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座城,你可“需要”我?
本以为要高歌猛进,先来一瓢兜头凉水。9月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到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三个条件”——
其一,家长要符合条件,要有稳定工作、住所、收入,等等;其二,考生要符合条件,在这里上了几年学,各地会有不同规定;还有一个是“城市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
看前面两个条件,尚可理解,到了第三个,或许是袁部长口头表达的缘故,看了半天,总是有些难懂。如何叫做这个城市需不需要这个行业、这个群体?作为一个外来者,我可是这座城所需要的那一个?这三条还仅仅是教育部的“指导性意见”,在各地实施起来,可以想见,仅凭一个“需不需要”就会生出几多门槛。
尽管表达不清,但总叫人觉得别扭。别扭之处,就在于,高考就高考,怎么关乎那么多事情?按照这个说法,倘若一座城市不需要你,不要提在此高考,能让你在此打工、上学,就已属赏赐,得感恩戴德;它若需要你,不单高考没问题,就连住房、医疗、子女入学,都不必你愁,早已安排妥当。
这种论调,其实与许多地方流行的“贡献论”如出一辙——若想享受公共服务与福利,先得有所贡献,幼儿入园看贡献、医疗保险看贡献、住房保障更要看贡献。而究竟如何才是做了贡献,却从没给过一个明确的说法。
不过,却总听官样文章中有一句话:“农民工为我们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不知此贡献与上述“贡献”是否一样意思。话是好说,事却难办,君不见,公共服务的享受,农民工所遇到的门槛最多。这不,昨天的新闻就有,在郑州一所幼儿园,农民工子女入学前,要做“智商测验”,而这样的丑剧,几乎年年开学时都会有所耳闻。
一座城市尤其是流动人口庞大的大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需要”,往往是分时段的:城市建设时需要,过年人家回老家时想念,而到了入园、入学、高考时,却不想再需要。你到底是需要还是不需要呢?袁贵仁部长这句含糊不清的话,有必要详细解释一番。
[稿源:红网]
[作者:王子明]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