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咋成了腐败和造假的温床

2012年10月27日00:01  红网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北京部分高校调查发现,一些学生科研经费出现了“拼发票”、“凑预算”乃至“攒项目”的怪现象,而其背后暴露出来的一些导师“指挥”造假从中捞取经费,以及学生经费“九龙治水”式的管理问题则更令人咋舌。(10月26日《中国青年报》)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混乱和无序就颇遭诟病,如今这种乱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规制,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蔓延到了学生科研领域,我们不禁要问:本应用于激励学术进步的科研经费,缘何成为了滋生腐败和造假的温床?

  目前,我国的高校科研经费从申报环节就存在着较大问题,主要表现为巨额的科研项目经费审批权掌握在行政主管部门,甚至是少数行政官员手中,这就使得项目申报变成了走关系、论交情的“比武场”,直接导致了“跑部钱进”的怪象出现。

  在高校层面,行政和科研分工愈加模糊,一些行政领导还身兼科研项目主管,他们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却往往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争取到大量的资金。一边是没精力搞科研的教授“指挥”学生造假“捞钱”,另一边则是部分社交面窄或没有行政权力的教授难以拿到项目。

  在经费的分配和使用环节,从上至下虽然都出台了相应的文件,但往往流于形式,难于落实。主管部门在经费下发后对用途和成果很少过问,高校层面的审查报销制度又相对宽松,使得经费使用效率严重低下,并且直接助长了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的不正之风。

  在笔者看来,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仅靠高校师生的个人道德自律显然是不够的。要摆脱“跑部钱进”、“项目圈钱”的怪圈,一要在申报审批的环节中进一步弱化行政色彩,从根本上切断权力寻租的利益链条;二要在分配使用环节加强公开,强化监管。要确保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确保科研经费真正促生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从更长远的角度讲,如何保障高校教师的基本经济收入,让教授能够真正地回归到学术研究本身,而不必陷入绞尽脑汁搞项目圈钱的尴尬境地,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稿源:红网]

  [作者:阎妍]

  [编辑:王俞]

  (原标题:高校科研经费咋成了腐败和造假的温床)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全国人大常委会终止薄熙来代表资格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完胜科贝尔 末轮决战阿扎
  • 娱乐王志文酒驾被警方查获 未达醉驾级别
  • 财经质检总局:洋奶粉进口须先进行风险评估
  • 科技苹果宣布iPhone 5今年12月中国内地开售
  • 博客和晶富豪老公曝光(图) 刘德华红前秘史
  • 读书周恩来亲述:我没让部队打下林彪座机
  • 教育3年发10万字短信给异地上学儿子陪读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