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外商投资新时代—青岛第一韩商回眸1992

2012年09月18日09:14  半岛都市报

  原标题:开启外商投资新时代—青岛第一韩商回眸1992

开启外商投资新时代—青岛第一韩商回眸1992

  在韩国人林永喆23年的青岛时光里,最难忘的可能就是1992年了。

  坐在记者面前的林永喆已经年届五十,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孤身闯青岛的韩国小伙子。他笑着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写着:青岛托普顿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名片上的头衔已经快23年没变了。1989年,27岁的林永喆来到青岛,代表韩方在城阳投资45万美元成立了现在的托普顿,那是青岛乃至山东第一家韩国独资企业,由此拉开了青岛“韩流”序幕。

  在他23年的青岛时光里,最难忘的可能就是1992年了。那一年,南巡讲话的春风不仅吹皱了民营经济的一池春水,更开启了一个外商投资的崭新时代。

  起飞前夜,暗流涌动

  林永喆来青岛时的1989年,中韩尚未建交。

  “那时的韩国和现在的中国差不多。”林永喆谈起当初来青岛的缘由,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说着。“那时,韩国的工人很贵,而且也很少。”他告诉记者,80年代韩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劳动力不足,人工成本增长很快,他们公司想把加工基地迁到国外。

  他们公司会长跟随韩国中小企业考察团到中国多个城市考察之后,选定了青岛。

  “中国工人那时的工资比韩国工人低三十多倍。”林永喆告诉记者,青岛的地理位置也比较好,离韩国很近。

  话虽这么说,但在最初的几年,林永喆却为交通伤透了脑筋。“当时韩国跟青岛之间没有任何交通联系,往返都要去香港转机。”

  同年,托普顿电器有限公司在流亭成立。彼时的流亭,工厂很少,只有几家镇办企业和一些家庭小作坊。在青岛最繁华的市区,购物的地方也很少。林永喆说,他当时手里有很多钱却没有地方花。“只有国营的百货商场卖东西,商品种类也很少。”

  他那时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看海,唯一能吃上韩国菜的地方是商人街的一家朝鲜食堂。

  而从未见过外国工厂的村民们惶惶不安:“到外国厂里工作,这不是要受资本家剥削吗?”

  但听说韩国工厂的工资后,村民们就不再考虑受剥削的事了。现任青岛托普顿电器有限公司厂长的赵梅善就是第一批进厂的员工,他告诉记者,当时在托普顿的工资是每月一百七八十,而在镇上的小厂子,只有五六十。“工资差不多是镇办厂的三倍 ,谁不愿意来啊!”

  招工时,许多人托关系向林永喆说情,要求进厂当工人。“第一批工人中,不少人是有关系的。”

  中国的许多地方让这个初到青岛的韩国人感到惊奇,每个工人的工资条里竟有十几条细目 ,副食品补贴、取暖费、妇女生育费等等。在韩国 ,工资结构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非常简单。后来,青岛市劳动、物价等六部门负责人到厂里现场开碰头会。最后,经六部门核准,制定了韩资企业第一个工资标准。

  在林永喆看来,那时候的中国就像六七十年代的韩国 ,经济起飞的前夜,暗潮涌动,大家都在等待一个机会。

  不可抑制的“韩流”

  那个机会在1992年悄然到来了。之前,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的争论已经愈演愈烈,不少外商担忧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景,对于进入中国市场还心存疑虑。

  林永喆一遍一遍向朋友们介绍,自己在中国非常好:政府配合,市场广阔。但还是有不少韩国商人想来实地看看,再做打算。于是 ,最初的几年,几乎每个来青岛的韩国商人,第一站肯定是林永喆这里。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发表后,改革开放出现崭新局面。同样,外资引进也进入了一个新局面。

  从那一年起,曾被禁止外资进入的商业、金融、保险、航空、律师和会计等行业允许进行试点,曾被限制外资进入的土地开发、房地产、宾馆、信息咨询逐步放开。同时,除对沿海地区实行更为开放的政策外,政府还将对外开放的区域进一步扩大。

  青岛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了区直企业改制,推动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特别是两区体制合一,开了全国沿海城市把经济区与行政区融为一体的先河。

  那一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上海八佰伴开张,零售业对外开放试点开始。

  那一年,LV、轩尼诗、XO 等奢侈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微软公司在北京设立了首个代表处。

  身处青岛的林永喆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律动。

  1992年开始,来青岛的韩国投资者越来越多,形成了一股不可抑制的韩流。以至于到现在,10万多韩国人在青岛生活,韩企成了青岛外资中最大的组成部分,而青岛也成了中国与韩国商贸往来最密切的城市。

  而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外资企业享受着比国内企业更为优惠的税收待遇。这种“超国民待遇”的优惠,直到2010年底才全部取消。

  林永喆刚来青岛时,对政府官员的印象十分好。“很热情 ,有什么事都帮着办。”青岛政府为了方便外资企业税收、进出关等手续的办理,还特别派了两名机关干部来林永喆的公司上班。“还是公务员身份,政府给发工资,但到我这里来工作。”

  在这里工作了两年之后,他们又被调了回去。但其中的一位,却辞职下海了。这种情况,林永喆见得并不少,他感觉在那样一种历史潮流下,下海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我有好几个公务员朋友,都在那个时候辞职下海了。”

  林永喆告诉记者,他的那位下海的朋友现在过得很好,“企业做得比我大。”

  “中国发展真快”

  现在的林永喆常常想,如果没来中国,一切会怎样呢?他想不出来,但他隐隐觉得,在中国的二十多年,他和他的企业确实变化很大。

  青岛托普顿公司1989年 8月拿到批准证书,11月正式投产,这个投资45万美元的企业现在年营业额已经到了1000万美元左右,成了全国有名的扬声器专业生产企业。现在的托普顿也不仅局限于青岛,在南方还建立了不少工厂。

  托普顿电器成立伊始被定位为加工基地,原料配件都要从韩国运来,加工成产品之后销往日本、韩国 、东南亚、欧美等地,只有底层工人和厂房是中国当地的。当时,青岛也有生产配件的工厂,但因为生产工艺落后,不符合托普顿的标准。

  “那时候的工厂不是国营和镇办的,就是私人小作坊,很少有规范的民营企业。”林永喆说。

  短短二十多年过去,青岛的民营企业就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生长,托普顿的配件就有一大部分是从本地采购,这大大节约了成本。而且随着青岛当地的海尔、海信等大企业的成长,托普顿开始给中国的企业供货,又开辟出一个新的销路。

  现在的林永喆,一家五口都在青岛安家落户,每到周末,他们会和韩国朋友一起打打球。回韩国也很方便,青岛每天都有几班去韩国的飞机。当初只会说“你好”“早上好”的他,如今可以不用翻译自如地与客人用中文交谈。满青岛寻找韩国餐馆早成了历史,离公司不远就有一条韩国街。

  “中国发展真快”,他不由得感概。

  在林永喆的印象中,韩国也有这样一个阶段,那是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不过韩国的发展更多靠的是三星、LG等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大企业、大财团,而中国可能不太一样。”在他看来,中国更多地是靠着这些1992年前后顺着时代潮流所野蛮生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更多是靠市场的力量。

  “现在的中国又到了我刚来时韩国所面临的局面了,工人越来越贵,越来越难以招到工人。”林永喆说,但中国的市场规模很大,企业可以往更高端的方向和更大的规模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永喆很看好未来的中国。

  文/图记者 周超(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分享到:
  • 新闻广州西安青岛3地处置游行中打砸分子
  • 体育欧冠-19日2:45视频播皇马V曼城 詹俊解说
  • 娱乐梁洛施与俊俏新男友就餐被拍(附图)
  • 财经多家在华日企放假两天 称暂不考虑撤资
  • 科技12306订票排队系统效率低下 被指存漏洞
  • 博客柴静访李永波:消极比赛不是我的战术
  • 读书太阳旗坠落:日军不愿提及的十大败仗
  • 教育中国成最大留学输出国 超6成留海外
  • 育儿儿童患白血病率上升 开不出校门的校车
  • 健康宝宝腹泻传染爸妈? 爱生气真会得癌吗
  • 女性高圆圆国际范衣品 十二星座的最潮IT墨镜
  • 尚品古董双年展上天价珠宝 全球最贵奶酪拼盘
  • 星座运势12星座本周运 你是爱情敢死队吗
  • 收藏古墨收藏价值连年升温 脸谱纪念币涨六成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1. 1东海舰队举行海上演练 发射导弹40余枚
    2. 2港媒称中国攻击型核潜艇集结钓鱼岛海域
    3. 3实拍日最高法院主页被黑客入侵
    4. 4候任日本驻华大使西宫伸一因病去世
    5. 5全国各地逾52城市抗议日本“购岛”闹剧
    6. 6日最高法院主页被黑显示钓鱼岛是中国的
    7. 7实拍民众在日驻华使馆前抗议日“购岛”
    8. 8少将称钓鱼岛问题动武底线是日自卫队进岛
    9. 9评论:切勿打爱国旗号做打砸抢害国蠢事
    10. 10海监船巡航钓鱼岛遭阻挠 用日语警告日船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