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师交流”难改教育失衡窘境

2012年10月27日00:02  红网

  今日,我市出台《重庆市中小学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工作指导意见(试行)》。从明年开始,部分区县的中小学校长、教师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后,将到同一区县内的学校交流工作3年以上。(10月25日华龙网)

  无可否认,重庆市出台的校长、教师交流政策,有助于部分缓解教育资源区域失衡的现状,使学生享受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然而,出台此类政策却难改教育窘境。

  区域教育资源失衡是社会发展和选择的结果:优秀教师因追求优厚待遇逐步向城市集结,贫困地区优质师资几乎被抽空;部分优厚的教育政策无法触及到农村,在客观上拉开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学习环境较为恶劣,促使学生外流严重,许多乡村小学难以为继,更不可能获得优质资源。

  也就是说,教师资源交流只是“杯水车薪”,很难扭转日益严峻的教育差距。虽然,该政策在主观上有助于缓解乡村教育的焦虑,但从长远来看,其可能会因现实阻力而“变异”,直至失去应有功效。

  人具有趋利性,教师也是人。当新政策剥夺了城镇教师优厚的待遇或安逸的环境,他们是否仍然会积极响应,倘若消极怠工,交流将适得其反;而乡村教师获得了去往城镇的机会,能力得到提升,眼界也急速扩展,他们是否仍然愿意再回到乡村。

  这些只是可以预料得到的尴尬局面,紧随而来的问题可能更多。例如,城镇教师利用“关系”或者漏洞逃避该项政策,而乡村教师则将此政策作为脱离农村的跳板。城市教育因为优质师资外流,出现教育质量下降,学校声誉是否会受到影响,学校肯定会有多方考虑;而农村教育则会担心教师“一去不回”。

  凡此种种,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政策本身肯定是为了均衡区域教育,但是客观“阻力”却不容小觑,凡事都要有最坏的预案。

  因此,出台此类政策,一定要有配套措施。彻底改变乡村教育投入不足和师资外流的窘境,就需要从多方面着力。教师交流只能治标,只能是“延缓”病情,无法根治乡村教育的痼疾。而增强乡村教育的吸引力,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拓宽乡村教师的发展渠道,增加乡村教育的经费才是均衡区域教育的必由之路。

  [稿源:红网]

  [作者:欧阳崧]

  [编辑:王俞]

  (原标题:“城乡教师交流”难改教育失衡窘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全国人大常委会终止薄熙来代表资格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完胜科贝尔 末轮决战阿扎
  • 娱乐王志文酒驾被警方查获 未达醉驾级别
  • 财经质检总局:洋奶粉进口须先进行风险评估
  • 科技苹果宣布iPhone 5今年12月中国内地开售
  • 博客和晶富豪老公曝光(图) 刘德华红前秘史
  • 读书周恩来亲述:我没让部队打下林彪座机
  • 教育3年发10万字短信给异地上学儿子陪读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