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教师交流”难促城乡教育均衡

2012年10月27日00:02  红网

  在义务教育阶段,为何“择校热”经久不衰?农村娃娃与城里孩子怎样才能享受相同的优质教育?今日,我市出台《重庆市中小学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工作指导意见(试行)》。从明年开始,部分区县的中小学校长、教师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后,将到同一区县内的学校交流工作3年以上。(10月25日华龙网)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始终存在巨大落差。无论是在软件方面的师资力量,还是在硬件方面的教学设施及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农村学校都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提并论。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原本就存在巨大差距的城乡教育现状继续遭遇撕裂拉大,以致城乡教育发展出现严重失衡的困局。

  面对这样的城乡教育现状,整个社会也开始形成了一种良性的舆论氛围。民众的热议、专家的建言,从而催生了政府部门偶尔也出台相关的政策与举措,来加大农村教育的发展力度。然而由于现实的复杂及城乡教育整体的严重失衡局面,这些偶尔才到来的“甘露”没有多大成效。城乡教育发展依然呈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

  因而在这样的城乡教育国情面前,同时作为我国的西部地区,重庆市出台《重庆市中小学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工作指导意见(试行)》,以期让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相同的优质教育,并最终均衡城乡教育资源。这样的政策措施无疑值得肯定。但恕我直言,在教育现代化的二十一世纪里,仅仅依靠城乡教师的相互交流,就希冀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填平城乡之间的巨大教育落差,这样的美好蓝图恐怕难以实现。

  从某种程度而言,整个教育事业的核心确实在于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的强弱。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准、职业素质、道德品行等对该地区或学校的教育影响有重大的直接关联。但一个地区或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并不单单由教师力量来决定。在现代化社会里,先进的教育设施与设备的配置状况、教育经费的投入多少,对一个地区或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同样具有决定影响。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出现巨大差距,其主要表现就在于教育经费投入、办学设施、师资力量等三个方面差距明显。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对于农村教育来说,必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配置先进的现代化教育设备、提升整体农村教师的师资水平,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只有从多个角度来发展农村教育,才能提升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

  通过城乡教师相互交流,对提升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或许有重大的正面作用。但通过这种单一的举措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恐怕效果有限。

  [稿源:红网]

  [作者:文治国]

  [编辑:王俞]

  (原标题:仅靠“教师交流”难促城乡教育均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全国人大常委会终止薄熙来代表资格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完胜科贝尔 末轮决战阿扎
  • 娱乐王志文酒驾被警方查获 未达醉驾级别
  • 财经质检总局:洋奶粉进口须先进行风险评估
  • 科技苹果宣布iPhone 5今年12月中国内地开售
  • 博客和晶富豪老公曝光(图) 刘德华红前秘史
  • 读书周恩来亲述:我没让部队打下林彪座机
  • 教育3年发10万字短信给异地上学儿子陪读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