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的朱村之路

2012年09月27日05:11  山西新闻网

  原标题:“一村一品”的朱村之路

  朱村,三晋大地上一个普通小山村。

  驱车从省城出发,经榆次往东南,地势逐级抬高,远远望去,沟壑纵横的丘陵山脊上一排排温室大棚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十分耀眼,成为朱村一道独特风景。短短几年里,这个资源不富、交通不便、区位不优,只有206户、719口人的穷山村通过发展温室大棚,实现了由穷到富的巨变,2011年人均纯收入实现9240元,是2005年的五倍多,铸就了“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的“朱村精神”。这些天来,我们越走近它,越了解它,就越被它所打动。今年“七一”前夕,省委书记袁纯清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朱村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时,高度评价了朱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克服困难,奋发有为,在丘陵旱垣山区发展设施蔬菜,快速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并指出“你们不仅仅自己走上了富裕道路,更重要的是为全省创造了一个范本,提供了一个启示,给出了一种信心”。

  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

  农民要致富,很难;无资源的山区农民要致富,更难。任何一个经济单元,要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收入快速增长,必须有各类生产要素的快速集聚和高密度投入。朱村没有地下资源可挖,没有城市快速扩张后增值的土地可出让,这样一个生产要素几乎样样都缺的小山村,是怎样实现快速致富的呢?关键在于他们把“一村一品”变为了现实。

  (一)不甘贫穷求出路,发展大棚成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朱村人在致富道路上艰苦探索,收获过成功,也走过弯路。朱村由穷到富的巨变始于2005年。这一年,村“两委”班子换届,以赵丽琴为村支书的新一届“两委”班子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头号工程”,党员群众也纷纷献计献策,在榆次、太谷等地打过工的村民说,平川地区搞大棚蔬菜,一个大棚一年能收入三四万元。朱村能不能也搞大棚?“两委”班子成员外出考察发现,大棚蔬菜确实挺赚钱,但投资很大,水肥标准和种植管理技术要求也高,这些条件朱村都不具备。一是缺水。全村只有一口水井,仅能维持村民生活用水,没有一亩水浇地,即使老天下雨,雨水也很难留住。二是缺钱。建一个大棚少说也得投资三四万元,村民手里不多的存款要应付孩子上学、老人生病等急需,村里账上也没有几个钱,别说建大棚,就连买水管、电线、电机都是问题。三是缺经验和技术。这些祖祖辈辈以传统方法种植、种植传统作物的村民,对于无限生长品种、剪枝再生栽培、高温闷棚消毒等大棚种植技术闻所未闻,一窍不通,心里无不发怵。四是交通不便。朱村离榆次城区几十里,山路崎岖,东西拉不出去就得烂在地里。为了村民脱贫致富,决不能被困难吓倒。赵丽琴和村“两委”班子多次讨论、动员,决定由积极性高的几名党员干部出资,先建5个试验棚,统一种植需水量少、销售看好的西红柿试一试。这一试不要紧,当年每个棚就收入三四万元,不但收回了投资,还有盈余。由此,全村干部群众认定搞大棚蔬菜是发家致富门路,一场在丘陵旱垣山区攻坚克难建大棚的战斗在朱村打响。

  (二)五户联保获贷款,闯过资金大难关。

  建大棚投资大,在丘陵山区建大棚投资更大。面对资金难题,朱村人想到了从信用社贷款。但经济基础太差,缺乏抵押资产,靠什么撬动信用社的贷款呢?一方面,靠朴实勤劳的品质和摆脱贫困的决心,被赵丽琴请到村里的信用社干部,看到朱村老少齐上、车推人铲建大棚的感人场景,当即同意为50户村民每户提供2万元贷款;另一方面,靠科学创新的方法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村“两委”班子向信用社提出“五户联保+再担保”办法,即由建棚村民相互联合,一户贷款,五户担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再为每户村民担保,并督促村民按时还本付息。这样,100万元贷款很快到位,再加上建棚户的“压箱底”钱,朱村人闯过了建大棚最大的资金关。“五户联保+再担保”的办法优越性很多:一是解决了农户无资产可担保问题,发展设施农业急需资金,而贷款又需要担保,这种“两难”被“五户联保+再担保”解决了,同时也保证了信用社资金安全。二是分散了贷款农户的风险,一户损失,五户共担,风险系数大大降低。三是发挥了村“两委”班子的骨干作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村民担保,也使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再担保是现代市场经济高层次的金融手段,对于分散风险、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这里被农民创新并用活了。

  (三)创新思路调土地,破解用地老难题。

  近年来,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与土地分散承包的矛盾逐渐突出,土地流转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课题。建大棚需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推进,但土地已经分到各家各户。朱村“两委”班子清楚,土地问题解决不好,建大棚就会半途而废。经过充分协商,一种灵活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应运而生。由村民共同推举威信高、信用好的老党员李海德出面,统一以每亩每年200元的价格承租(2006年以前,朱村一亩地平均收益170元左右),集中后重新划分为50个大棚建设区块,并以相同价格转租给建棚户。不同于龙头企业和大户牵头集中流转,这种办法虽“土”,但颇具创新性,好处很多。一是容易起步。当时村委没钱,村民信不过,合作社没成立,无人牵头,由村民推选出的老党员承包转租,有利于快速推进土地集中流转。二是保证了土地的统一规划,避免了土地流转过程中易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三是控制了租赁价格,避免了哄抬租赁价格,降低了建棚成本,有利于把有限资本集中在生产领域。

  (四)团结互助聚合力,不畏艰险驱穷魔。

  只有苦干才能甩掉贫穷。朱村人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拼劲,以数倍于平川地区的辛苦,换来了生活和命运的改变。为了节省建棚费用,全村老少齐上阵,山上风大,一天下来,人都成了“土地佬”。2008年,朱村新发展大棚60套,棚区离村4公里,为赶工期,村民们每天带着干粮,天不亮就往工地跑,中午饭就是凉开水、冷馒头,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有的干脆搭起简易棚,吃住在工地。大棚刚建成,水电还没有通,为了早见效益,朱村向邻村太谷县东贾村求助,利用东贾村晚上不灌溉的空闲,打着手电,抢抓时间,摸黑灌溉植苗。建棚期间,村干部舍小家顾大家,顾不了家人的埋怨,顾不上自己地里的农活,为村里的事情东奔西跑,甚至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垫交建棚的紧要开支。赵丽琴多次晕倒在工地上,还放弃了经营多年的小卖部,并为发展大棚背上几万元债务。为了提高大棚经营科学化水平,村“两委”班子及时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品种引进、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民搞生产、学技术、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朱村把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互利共赢的市场经济原则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力。

  (五)苦学技术成专家,实现农业新跨越。

  发展设施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一场革命,使传统农业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春种秋收、四季轮回的宿命,成为技术、资金、管理、经营、信息等要素有机聚合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和高效产业。但在这场变革中,农民缺乏生产要素,尤其缺乏技术。朱村人发展西红柿大棚的方向确定后,村“两委”请来山西农大的专家,对土壤、气候等条件进行考察论证,教会村民科学选择建棚地址、棚架高低等技术,并把适合丘陵山区的成熟技术组合配套,确保大棚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多次组织大伙到太原、榆次、太谷学习育苗、防病虫害、嫁接、滴灌、施肥、采摘等一系列技术,几十个环节从头学起,村民们在小本本上记得密密麻麻。经过几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朱村人个个成为大棚技术和管理的行家里手,附近村庄都来朱村学习,有几位村民还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专家,常年在外搞技术辅导。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真正成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增加收入的强大武器。

  (六)支持配套水电路,产业园区成规模。

  朱村大棚蔬菜从无到有、形成规模并连片发展为园区,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05年,得益于“解决人畜吃水困难”政策支持,朱村相继打了两眼深井,建起了水塔,用上了自来水。2006年,在帮助实现村内道路硬化的同时,又修了园区水泥路10公里。近几年,受惠于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更是发生了显著变化。水通了、电有了、路平了……农村基础设施这些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一旦解决,资金、技术、信息等其他生产要素就有可能快速聚集,农业产业化就能得到有力推进。

  在转型中实现全面进步

  发展大棚蔬菜、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是偶然而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是朱村上下艰辛努力的结果,并且带动了全村的全面进步。

  (一)选班子、建队伍,提升富民惠民新境界。搞好“两委”换届,建设一个干事创业的班子,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发动机”。2005年朱村“两委”班子换届时,榆次区、北田镇两级党委针对朱村经济落后,青壮年农民普遍外出打工,选人难、人难选的实际,多次深入朱村走访党员群众,在做到底子清、情况明的基础上,按照有知识、有能力、敢负责、敢担当的标准,选出以赵丽琴为党支部书记的新一届“两委”班子。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实践中,村“两委”提出“新、和、勤、廉、实、优”六字班子建设目标。“新”,就是坚持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统领各项工作;“和”,就是团结合作,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促发展;“勤”,就是勤思考、勤深入,勤勤恳恳干工作;“廉”,就是廉洁自律,廉洁做事,廉洁做人,不为私利所动;“实”,就是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优”,就是创先争优,工作争排头、争一流。“两委”班子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好家园为己任,凝聚了党员、凝聚了群众、凝聚了人心。在开展创先争优和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中,朱村党支部始终把提升致富水平和服务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全体党员“先锋队”作用,全面提升党员素质,结合实际开展党建活动。目前,全村2/3的党员建起了温室大棚,带动全村形成“家家有致富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的新格局。村党支部书记赵丽琴光荣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二)聚合力、美家园,焕发村容村貌新景象。一个村要有大的发展,必须把全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朱村“两委”班子凝聚群众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村容村貌。2006年以前,朱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新一届“两委”班子为解决行路难,决定硬化村内街道。按当时有关政策,国家补助部分修路资金,但要路修好了才能下拨。朱村集体没有钱,村干部就一个砖厂一个砖厂跑,向砖厂赊砖,赵丽琴和村委会老主任张耕牛更是跑得腿直不起来,胳膊被晒得脱了几层皮。最终,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个人名义给砖厂打下十几万元的欠条,“借”来70万块砖。砖有了,但请不起工程队,就组织村民义务铺路,短短1个多月时间,一条条红砖路铺到了每家每户,也铺到了群众心里,让群众信任了村“两委”,愿意跟着村“两委”干。几年来,朱村投资60多万元,建设水泥硬化街道和砖砌巷道、户道2.6公里;建成占地面积300㎡的街心公园,并安装了健身器材;建成一个标准篮球场和有1000余册藏书的农家书屋,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三)不畏惧、敢登攀,树起“朱村精神”新旗帜。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省,小到一个乡、一个村,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朱村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实现农民纯收入增长近五倍的发展奇迹,靠的就是在实践中创造的“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的“朱村精神”。不畏艰险,就是不被困难吓倒,不甘贫穷落后,敢于求富裕、求发展,这是朱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是实现农村大发展的基础力量;吃苦耐劳,就是不讲条件、不要报酬,吃得苦中苦、耐得劳中劳,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这是朱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核心元素,是中国农民的优秀品格;团结互助,就是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这是朱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可靠保障,也是贫困山区农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勇于创新,就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以新的思维、新的视野、新的办法,千方百计解难题,与时俱进闯新路,这是朱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有力法宝,也是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代精神体现。

  (四)立章程、强管理,营造文明和谐新风尚。“村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朱村“两委”班子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建设美好家园的同时,通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有效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一是实行党员干部入户制度。村党支部要求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变等群众上门为主动到群众家中,利用晚上时间逐家逐户深入群众,坐在炕头上与群众谈心交流,密切了与群众的感情。二是建立“两级决策、三层服务”网格化管理制度。“两级决策”,即由党员、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村民大会决策。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党员、村民代表议事会,共同决策村里重要事务、重点工程,保证党务、村务、财务公开透明;每年召开一次村民大会,向全体村民报告工作,民主决策涉及村街长远发展、全体村民根本利益的大事。“三层服务”,即按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三个层面,实行立体化、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按照居住地点,将全村划分为4个片,包片村干部和党员,负责片内环境治理、明白卡填写、群众事务办理、矛盾调处、意见反馈等工作。通过“两级决策、三层服务”,形成了村“两委”成员身先士卒,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密切配合,村民广泛参与,合力推进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制定《设施蔬菜生产园区公约》。号召全村群众真心爱护好、建设好、发展好自己的“希望家园”,从园区建设到生产经营等方面提出11条具体要求,成为园区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四是完善村内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从干部包片、党员包巷、群众包户、主干道专人负责、清运保洁人员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确保环境卫生不打折、不反弹。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村“两委”班子成员注重宣传党的强农惠农富民政策,教育引导村民遵纪守法,提高道德修养,村内风气更加文明和谐。

  (五)再创业、再提升,开创未来发展新局面。朱村人并没有满足于现有成就,在全省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新形势下,赵丽琴和村委会主任张永太及“两委”班子研究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袁纯清书记到朱村调研时,对朱村的发展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晋中市委、榆次区委帮助朱村搞好“二次创业”。晋中市委书记张璞亲自协调市财政、交通、农业、水利等部门,指导朱村制定“二次创业”规划并启动实施。榆次区委书记、区长贡琦与朱村人一起推动“二次创业”的落实。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朱村将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种植业提升工程。提升现有温室大棚、果树科技含量和种植水平,新发展温室400亩,果树500亩,实现“户均一个高效棚,人均亩半优质果”。二是养殖业示范工程。与金粮农科公司合作建设占地100亩的高标准养殖示范园区,年出栏肉鸡120万只,吸收20-30户农民加入,形成公司+农户经营模式,走循环农业路子,实现种植养殖优势互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按照增水与节水并重的原则,新打水井2眼,通过荒山荒坡改造新增耕地500亩,绿化荒山1000亩。四是村镇建设推进工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完善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有计划、分阶段推进旧村改造,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五是强基固本提升工程。充分发挥“两委”班子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双带”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和精神文明建设,培育100个产业示范户和200个文明户,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届时,朱村将形成蔬菜、养殖、干果三个产业园区和一个现代化的村民生活小区,人均纯收入将突破25000元,成为经济强村、生态绿村、和谐新村。

  “朱村现象”的价值所在

  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必须破解农村经济如何实现大发展、贫困农村如何快速脱贫致富这个难题,必须抓住农民收入翻番这个“牛鼻子”。从“朱村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启示一:农村经济实现大发展,必须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农村实现脱贫致富,缺资源、缺资金、缺技术……但最缺的还是思路。朱村的大棚从5套起步,发展到50套、150套,西红柿这个主导品种一直没有变,而且没有随着产量快速增长而卖不出去,相反由于品质好、无公害,有规模、成批量,在太原、晋中的主要批发市场小有名气,不但卖得快,而且价格还高一些,这就是“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的效果。发展“一村一品”,有利于有效集中农村人力、土地、水利、信息等生产要素,有利于农产品的规模扩张、成本控制、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市场开拓,有利于政府在资金、政策、交通、电力等方面的扶持,最终有利于一家一户的农民通过集群式发展、工厂化管理、合作化经营,实现商品价值的大幅跳跃,实现收入快速增长。袁纯清书记指出:“山西70%的农村处于类似朱村的自然条件,朱村的发展告诉我们,山西的农村是可以走‘一村一品’路子的,山西的农民是可以富裕起来的。”坚定走“一村一品”道路,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就一定能摆脱“提篮小卖”,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繁荣。

  启示二:农村经济实现大发展,必须造就一支过硬的带头人队伍。农村脱贫致富,这也难,那也难,但最难的是选择一个好支部、好带头人。朱村还是那个朱村,朱村人还是那些人,换了“两委”班子,换了支部书记,短短几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村的变化体现了村“两委”班子和支部书记在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中的重要作用。一个过硬的基层组织是我省农村实现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相对而言,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观念陈旧、视野不宽,在经济上分散经营、效率较低,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这个带头人的作用是,摆脱贫困出思路,组织群众聚力量,困难面前找办法,关键时刻顶得上。这个带头人就是党员队伍,就是“两委”班子,就是党支部书记。“十二五”期间,我省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农民收入翻番是一块 “硬骨头”。啃下这块“硬骨头”,选好配强农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支部书记显得尤为关键。

  启示三:农村经济实现大发展,必须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事在人为,人靠精神。山西人民是有精神的,从明清时期的“晋商精神”,到战争年代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纪兰精神、大寨精神、双良精神,到今天的右玉精神,都是支撑山西人民奋发进取的“魂”与“魄”。一个村也能创造一种精神,拥有一股独特的精气神。“朱村精神”,可以说是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在山区农村脱贫致富历程中的传承和发扬,是山西人民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的又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朱村精神”,实质就是一个“干”字,敢干、苦干、真干、实干、硬干、大干、巧干、可持续干,干中出思路、干中长本领,干中找办法、干中谋发展,更加凸显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全省广大农村转型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只要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和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继承和发扬好山西各个时期的宝贵精神财富,带领群众不怕吃苦、敢闯敢干,善于围绕当地资源,策划致富项目,找到增收路子,就一定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启示四:农村经济实现大发展,必须发挥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农民脱贫致富,农村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党委政府推动力、农民内生力和市场拉动力的共同作用。党委政府的推动力,首先体现在加快推进“一村一井”等工程,帮助农村解决水、电、路等“硬约束”;其次,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技术、信息等“软约束”;再次,帮助农民解决带头人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闯市场能力不足等“机制约束”。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围绕破解这“三大约束”,改进工作方法,抓好关键环节,找准问题症结,夯实基础工作,达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涉农部门要帮助农民做好产前规划设计、施工组织,产中品种选择、技术指导,产后包装运输、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服务引导;金融部门要创新资金帮扶模式,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使用与扶持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帮助贫困户实现自我脱贫、致富发展;各级帮扶机构特别是住村包村干部,要进一步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帮助贫困乡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帮扶新格局。我们相信,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下,在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多的“朱村”涌现出来,农民收入翻番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美好图景中一定会有农民更加灿烂的笑颜。

  中共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

分享到:
  • 新闻日本首相称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不会妥协
  • 体育足协杯恒大与贵州争冠 意甲米兰主场首胜
  • 娱乐空姐自拍私密照被停飞 状告公司索赔31万
  • 财经丰田否认10月停产传闻 称产量尚难预计
  • 科技新客票系统中标提前知晓引质疑
  • 博客航母震慑意义大于实战 蔡依林霸气写真
  • 读书历史的荒谬:历代皇家贵妇裙下的面首们
  • 教育虎父之子哭诉:爸妈只担心自己的面子
  • 育儿新生儿死亡匿名短信称医生篡改医嘱
  • 健康性病到底多可怕 人工呼吸图解教程
  • 女性暗战时装周头排客 干燥机舱护肤秘籍
  • 尚品比尔盖茨爱的非洲小岛 男人必读时尚26式
  • 星座血型4种血型好情人 你会收买男人心吗
  • 收藏故宫藏品都保真吗 罕见黄铜色一角硬币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1. 1西安重伤日系车主被打视频曝光
    2. 2国家领导人出席中国首艘航母入列仪式
    3. 3杨洁篪会见日本外相要求日方打消幻想
    4. 4日海上保安厅25日起对钓鱼岛行使警察权
    5. 5外交部重申我公务船将继续在钓鱼岛巡航
    6. 6台湾渔船宣布保钓成功预计午夜将返港
    7. 7实拍台海巡船下达喷水柱命令还击日船
    8. 8国台办称公务船会为两岸渔民提供服务
    9. 9西安警方公布9名打砸嫌疑人照片
    10. 10台保钓渔船返航 船长称行动成功有意义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