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讯 金陵晚报记者报道 在南京市东北郊栖霞山麓的栖霞寺中有一座舍利塔,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 (601),原为五层方形木塔。现存石塔系五代南唐(937~975)重建,算起来也是历经风雨千余年,是件珍贵的国家级文物,塔的整体结构紧凑,雕饰华美,是研究南唐建筑的重要实例。
而在近日,栖霞山的工作人员对塔身进行例行维护保养时发现该塔基的莲花须弥宝座上,不仅雕刻着细密的花纹,而且在花纹中似乎能依稀看出类似于人物的图案。
昨日,知名敦煌学专家、南京师范大学黄征教授在仔细看完拓片后,告诉金陵晚报记者,莲花须弥宝座上有花纹并不稀奇,但是花纹中隐藏着人物,是非常有意义的,此花纹特别精美,对于美术史和雕刻史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素材。
黄征随后指出,这些神秘图案刻画的是天宫伎乐,属于飞天的一种,天宫伎乐是天宫中的乐器高手。此次新发现的这批飞天石雕图案与塔身上的其他飞天风格手法大不相同,专家考证,它们的年代更早,是舍利塔建造之初隋代宫廷工匠的手笔;而塔身上的飞天浮雕则是后来南唐重建时留下的。
莲花宝座花纹中隐现神秘人像
造型精美,石刻细致的栖霞寺舍利塔堪称隋唐及南唐时期江南石雕的代表作,一些专家学者以及很多历史爱好者对它兴趣很大,然而,这么多年下来,却没人发现它的须弥宝座莲花花瓣上有如此精美的花纹和人物。 最近,工作人员在对舍利塔进行检查及维护保养时,突然发现莲花瓣上似乎有些弯曲细密的线条,但是很模糊,有人认为塔身经历了风吹日晒,或许是风雨侵蚀的结果。 好奇的工作人员搬来梯子近距离辨别后,惊喜地的发现,真的是花纹,隐约中还有类似于人物的图案。为了能更清晰的地辨别,昨日上午,工作人员用专业的工具仔细地把这些图案拓了下来。寺里一位经常接触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的老师傅指出,其中的一幅拓片上有人像。 金陵晚报记者看到,在拓片密集的植物藤蔓花纹中,确实能看出一尊坐像,是男是女分辨不清。 老师傅在栖霞山工作了几十年,从来都不知道这上面竟然还有图案,他认为拓片中的人物图案类似于金刚护法,有的手里似乎拿着乐器,猜测为飞天。
专家说这是天宫伎乐
南京师范大学黄征教授是知名的敦煌学专家,曾多次到对栖霞寺这座舍利塔现场勘察,由于距离的原因,他也没有发现过这个花纹。在仔细看了图片之后,黄征判断,拓片中植物藤蔓图案,主要是忍冬纹,象征着长寿,而隐藏的人物图案应该是天宫伎乐。
在图案里,他辨别出数种人物姿态,“有的是弹箜篌的,你看,有一个像竖琴的弦乐器,上面还有个凤凰头,那就是箜篌;有的在吹笛子;有的在打鼓。”黄征说,天宫伎乐在佛教故事里,是佛菩萨的侍从,其主要职能是“娱佛”,佛在讲经时,他们负责弹奏乐器表演,他们也属于飞天,敦煌早期壁画中就有大量的伎乐。只不过,飞天常常以轻盈飞翔的姿态出现,而眼前这些,多是坐着或站着的固定姿态。
舍利塔的雕刻风格不一
金陵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这座舍利塔身的檐下,也有飞天浮雕,相比此次花纹中发现的飞天则显得巨大而清晰。 此次新发现的飞天,与檐下的飞天图案风格有也是很大不同,后者则是更丰腴些。“这属于阴刻线条,艺术手法就不同。,但风格确实也不同。”黄征这样解释,虽然它们同属一座塔,但实际上却是在不同朝代雕刻的。专家考证,新发现的这批飞天石雕图案,它们的年代更早,是舍利塔建造之初隋代宫廷工匠的手笔。 据了解,栖霞山寺、窟最初的雕塑、壁画应是道地的南朝艺术品,至于寺中的舍利塔,根据史籍记载,必为隋塔无疑,当时是座木塔,后毁于唐,当时石头底座还在,莲花须弥座以及上面的四大天王雕像部分则出自隋代工匠之手,现在看到的塔身部分是南唐时期重建的,而最下面的基座却是明代以后的,民国时期也曾进行过修补。金陵晚报记者 许军 报道
来源:金陵晚报编辑:吴鑫浩
(原标题:栖霞寺舍利塔莲花宝座隐现神秘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