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变了,十八梯还在那里”

2012年10月27日01:19  重庆时报

“我们都变了,十八梯还在那里”

“我们都变了,十八梯还在那里”

“我们都变了,十八梯还在那里”

“我们都变了,十八梯还在那里”

“我们都变了,十八梯还在那里”

“我们都变了,十八梯还在那里”

  记者 丁刚 摄影 唐明

  “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老重庆都熟知的一句言子儿,也是下半城的生动写照。重庆摄影师唐明从2002年开始,持续记录关于重庆下半城的生活影像档案。昨天,他的这组作品《城记》被重庆图书馆首次收藏。照片中的老街坊邻居也来了,站在黑白影像前,就像看到了以前的岁月。

  “下半城的自然生活状态超乎我的期待”

  昨天上午,一共有50多幅经典作品在重庆图书馆展出,下半城残留的老影像中,有拔火罐的老人,也有梯坎上的老邻居合影。

  “我总是习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观看,下半城街坊邻居的自然生活状态超乎我的期待,我希望能够拍出具有存在感的照片,让所有人感受到照片中传递出来的温度和亲切。”已经年过40岁的唐明曾不止一次说起,他一直在关注重庆下半城,下半城是这个城市的根,重庆的文化都在那里。

  “看着照片就像看到了以前……”

  重庆山东商会的会长刘渝弟也是十八梯的老街坊,“1962年我就进了塑料十三厂,那时候叫东风制绳生产合作社,家庭式作坊。当年我才14岁,我们就在屋檐下做棕绳,一个月才拿11块钱,我做了10年。”1972年,刘渝弟结婚时还住着4.5平米的吊脚楼,两个小女儿睡在一头,大人睡在另一头。

  “后来东风制绳生产合作社改为塑料十三厂,我当了司机,再后来,我就去了轻工局、接待办……上世纪90年代我才离开十八梯。太有记忆啦,看着照片就像看到了以前……”64岁的刘渝弟眼睛湿了。

  影展上,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幅《上下半城》,下半城是他住了30年的地方,而上半城摩天大楼高耸入云。他说,解放碑最高的几栋楼里面,新华国际算一个,那就是他开发修建的。50岁时,刘渝弟下海进入房地产行业。他说,自己拿了一部分钱,让塑料十三厂留个办事处,厂没了,得留个名,这也是对大家的一份感情留存。

  “搬走了,做梦都会梦到下半城”

  余成聪老人68岁了,她有一张塑料十三厂十几个人在下半城的合影,“我跟刘渝弟一样,都是1962年进厂的。当学徒的时候,一个月9块钱,我们两个女娃娃吃一份菜,不够再买2分钱的豆瓣分着吃。刘渝弟年龄最小,他更吃不饱。”

  1980年,余成聪调到了沙坪坝工作,她的一儿一女都是在下半城长到了六七岁才走的。“搬走后,经常晚上做梦都能梦见十八梯,梦见我们做棕绳。”现在,余成聪和老街坊邻居还会每年来一次下半城,今年春节,也是刘渝弟、余成聪他们进塑料十三厂50周年,刘渝弟找来老同事、老街坊,唐明在一个叫五家沟的地方,为他们拍了一张合影。梯坎还是那段梯坎,吊脚楼还是那个吊脚楼,所不同的是,青石垒起来的梯坎边安装了一个黄色的燃气箱,而当年的青涩少年变成了饱经风霜的老人。

  城市记忆是一些岁月的残片

  “我们很感谢小唐为我们拍照留念,拍得好,生动实在。”老街坊邻居说不出专业的评价,但朴实的黑白光影已经扎进了他们的心里。他们看展览时,一遍又一遍看,指着照片说,这里是老办公室,这是他,这里有个小诊所……

  重庆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晋守贤说,拍下半城十八梯的人很多,能真正引起思考和想象的作品却不多,唐明用独特的视角和纪实手法用心拍摄,一拍就是10年,不简单。

  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说,这些照片留下了城市记忆和文化人脉,有了城市文脉,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城市的文化就能不断延续下去。

  “城市是记忆,是生活,也可能是向往,是一些岁月的残片。”唐明说,他愿意把这些作品献给一起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

  1/南纪门一号,在刘大哥的组织下,原来塑料十三厂的部分老同事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2/十八梯,炎热的夏季让这家人选择在户外的凉席上吃午饭

  3/下回水沟,婆婆选择了最传统的治风湿病办法——拔火罐

  4/七牌坊已经拆迁了,不过并不影响附近居民在这里熏香肠,准备过春节的年货

  (原标题:“我们都变了,十八梯还在那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全国人大常委会终止薄熙来代表资格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完胜科贝尔 末轮决战阿扎
  • 娱乐王志文酒驾被警方查获 未达醉驾级别
  • 财经质检总局:洋奶粉进口须先进行风险评估
  • 科技苹果宣布iPhone 5今年12月中国内地开售
  • 博客和晶富豪老公曝光(图) 刘德华红前秘史
  • 读书周恩来亲述:我没让部队打下林彪座机
  • 教育3年发10万字短信给异地上学儿子陪读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