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缘何辈出

2012年10月27日06:19  光明日报

  今年年初,从美国前列腺癌基金会(PCF)传来喜讯,长海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任善成凭借其研究项目《中国人群特异的融合基因在前列腺癌发病机制及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荣获青年学者奖,成为该基金会19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31岁的任善成,是第二军医大学近年来涌现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之一。作为全军3所“211工程”大学之一,第二军医大学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6篇,提名论文13篇,入选论文总数列全国医科院校第1名、全军院校第2名、全国综合院校第19名。

  一所军队医科类院校,为何能在国内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

   拓宽办学路子

  一名优秀的军事医学人才应当具备哪些素质?如何营造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满足军队卫勤保障需求?这是摆在军队医科院校面前的共同课题。

  “医学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单一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难以满足需求,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在坚持开放办学中,深化融合式培养,造就更多博通而专精的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教授说。

  2009年,总后勤部与上海市签署合作共建第二军医大学的协议。就在这一年,军队医科院校获批教育部地方研究生招生计划,学校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今年4月,学校与中科院共建“中国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成立,迈出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紧密结合,军民融合发展的又一步。

  由长海医院和美国威克森林大学共同成立的长海-威克森林烧创伤中心成立;长征医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脑科学研究所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香港大学医学转化免疫学实验室签署十年合作协议;与复旦、上海交大等国内一流院校实现了部分优质课程共享、学分互认……

  坚持开放,办学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深化融合,才能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通过国际联合、军民融合、校企结合等协同创新方式,第二军医大学拓展了研究生培养新路,引领学校特色发展。5年来,共有119人入选国家公派研究生留学项目,居全军医科院校首位。16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有15位具备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或访学交流的经历。

   让名师带出高徒

  张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她攻读博士期间的选题是如何寻找到广谱且特异靶向药物来治疗肿瘤,这一研究成果申请了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

  张琪的博士生导师是著名的“中国肝胆之父”吴孟超院士。张琪告诉记者,学校特别重视为研究生“量身订做”培养计划,根据她的学术背景,导师要求她前一年半在基础学科实验室,主攻肝癌发病机理研究,丰富跨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她选定了研究方向,打开了科学研究的大门。

  “名师出高徒。作为博士研究生学习、科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学识、科研能力、承担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的投入和水平等,对博士生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第二军医大学政委陈锦华说。学校建立了“按需聘任、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审核和考评机制,破除导师“终身制”,及时选拔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充实到导师队伍。目前,已建成以两院院士为塔尖、优秀学科带头人为塔身、青年才俊为塔基的“金字塔”结构导师队伍。

  学校还积极探索建立“导师负责制”和教研室导师组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坚持集体育才,将教研室的优势资源集中到研究生培养上来,引导研究生及早进入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优化导师队伍,坚持因材施教,创新育人模式,十年来,第二军医大学培养了450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出色的成绩。

   夯实创新的平台

  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廖专博士,去年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得益于学校提供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廖专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10篇SCI论文,其中3篇登上美国胃肠内镜学会会刊《胃肠道内窥镜》和欧洲内镜学会会刊《内镜》杂志封面。去年8月,廖专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记者注意到,二军大16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所在实验室多为国家重点学科,选题全部出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在第二军医大学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副校长李捷玮看来,在人才培养中强化平台意识,搭建教学训练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让平台催生成果,提供实践创新思想、锤炼创新思维的科研实践高地,是二军大创新人才培养的一大“法宝”。

  一方面,依托学校26个国家重点学科所承担的“973”、“863”、重大科技专项平台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一方面,依托基础好、应用广的科室成立创新实验中心,面向全校研究生开放,促进跨学科的交流合作。

  如今,在二军大,创新已经成为一种风潮:做强优势学科,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新增的创新类、实践类、前沿类及讲座类课程,吸引了学生热情参与;这里有军队院校中率先成立的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学术活动组织,建立了常态对外学术交流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对研究生实施全程创新科研资助,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不断高涨……

  该校政治部主任王连锁说:“培养高素质军事医学创新人才,是一所军队医科院校的根本职责。不断创新,勇攀医学高峰,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军医大学的使命所在。”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肖 鑫

  

  (原标题:创新人才缘何辈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全国人大常委会终止薄熙来代表资格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失好局遭阿扎逆转 无缘4强
  • 娱乐王志文酒驾被警方查获 未达醉驾级别
  • 财经质检总局:洋奶粉进口须先进行风险评估
  • 科技苹果宣布iPhone 5今年12月中国内地开售
  • 博客和晶富豪老公曝光(图) 刘德华红前秘史
  • 读书周恩来亲述:我没让部队打下林彪座机
  • 教育3年发10万字短信给异地上学儿子陪读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