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百年庆 河大由来多书痴 风云百年聚“诗心”

2012年09月26日06:39  东方今报 微博

  原标题:河大百年庆 河大由来多书痴 风云百年聚“诗心”

  □东方今报记者 赵媛/文 吴仲舒/图(老照片由王元明和时勇提供)

  百年风云际会,河南大学培育了40多万名优秀儿女,人才灿若繁星。

  从这个校门走出的,有知名教授、学者,如范文澜、冯友兰、稽文甫;有在中国文坛叱咤风云的大家,如邓拓、姚雪垠、周而复。他们犹如耀眼的明星熠熠闪光,格外引人注目。

  夜空中,除了这些明星,还有很多星,它们光芒不大,却努力闪着光,始终不灭。有了它们,才构成了真正的夜空。王元明,就是这样一颗星。他河大中文系毕业,半生岁月贡献给了三尺讲坛,一双儿女也受他影响先后求学河大。

  他嗜书如命,生活如“苦行僧”。家里50多平方米的陋室中,没有名牌家电,没有像样的家具,却藏有5万多册书。他痴爱写诗,已创作新诗2000余首,旧体诗词5万多首,比中国最高产的诗人——清朝乾隆皇帝一生写诗42550首还多。

  “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虽然王元明2002年退休时,也仅是洛阳理工学院的一名普通教授,但他身上凝聚的,是河大人的执着和勤奋,寂寞书桌前,他以他的诗,以他的一颗诗的心,诠释了河大人无论为文、做事都会孜孜以求的好学品质和严谨态度。

  陋室中的书痴

  与其说是走进了王元明洛阳的家,不如说是走进了一家书屋。

  事实上,他的家,也正是他的“一勤书屋”:50多平方米四个房间里,除了躺身子和写字的地方,或者说仅容下脚的地方外,满眼皆书。

  除洛阳家里有书外,他儿女家里也有很多他的藏书。从在河大读书时,他就开始了自己的藏书生涯。至今,他个人藏书已有5万多册。

  “他买书的钱加起来也有几十万了,家里除了书,没一件值钱的东西。”老伴说,前几天他去杭州女儿家,又寄回来了12箱书。

  爱看书,他还爱写诗。做饭时、散步时,甚至帮女儿带孩子时,他满脑子里,也都是诗。他能骑着自行车写诗,从洛阳市安乐窝到龙门村北口,半个小时口写3首诗;返程又是3首。

  截至目前,他已创作新诗2000余首,旧体诗词5万多首。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清朝乾隆皇帝,一生写诗42550首。而他,写的比乾隆皇帝还多几千首。

  在他家里,他的著作及书上选有他的作品的,堆起来可有8米多高,是他本人身高1.73米的4倍多。

  这样的人,该是位奇人吧。可眼前的王元明着实普通,在生活中,他也是个不多言的人。唯独说起他的书和诗来,他才像变了个人一样。

  由于儿子在新加坡工作,王元明已获得了新加坡的永久居住权,可以轻松地在那个大都市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可他却舍不下自己的“一勤书屋”,舍不下写了半辈子的诗作。

  他对母校感情很深,“我写旧体诗,搞学术研究,底子都是在河大求学时打下的。”

  十岁神童惊乡里

  1942年,王元明出生在洛阳孟津县平乐镇的一个极为贫穷的村庄翟泉村。

  那是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母亲“斗大的字不识一升”。而当时,父亲只想让他读两年小学,能认几个字,记个账就行了。

  可是自上小学起便喜爱《语文》的王元明,特别喜欢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他能把《语文》课本全本背会,全本默写下来。

  在他十岁那年的元旦前,学校号召学生们给解放军叔叔写慰问信,王元明写了一首长诗。这首长诗,当时被刊登在学校“元旦特刊”上。十四岁时,他的一首小诗,在当地报纸上首次发表。

  这在当时,成了一个爆炸新闻,人们都知道翟泉村有个“神童”、“小诗人”。

  十四岁这年,他考入了洛阳五中(现平乐高中)。当时,学校有一个图书馆。王元明开始大量阅览外国名著,他最喜欢普希金的诗。普希金的一些著名诗篇,如《我的墓志铭》、《致大海》、《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他至今仍能背诵如流。

  人们说,少年是多梦的时期。而这时王元明的梦想,就是将来当一名诗人。

  河大 是个“读书的地方”

  王元明上中学时,正是“大跃进”时期。

  教育上的“大跃进”是从1959年开始,到1960年高校招生时达到高潮。

  那年,王元明在孟津一中上二年级。六月中旬,学校通知,按国家招生计划,将全国高中在校应届毕业生全收进大学还不够,就决定从高中二年级中每班挑出6个学生参加高考。

  王元明说,那年,他参加了高考,并被当时的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了。

  他那时一心想当诗人,对师范院校“不感冒”。上还是不上?他想让自己的语文老师和得志拿个主意。

  “开封师范学院,就是原来的河南大学,那是个读书的地方。”和得志先生说,河大的中文系非常有名,特别是中文系主任李嘉言先生,是全国有名的大学者,曾是闻一多先生的得意弟子。“你跟着他当学生,一定在学问上会有所成就的。”

  正是这句话,将王元明带到了河大。之后他慢慢知道,正是那些老河大的先生,以他们的学术积累,涵养出了这一方“读书的地方”,影响了无数学子的命运。

  一人5张借书证还不够用

  王元明进入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时,是1960年9月。当时,很多同学都记得,进入大学后李嘉言先生给他们上的第一课。

  相貌清癯的中文系主任李嘉言,带着新生走进图书馆,领他们进入一间间书库。如同进入阿里巴巴的山洞,高大的书架如树林般密麻排列,书卷的气息,带着年代久远的历史气息裹挟了这些年轻的学子。

  那时的李嘉言对他们说,书的好处,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他是人类智慧、才能、经验,也是教训的结晶。国家的过去和未来,民族的文化与振兴,个人的聪明与才智……全都藏在书里。

  进入大学,王元明经常泡在图书馆,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废寝忘食。他看书时,聚精会神,无论外面刮风,还是下雨,他感觉不到,也听不到。

  “他的阅读能力是一般人达不到的,他能眼观数行,看书的速度之快是惊人的。”王元明的大学同学屈春山说,为了学写诗,他曾以惊人的毅力,将河大图书馆藏的中外新诗集全部通读了一遍。

  这在同学间,也已传为奇谈。

  “当时,每个学生只有5张借书证,对我来说根本不够用。”王元明说,于是,许多同学,甚至老师,都帮他借书。就这样,一次几十本书,课余抓紧看,边看,边记。之后,还掉再借。

  梦里学写旧体诗

  王元明是个有心人,他虽然喜欢诗,但那时的他,对旧体诗词的平仄格律不熟悉。

  1962年“五一”,他母亲从老家到学校看他。晚上,母亲住在校招待所,和北京来的一位老太太住在一个房间。这位老太太,名叫徐亚筠,毕业于燕京大学,擅长写旧体诗词。王元明知道后,非常兴奋,随即拜她为师。

  当晚,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娓娓动听,弟子听得如痴如醉,直到夜里十点多。

  但这一夜,王元明失眠了,满脑子都是平平仄仄。大约到后半夜,他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但这一夜的梦中,他却一直在写诗词,到早上学校起床铃响人醒,虽大多想不起来了,但依然十分清晰地能记起来几首。

  “徐老师住了一个多月,我除了上课和做作业外,一有空便跑去跟她学写旧体诗词。”王元明说,暑假期间,徐亚筠老师还邀请他赴京,辅导他写诗,让他受益匪浅。

  王元明说,当时他拿着自己习作的旧体诗词,去向河大中文系著名教授、诗人高文、华钟彦请教时,他们非常高兴。“你只要认为需要找我们,随时都可以到家里来,不要顾虑我们忙不忙。”

  王元明说,在河大中文系历届学生中,被高文、华钟彦以及钱天起(时任开封师院副院长)、李嘉言(时任中文系主任)、万曼等著名教授开“小灶”的,并不多。

  一本书稿浸透师生情

  大学二年级起,王元明动了写书的念头。

  “洛阳出过一个著名诗人李贺,27岁就去世了。我当时想,自己一定要在27岁前出书,写出自己的作品。”王元明说,带着这种想法,他大二就开始写作《杜诗试译》。

  那时的他,向翻译“诗圣”诗作发起挑战,着实也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虽然,他还没有注释杜甫诗的能力,只能参照着冯至的《杜甫诗选》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钱谦益的《钱注杜诗》等进行翻译。

  王元明写作《杜诗试译》之后,他敲开了钱天起副院长的门,想让他给自己的书题写个书名。钱天起不仅精通文学、语言学,而且是著名书法家。而对王元明的请求,钱先生也当即答应。几天后,王元明再去,钱先生已将《杜诗试译》、《杜诗译注》两个书名题好。

  “当年我只是中文系一个普通的学生,钱先生身为副院长,亲自给一个学生的书题写书名,至今想起来,仍让我感恩不已。”王元明说,后来,在钱天起先生介绍下,中文系著名教授李嘉言先生和万曼先生都给了他热忱指导。

  万曼教授是研究杜甫的专家,他建议他把不妥的地方指出来,王元明修改下,他亲自写个序,再送到出版社去出版。

  可惜,万曼身患严重的高血压病,虽然病中已将王元明的《杜诗试译》通读了2遍,并在书稿上写下了审阅意见,但尚未作序人却已去世。

  “这,已成了永远的遗憾。”王元明说,至今,他还保留着由万曼教授审阅画圈的《杜诗试译》稿本。

  长年不废是诗声

  1964年7月,毕业后的王元明,被分配到洛阳市郊区一所中学教书。

  后来,王元明又到洛阳大学、洛阳理工学院等校任教。在不同岗位上,除搞好本职工作外,他仍坚持诗歌创作与古典文学研究,他先后出版了《刘禹锡诗文赏析集》、《勤学古诗百首》等60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特别是他撰写的《唐诗名篇新论》仍得到河南大学导师们的关心和支持。

  河南大学中文系高文教授,亲自为此书题写了书名,并题诗祝贺。

  在《饮中八仙歌》中,杜甫说“李白一斗诗百篇”,显然是夸张,但王元明写诗成痴也差不多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在过去的50年,创作5万多首诗,平均一天三首,他是怎么写出来的?

  王元明说,除了工作,他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写作、写诗上,差不多凌晨一两点钟才休息,睡梦中又常常写诗填词。

  他走到哪里,口袋里总要带上一本书和笔记本,以便在闲时阅读和写作。他写诗从不分时间和地点,走路能写诗,坐车能写诗,骑车能写诗,抱着孩子也能写诗。

  在参加的许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常常是出口成章,一分钟就能赋诗一首。他一个月能写出两部30多万字的学术论著,一天能写出100多首古体诗词,很多人称他为“天才”诗人。

  而从60岁起,他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创作3首诗,算作必完成“诗课”。结果从生日开始的两个月,他一共创作了旧体诗词523首,新诗26首,合计549首,平均每天写诗9首多。

  他说,在创作面前,一切都是小事。

  他老伴说,他把节省的每一分钱都用来买书、出书,把节约下来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用来读书、写诗。

  一家两代视河大为福地

  “河大不仅是我,也是我的一对儿女的福地。”王元明说,他们家两代,都对河大感情很深。

  王元明的儿子王志伟,1987年考入河南大学体育系。“他虽然学的体育,但文化课成绩好,在河大又修了中文专业。”王元明说,儿子毕业后,又考上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后来又考上了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先后在新加坡新跃大学及新加坡公交初级学院任教,去年被评为新加坡华文模范教师。而最近又传来消息,王志伟将被调往新加坡教育部任职。

  而王元明的女儿,曾在河南大学上自考中文一年,后转学艺术,曾拜河南大学艺术系主任丁折桂教授为师。在丁教授指导下,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后,她又读硕士研究生,后移民澳大利亚,现在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王元明说,如今儿女都事业有成,分别在外安家,“孩子们到哪儿都惦记着母校,没有河大的培养也没有他们的今天。”

  母校的百年校庆,王元明一直惦记在心。他把东方今报上《百年情缘·河大一家亲》的报道,每篇都剪贴下来,作为留念。而对他来说,饱含深情创作的诗词,是给母校最好的礼物。

  《临江仙·感恩母校河大》

  历史辉煌称百载,中州学府尤先。创新求是校风传。代代芝兰美,年年桃李鲜。学子莘莘吾是一,绸缪喜话当年。今朝兴会更无前。母爱深如海,师恩重过山!——王元明

  【征集】

  面向海内外征集“一家亲”河大校友

  如果你家里有多人毕业于河大,如果你的家庭见证了河大兴衰变迁,如果你对河大有无法割舍的情怀,均可在新浪微博上@东方今报或者@河南大学,也可发短信至13633838603,发邮件至zhaoyuancici@sina.com,让我们一起见证河南大学的 百年沧桑。

  在王元明的“一勤书屋”,他讲起河大时期的生活很是起劲一键分享到【网络编辑:郑国锋】【打印】【顶部】【关闭】

  

分享到:
  • 新闻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
  • 体育足协杯-15:30视频播山东-贵州 19时恒大
  • 娱乐疑周冬雨男友曝光殷勤接机甜蜜宵夜(图)
  • 财经农民卖山寨羊毛衫终审被判罚199万
  • 科技iPhone 5上市三日售500万部不及预期
  • 博客韩寒:希望太太和前女友能和睦相处
  • 读书毛泽东最欣赏的十位女性最终结局(图)
  • 教育国外大学开学趣事多:第一周就发避孕套
  • 育儿生孩子成昂贵历险:英美孩子变奢侈品
  • 健康遭遇妇产科男医生尴尬 妇科检查细节揭秘
  • 女性秦海璐惊艳时装周 亚洲先生面试现奇葩
  • 尚品你没吃过的大闸蟹 红烧肉配葡萄酒
  • 星座运势10月运势汇总 12星座为何值得娶
  • 收藏唐卡农民画能卖10万 中国历代茶具演进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1. 1东部沿海部署东风21C 或已锁定钓鱼岛
    2. 2深圳保钓游行中两名打砸嫌疑人自首
    3. 3我海监66和46船继续在钓鱼岛领海内巡航
    4. 4中国将用无人机加强钓鱼岛等海域管控
    5. 5日外交人士称日中确有搁置钓鱼岛争议共识
    6. 6中国首艘航母平台举行升旗仪式
    7. 7宜兰60艘渔船24日赴钓鱼岛 台海巡署护卫
    8. 8分析称美日夺岛演习为宣传不为实战
    9. 9深圳公布保钓游行打砸者图片 5人已自首
    10. 10我两艘海监船继续在钓鱼岛领海维权巡航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