等4个村组成,河海街道也是在这4个村委的基础上成立的。周宏坚所在的黄家村委正是高新区的“中心地带”。

  在周宏坚看来,当地老百姓的就业、保障都经历了一个过程。他说,1998年前后国企改制,不少工人下岗。当时河海街道有上千人需要再就业。经过政府1年多时间努力,基本完成了再就业。“现在只要不挑不拣,街道的居民想再就业,都可以安排,”周宏坚说道。

  周宏坚介绍说,目前街道内的居民实现了5大保险全覆盖,比如大病救助方面,居民1年最高能报销12万。

  “农民变成居民,不仅是身份的转变,他们在思想上也开始转变,”周宏坚说,以前安置小区的居民,一些农村的习惯还没改变,农具不用了还一直堆放在居民楼里,绿化带也被“开垦”成了菜地。但是现在,居民们参与公共服务、社会活动的意识越来越强。

  务工人员

  住创业公寓有家的感觉

  位于高新区太湖路南侧有着4幢5层楼的创业公寓,是专门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宿舍。

  据创业公寓的负责人陈祥圆介绍,创业公寓建于2003年,主要就是为解决高新区招商引资后企业员工的住宿问题。目前,创业公寓有300多个房间,可以居住2000人。

  每间宿舍内有卫生间,最多可以住8个人。一般一个房间企业方面每月支付600元,算下来住宿费是每人每月几十块钱。创业公寓内还配备有包括图书室、电脑室、多功能厅等在内的150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以及3000多平方米的室外球场等。另外,创业公寓还招募有心理、法律等方面进行咨询的志愿工作者,居住在里面的务工人员按照自己的需要,接受免费咨询服务。

  35岁的小朱和丈夫都住在创业公寓里,他们是安徽六安人,在高新区一家企业上班有1年多了。“创业公寓给那些初来乍到的外来打工者有一个安稳落脚的地方,而时间长了,有种家的感觉,”小朱说,住在创业公寓里,除了房租便宜,各方面都很方便。

  力争2014年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今年年初的两会上,常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东海提出,今后五年时间里,将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完善城市国际化功能、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全面提高全区人民生活品质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力争到2014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5年建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届末基本建成国际化、生态化的滨江新城。

  对此,张东海同样提出了一系列数据: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按省统计口径超过50%;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倍增,达450家左右;新增上市企业20家左右,上市企业总数力争超过25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今后五年里,发展要有大贡献,产业要有大飞跃,创新要有大提升,”张东海说,5年时间里,将形成具有新北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销售收入超百亿的龙头企业达10家左右,建成沿江、沿黄河路、沿通江路三条千亿级产业带;四个新兴产业规模五年翻两番,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形成一个以上国内领先的优势产业集群。

  “经济发展了,就要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张东海表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将在环境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一城三区多园”空间布局全面优化,全面建设集综合交通、金融集聚、商业商务、科技研发和公共服务功能,“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新龙国际商务城。新龙生态林将建成为长三角中心城区最大的天然森林氧吧,同时全面建设环球恐龙创意城、府西飞龙宜居城、天合太阳城等重点片区。另外,统筹城乡发展,全区城市化水平力争达到70%,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100%,国际化功能集聚、生态化环境宜人的滨江新城基本建成。

  “五年时间里,高新区的民生要有大改善,”张东海说,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全区城乡居民生活将更加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下;城乡社会保障实现一体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城乡低保救助实现更高层次的全覆盖,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各类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事业布局优化、品质提升,与经济发展更趋协调,人们生活更加美好。

  □现代快报记者 刘国庆 李梦雅

分享到:
  • 新闻日本150人将赴钓鱼岛海域祭拜
  • 体育国安遭误判1-1辽宁 好球被吹帕帅险退场
  • 娱乐警方悬赏20万通缉李宗瑞 恐至少获刑10年
  • 财经统计局忧虑决策风险 急查地方经济数据
  • 科技小米手机性价比真那么高吗?
  • 博客国人为何富不过二代 炒房客在温州完了
  • 读书民国艳舞表演(图) 战争中受尽凌辱的女人
  • 教育网友热议:“新24孝”你能做到多少?
  • 育儿两款日本奶粉在港被查碘量低 微博关注
  • 健康家庭急救箱必备啥 劣质餐巾纸生产流通链
  • 女性梦露背后的时装设计师 蜘蛛女红毯搭配
  • 尚品终极超跑警车盘点 私飞:富人出行新贵
  • 星座周刊自投罗网的一周 测试劈腿报应
  • 收藏80版猴票下跌1000元 奥运邮票下跌三成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1. 1女友或成周克华作案帮凶 已被警方提审
    2. 2警方称周克华作案前会跟女友交流想法
    3. 3动画模拟周克华被击毙全过程
    4. 4民警称警号有变是穿同事警服否认周自杀
    5. 5日本逮捕香港保钓船上全部14名保钓人士
    6. 6记者采访无意中录下女子偷窃全过程
    7. 7周克华被警方击毙后现场视频首次曝光
    8. 87名香港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插五星红旗
    9. 9长沙警方称周克华白天泡网吧晚上睡墓地
    10. 10保钓人士戴手铐抵那霸 下船高呼爱国口号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