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我省近年来整合多方力量构建防灾减灾体系,在已有防灾减灾设施基础上,“十一五”期间从“重救灾轻防治”走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多方整合力量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突出重点构建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治、生物灾害防治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使全省预防和处置地震、地质、气象、旱涝等灾害的能力迅速提升。
地震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几天,省委、省政府就审时度势,提出了防震减灾十大能力建设:从当年起,用5年时间,筹措100亿元左右资金,实施10项重大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我省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组织指挥能力和综合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工程实施近5年来,全省各相关部门以超常的速度推进防震减灾10大措施建设,这道精心织就的生命保护屏障已初显成效。
——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报水平。已完成了29个地震观测台站(点)的改造,更新地震前兆观测仪器76套,测震仪器10套,新建了13个跨断层形变观测场地和1300公里的流动重力测线,对89个市、县地震部门短波电台进行了更新;实现省内8次4.5级以上地震均在6分钟内速报。群测群防队伍人数已发展到1万余名。
——提升公共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科学制定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推进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公共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
——增强农村民居和中小学校校舍安全保障能力。已累计完成120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1200万平方米,争取到2020年,使全省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
——加强通信和电力保障能力。购置135台卫星电话配发到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保障地震发生后联络通畅。
——增强交通基础设施抢通保通能力。完成战备钢架桥构件和应急抢险救灾特种设备配置与储备,完成应急指挥系统相关的信息系统和基础软硬件建设。
——增强水利设施抗震能力。对全省水库、河堤、湖泊进行检测,采取措施及时消除隐患。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成重点县的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组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组。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医疗救援能力。建设覆盖全省、快捷有效的救灾物资供应体系,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新建和改扩建62个救灾物资储备库。
——全面展开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提高抗震救灾组织指挥和应急救援能力。形成点线面结合、覆盖范围广、应急快速的抗震救灾力量。
专家解读
防震减灾不可能一蹴而就
——访省地震局防灾研究所所长张建国研究员
“今年是‘云南省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大措施建设’的收官之年,总结前几年取得的经验固然重要,继续深入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才是关键。”在解读我省防震减灾十大能力建设时,省地震局防灾研究所所长张建国坦诚直言。
过去的5年,我省共投入210个亿进行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在工程推进过程中,云南经受了盈江、攀枝花—元谋、姚安、腾冲、彝良等地震的检验,形成了政府主管、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新局面。可以说,目前第一个五年目标已基本完成。张建国说,之所以这么大力度地投巨资、整合各部门力量进行十大能力建设,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我省位于地震带,地震灾害严重;二是我省基础薄弱,往往一震就成灾。而这也说明,十项能力建设并不是一个一场集中战役能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事业”。
正因如此,省委、省政府决定,从明年起,继续开展防震减灾十大能力建设,以每年不少于2个亿的投入,将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引向深入。之所以实施这第2个5年计划,张建国解释说,虽然十大能力建设至今已实施5年,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仍有一些薄弱环节需加强。同时,要想让十大能力建设中取得的一些成果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经费持续的投入,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如地震监测台站建起来后,要持续不断地监测、提供各种科学数据,这都是需要长时间运行才能得到的。“只有持续不断地投入,持续不断地增强防震减灾能力,才能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对自然灾害应急的共识。”张建国援引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话说:“灾前的预防比灾后的救援,不仅更人道,也更便宜。”
据张建国介绍,从明年开始,我省将继续深入推进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点工程。从名称上看,这是对十项能力建设的延续。即在十项能力建设的基础上,一要保证连续性,即在原来的基础上查缺补漏;二要突出综合性,防震减灾涉及到多个部门,不仅包括工程性措施,也包括非工程性措施建设;三要强化统筹性,要将各种防震减灾资源很好地统筹起来;四要注重实效性,通过各方投入,真正发挥其实实在在的减灾效益。张建国说,十项重点工程涵盖四大方面:加强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加强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加强防震减灾科学技术支撑能力。
“无论是防震减灾,还是防灾减灾,都有两大特征,一是任务长期,这不仅是党委、政府要重视的事,也应该是每个普通百姓都应该长期关注的事;二是防灾减灾任务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社会性,每个人都回避不了,因此一定要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到预防和减轻灾害。”
(原标题:云南省四大体系防灾减灾为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