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科研团队研发沙尘暴“克星”

2012年10月27日06:39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韩晓蓉

  实习生 李路 徐文娟

  国内很多城市经常出现扬沙天气,沙尘暴成为笼罩在人们心头的“沙魔”。昨天,由上海交大和宁夏大学举办的“第二届未来国际智能沙漠国际研讨会”上传出好消息,中美科研人员联合找到了一种智能沙漠技术,可能成为沙尘暴的“克星”。下一步,科研团队将探索沙尘暴起因机制和预测预报方法。

  荒漠面积60年里翻番

  昨天举行的未来国际智能沙漠国际研讨会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世界荒漠化总面积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4,而且仍在以每年万分之二的速度扩展。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在过去的60年里沙漠化面积翻了一番。

  如何防沙治沙,迫在眉睫。

  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科研团队联合了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宁夏大学的科研团队共同开展研究。

  据团队成员介绍,现在沙尘暴的观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靠地面气象站和地面沙尘观测站,主要采用定点和人工测量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通过遥感卫星对沙尘区域进行监测,这种方法获取的是宏观数据和分辨率比较低的图像。

  深入沙漠监测是难点

  如何深入沙漠腹地,获取更多信息?目前存在的难题是,人工监测只能定点,沙漠中的沙丘具有极强移动性,如果人员一旦进入沙漠腹地,危险性极高。

  目前,交大团队与美国宾大合作研发出一种沙基机器人,它们可以组成一支能够自动定位的机器人编队,在沙漠腹地进行“巡逻”站岗,借助于传感网等信息手段,进行沙尘监测与信息获取,实现无人全天候测量,为沙尘暴起因和预测方法提供更多信息。

  与传统观测手段相比,智能沙漠技术走的是沙粒尺度的细观测量技术路线,可以“跟踪”一粒尘沙。观测人员只要在室内,便可知道沙粒的振动频率、风沙流的强度、风速、温湿度等实时数据。

  下一步,交大科研团队将在沙漠腹地搭建一个可移动的沙尘监测传感网络,范围为25公里,该网络可收集到包括温度、局部气压、风力、风向、沙粒振动参量等七类传感数据,从而探索出沙尘暴起因机制和预测预报方法。

  (原标题:交大科研团队研发沙尘暴“克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全国人大常委会终止薄熙来代表资格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失好局遭阿扎逆转 无缘4强
  • 娱乐王志文酒驾被警方查获 未达醉驾级别
  • 财经质检总局:洋奶粉进口须先进行风险评估
  • 科技苹果宣布iPhone 5今年12月中国内地开售
  • 博客和晶富豪老公曝光(图) 刘德华红前秘史
  • 读书周恩来亲述:我没让部队打下林彪座机
  • 教育3年发10万字短信给异地上学儿子陪读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